|
Regular Member
|
政策還是沒把問題核心之一的製作業看在眼裡嗎?
一直對林部長看似有誠意,
實際上卻可能落得末代新聞局「豪爽支票開不完,跳票屁股別人擦」的後果十分憂心。
從廣電頻譜的規劃,到局長總主動表現對電影媒體熱愛的種種突兀表現,
我對這批政策的信心面一直提不起來。
再回頭看這些他所謂的十大政策,
很多或許有發展機會的點,卻忽略了需要專業有知見的主管人才。
(像現任(歷任也一樣)的電影處周處長,您會覺得它是懂電影,還是懂官僚?)
這在台灣有點荒謬的文化部門分配下,其實是很重要的。
(從文化創意產業政策、WTO文化議題的斡旋都由經濟部主導就是很明顯例子)
要是之後的主事者與監督者,一樣是政治分配下的人選的話,
政策裡的影展迷思、有錢就好辦事...等遺毒不會因為這些政策而排除,
另外,
如上面網友提到,這些政策似乎還是十分愚昧的方式實踐片面的保護主義,
目前台灣電影製作的素質似乎對林部長來說已經是足夠的嗎?
政策在試圖從教育體系下手改變觀影人口生態的同時,
現今台灣電影製作教育體系與觀念的健全,以及與電影業界間的扣連情形,似乎政策訂立者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認為台灣電影製作人力,和電視、廣告業之間的重疊已嚴重到其電影產品已經極度缺乏特出性與競爭力的情形了,此外台灣創意與表演人力的素質往往是與觀眾達成正面聯繫的第一線...。這些點,政府真覺得沒有檢討的空間?
此外,許多政策雖然有照顧發行業的立意,但是製作業與發行業之間能否在利潤的提升與融資的幫助之外有更多的連結?例如扶植專業的國片發行公司,輔以更強勢的本土院線空間...這些或許都要專業的考察整理與政策訂定,不過,林局長您端出的政策牛肉,似乎園地打轉的味道還是重了點。
__________________
How much does life wei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