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這些研究都是瞎子摸象,都是錯的,都是無意義的。
從某一方面來說,看起來十分可笑,但是又十分可憐。
佛教所說的「無我」,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是「斷滅」,佛法是「中道」,不會偏到兩邊,落到兩邊(有、無)就不是佛法。
從佛學「研究者」所謂的「原始佛教」的經典中,除了說無我,也處處隱覆密意,暗指有一個真實的我,但是這個真實的我沒有見聞覺知性,這個我不作主,祂沒有這個世間一般人所認為的那個「我」性,所以說祂是「無我」性。
所以原始佛教中除了說這個世間、這個身體、這個見聞覺知、了了分別的意識是生滅變化的,裡面找不到我,裡面無我,不是真實我,「非」我;除了說這些道理之外,還隱覆密意而說有一個不具有一般觀念中的「我性」的真實我存在。
既然講「非」我,這些東西「不是」我,那麼就表示一定還有一個「真正的我」存在嘛,一定還有一個「是」我存在嘛。
因為要對治一般眾生執著有「我」,所以初轉法輪的時候才刻意強調無我。
讓聲聞緣覺種性的人先藉由斷我見、我執而証取阿羅漢,立刻可以出離三界,坐脫立亡,這樣就有證據了,可以令大眾升起信心,相信這個法確實能讓人出離生死,讓人解脫,然後再引導菩薩種性的人,說更深細勝妙的法,這是有次第的嘛。
還有佛法中所說的「空」也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這個世間是緣起性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合和而生,終有壞時,是「空相」。但是這個緣「起」,為什麼它會「起」,不可能會「無因」而起的嘛,那麼背後的這個「根本因」是什麼,卻是很多人忽略的。
所以只用緣起性空去解釋佛法,認為佛法只是在講緣起性空,就會發生很多過失。
而二轉法輪所說的般若系的經典,所講的空,指的是我們的這個真實心沒有「我性」,是「空性」心。
結果一堆佛學「研究者」根本搞不清楚般若系的經典所說的「空」,到底哪些是在說這個世間的「空相」,哪些是在說我們的這個真實心的體性「空性」。所以他們拿緣起性空去解釋般若系的經典,反正就是什麼都空,就變得牛頭不對馬嘴,胡扯一通。
歸根究底,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証得這個實相心,不知道佛所說的這個真實心到底是哪一個,所以才會經典處處讀,處處讀不通、讀不懂,又按照己意隨意亂解釋。
所以說實在很可笑。
而有些法師因為找來找去,怎麼找都找不到佛所說的這個真心,於是想說:「不可能啊,我十八界都找光了還是找不到這個真實心,那麼一定沒有這個真實心存在。」
因為自己沒有辦法証得,所以乾脆不承認祂存在。有些人是怕被別人說:「你沒有証悟嘛,跟我一樣也是凡夫,我為什麼要花錢供養你」,或者種種其他的私心,於是他們就乾脆否定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經典不是佛所宣說的,是後世佛弟子所共同「創造」出來的。他們認為實際上沒有這個真實心,講真心的、唯識的經典都只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究竟說就是緣起性空,反正什麼都空,空空空就對了 >_<
所以說實在很可憐。
在這些歐美、日本的佛學研究者,在這些沒有實修、實証的研究者的錯誤「研究」之下,以及一些佛教法師因為沒有証得這個實相心,以種種的緣故,附和這些研究者的說法,甚至是披著僧衣,自己在做破壞佛法的事情。經過這樣逐步的倡導、教育、薰習,這樣錯誤的觀念已經變成各大專院校所教授的「佛法」,學生們學習到的都是這種錯誤的知見,佛法被分割得支離破碎,變成各派學說、各家觀點、自相矛盾、前後不一、觀念衝突。佛法變成是慢慢「發展」,慢慢「修補」出來的。
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這些研究者到底有沒有看懂他們所謂的原始佛法的「阿含經」?二轉法輪、三轉法輪所說的法義在他們所謂的「原始佛教」的阿含經之中就已經有提到。只是由於初轉法輪所說的法義偏向於解脫道,對於涅盤的實際、真實心的義理只是提到一下就帶過,隱覆密意而說。因為當時宣說的對象是聲聞緣覺眾,這些不想再來這個世間受生,只想自己趕快解脫、出離三界的聲聞緣覺種性人,所以偏重傳授他們解脫道的方法,證明佛法確實能讓人了脫生死,讓有更多的大眾能夠對佛產生信心,前來修學佛法。所以當時提到涅盤,只說涅盤中有實際,不是斷滅,阿羅漢可以放心去入涅盤,只是這樣稍稍帶過,卻不講這個「實際」到底是什麼。
阿羅漢相信佛語,相信涅盤中有實際,不是斷滅,所以放心去入涅盤。但是阿羅漢雖然入了涅盤,他卻不瞭解這個涅盤到底是什麼,涅盤的「實際」是什麼。這些都要等到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時候才會更深入地說明。
教學的時候都是越教越深入,越教越深細,最高深的學問都是擺在最後面,等前面基礎都打好了以後才能教授的嘛,這是有一個次第的嘛。如果最簡單的放在最後說,學生早就跑光了嘛,前面都聽過了,還要留下來聽後面最簡單的東西要幹什麼?沒有道理嘛。
那些說最後講的三轉法輪的唯識系經典不是究竟說,是方便說,初轉法輪的經典才是原始佛法,才是究竟說,提出這樣說法的人,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說法是多麼的不合常理?
事實上被這些學者承認的「原始佛法」的阿含經之中處處可以找到二轉法輪、三轉法輪所說的法義。甚至就連最不被承認,亟欲消滅,被認為是「外道梵我思想的復辟」的「如來藏」這個名詞,在雜阿含經中都出現過、都說過。實際上佛法是一個整體,它是有脈絡可循的,所以後面說的東西前面一定會提到,一定會出現過,而且絕對沒有自相矛盾、互相衝突,只是看的人讀不懂而已,誤解了佛所說的意思,以為佛的說法前後矛盾。
在最原始的阿含經之中,就已經具足了全部佛法的觀念,沒看懂的人才會誤以為後面說的前面沒提到,是忽然蹦出來的,是部派佛教之後,後人慢慢「發展」「補充」出來的。
事實上看這些法師、學者寫的文章實在很好笑,看他引用的一段經文,明明這段經文在講的是東,他說西,或者這段經文正是在駁斥他的說法,他卻還拿來引用,引為依據?簡直莫名其妙!中文程度有這麼離譜的嗎?
更有甚者,是斷章取義,明明這段經文下面一段在說的就是他的質疑的答案,他卻只引用了上半段,下半段視而不見?或者下半段的說法對他不利,他就故意不引用,或者刪除,或者
改字,或者東擷取一小段、西擷取一小段,挑對他有利的文字,曲義解釋以附和自己的說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沒錯。
說實在的,如果你是自己直接在看這些經典,自己在研究,而不是看這些人寫的「研究報告」,輾轉吸收所謂的「佛學知識」,看過經典以後再來看這些研究報告,你也會懷疑這些人的中文程度到底有沒有問題,怎麼會把原文曲解成這個樣子。其情況之離譜,真的會令人吐血,連個高中生都應該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這些有名的大學者、大法師,中文程度應該都不差,那麼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
歸根究底就是:
1. 沒有証悟,所以怎麼解釋都不會對,怎麼看都會覺得經文自相矛盾。其實沒有矛盾,証悟的人會說本來就是如此,哪裡有矛盾。
2. 以種種的私心的緣故,故意破壞、曲解佛法。由於情況實在太過離譜,擺明了視而不見,故意說阿含經中沒有講唯識,沒有講如來藏,唯識如來藏思想是後來發展出來的。故意扭曲事實,而且竄改、擷取部分的經文作為引證。在文章中不好明白否定,就用暗示、模稜兩可、疑問句的手法,來間接否定,暗示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觀念,對佛法產生疑惑。由於這些做法斧鑿的痕跡太過明顯,所以可見這是故意的、有計畫的破壞行為。
3. 而其他一般的學者、法師,沒有大學者、大法師的名望、勢力,自己也沒有能力撿擇、辨正,只能食人唾沫,一錯再錯。
所以說,把佛法當成「學術」「知識」來研究,那是研究不出個什麼東西的,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佛法是可知、可証的實相法,是要身體力行去實証,自己親自體驗、驗證它到底說得對不對,是不是真實的,而不是在那邊研究種種的佛學名詞,種種的名相,種種的歷史考證。這些研究都和佛法的修行無關。
當然,如果不是要做佛法的修行,只是單純的想研究看看,當作一門興趣,那也是可以。只是如同我上面說的,這些研究寫出來的報告,在真正証悟的人眼中,實在是.... 例如中文所論文研究「禪」,研究中國的禪詩,中國的禪宗風貌.... 文章是寫得很優美,意境很高,但是內容所講的,都和真正的「禪」無關。人家「禪」在講的,完全不是那個東西,完全不是那個用意。譬如說有位法師解釋一則弟子放火的禪宗公案,師父不但不救火,反而丟了一塊木材進去。法師這麼開示,這則公案就是在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師父知道弟子是在測試他,看他的心靜不靜,定不定,所以故意放了一把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以師父就丟了一塊木頭進去,大概是在說:「好,你要玩火是嗎,我給你加多一點木頭,讓你燒得更旺 :P」。就是這樣自在灑脫。放下,什麼都放下,就是開悟。
其實這則公案根本不是他說的那個意思,這些禪師們的作略,每一個動作的目的都是要指引人,指出這個真心給人家看。他們是故意在演一齣戲,兩個人配合演給其他人看,希望有人能不能從他們的這些作略中領悟出:「啊,原來就是這個」。可惜這次合演的這則公案沒有令其他弟子們開悟。
所以另一則公案,兩個人再演一次,這次換成師父放火,弟子卻丟了一串鑰匙進去。怪哉!這次卻不是丟木材,竟丟了一串鑰匙,請問師父要麼解釋?
重點不在丟什麼東西進去,你要的話,丟狗屎進去也行 :P
所有的公案講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公案幾百則,演戲幾百齣,每一齣看起來都莫名其妙,無厘頭,其實都有它的用意,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所以讀通一則公案,所有的公案都通了,所有的佛經也都通了。
然而對門外的人來說,每每看到的都不是禪師手指頭要指的那個真心,反而把焦點都放在手指頭上,而老是在手指頭上作文章,落在境界上打轉。
作學術研究的論文也是如此,搔不到癢處,甚至講得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也實在很難讓人不笑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