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ance Member
|
轉貼-聞天祥影評
坎城影展期間,在一篇關於「韓國電影奇蹟」的報導裡,看到金基德已被冠上「大師」(Master)之名了。諷刺的是韓國觀眾卻不見得全面接受他。我記得也是在一個影展,一位韓國志工問我有沒有欣賞的韓國導演,當他聽到金基德的名字時,狐疑地問我:「你不覺得他很奇怪嗎?」我猜他想講的是「變態」,而不只是「奇怪」。
關於金基德「影不驚人死不休」或是「對女性極盡殘忍之能事」的爭議,從他當導演開始,就一直存在到今天。也因此,他雖然在海外備受讚揚,韓國電影獎卻常常沒他的份,直到他拍出原名【春夏秋冬…春】的【春去春又來】,韓國才競相肯定。然而此舉並非讚揚他堅持「一貫」風格,其用意剛好相反,韓國影界對本片的肯定背後,透露出的是獎勵他的「改邪歸正」。
【春去春又來】確實不像金基德其他作品一開始就衝向黑暗的人間地獄,反而慢條斯理地從一間浮在湖心上的寺廟緩緩展開。其畫面之精雕細琢、美輪美奐,堪稱他所有作品中,執行面最強的一部。而透過四季的轉換,來講人的年紀、心性的變化,然後再回到春天,而呈現生命輪替與延續的意義,更顯得禪味十足。
但這部電影真的是這樣嗎?
初看【春去春又來】,我也不免詫異金基德的「轉性」;但看完以後,才發現看似激烈的轉變中,其實還藏有許多「不變」。譬如在「春」這段,小和尚把石頭綁在魚和青蛙身上鬥弄的天真與殘忍,其並存不悖,並不因為老和尚的懲罰與開示,就從此消失;因此發展到「夏」的時候,異性的介入,青春男兒的情竇初開、性慾難耐;或是「秋」沒演出來的手仞愛人,以及老和尚的引火自焚;然後到「冬」的孑然、孤獨,才不顯得牽強;而最後一個小孩被送來,原來片頭的童僧在片尾長成了老僧,像當年被照顧般地接養了這個孩子,於是才又回到了「春」。
我想強調的是,【春去春又來】並不像它畫面經營的那樣空靈美麗而已。事實上,金基德對人生與人性的殘酷與可憫,依然維繫著一貫的觀點,甚至片中的女性,都照例落得被殺或淹死在冰湖裡的待遇。只不過這次他換個角度來講述他的世界觀。所以我非常推薦看過他過去作品的影迷來看【春去春又來】,或是看過【春去春又來】的影迷去找他的前作來看。如果【春去春又來】完整呈現了他對人生的看法,我們就不應該訝異他其他作品貌似邊緣、畸零,其實是在「最黑暗見光明」的用意。只不過過去許多觀眾只看到他的黑暗,而拒絕接納那股藏在裡面的深刻與純粹;就像可能以為【春去春又來】在頌揚生命的明亮,卻忽略了他還是用陰暗來並置、對比的事實。
無庸置疑的是,金基德絕對會是影壇一個重要的名字。對於他飛快的拍片速度卻還能維持不墜的水準與犀利,我只有嘆為觀止。
__________________
Tyler Durden :
It's only after you've lost everything that you're free to do anyt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