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進一步測試爆發傳輸之前,先做一下名詞解釋,什麼叫做爆發傳輸:
當系統需要到硬碟提取資料的時候,如果直接到碟片找資料,那實在太慢了,所以硬碟本身也跟CPU一樣,有快取記憶體的設置,系統會先到快取記憶體找資料,這樣會快的多,因為快取記憶體就是一顆SDRAM,就算慢如66MHz的PC66規格SDRAM,也有520MB/s的資料傳輸速率,而且硬碟多半使用100MHz以上的SDRAM做緩衝。
而且因為系統效能越來越快,硬碟的記憶體也越做越大,最少都有2MB,主流規格更高達8MB,高階已經推出16MB的版本,而組Raid的系統,快取記憶體能夠加倍使用,兩顆8MB快取的硬碟組起來,硬碟快取記憶體也可以達到16MB。
但是,重點來了,雖然硬碟快取記憶體能夠很明顯的提高硬碟存取效能,但會有兩個瓶頸,一個是硬碟傳輸頻寬,一個是檔案大小。
硬碟傳輸頻寬對於快取記憶體的影響,上面已經測試過了,有非常大的影響。那檔案大小的影響呢?
我們用ATTO這個軟體來測試擁有8MB+8MB=16MB快取記憶體的Raid 0硬碟:
傳輸一個長度8MB的檔案:
傳輸效能輕易的突破200MB/s!
但如果把檔案改為長度32MB:
傳輸效能就只剩下100MB囉,因為檔案太大,"爆發"不了,只好去碟片慢慢傳囉。
而如果是用PCI介面的SATA卡,那從頭到尾的ATTO測試都是100MB左右,因為已經不是檔案限制而是通道限制了。(沒圖,以前測的,之後PCI的SATA卡就被扔進垃圾桶了)
結論:
所以,用獨立通道的SATA晶片組Raid 0系統,一般使用(特別是最外圈的C槽)可以擁有較佳的傳輸速率,用快取記憶體傳輸檔案(系統檔都不大,幾乎都可快取)更擁有將近一倍傳輸速率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