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 Member
|
有意思的事情---堅持凝視921 ◎張靚蓓
一個多月前,經由導演吳乙峰, 我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全景映像的夥伴們和他 們五年來所紀錄的九二一群像。
當電視新聞正報導七二水災災區慘狀及社會 漠然以對時,我在全景辦公室裡,看到地上放 著一把把來自南投山區送來的山芹菜,青綠鮮 嫩。過兩天,地上擺著許多半個小臉盆大的芒 果,也是災區朋友送來的。
「他們不是正被土石流侵襲?」我好奇地問 :「堰塞湖不是已決堤了?」怎能送菜又送水 果?
「沒有,只有兩條街受困!」全景導演郭笑 芸打電話至災區關心老朋友,當地居民還糗她 :「去親戚家做客不行嗎?」
過去五年來,在地人的樂觀與生命力,時時 令全景的十二位夥伴們驚喜。
五年前九月二十一日,台灣發生7.3級大地震 ,造成的災難空前。地震之後十天內,全景南 下台中,落腳團員家裡,之後前往災區田野調 查,展開長達五年的拍攝計劃。他們和媒體幾 乎同時抵達現場,但當媒體撤離後,他們的鏡 頭仍在當地捕捉。五年來他們以蹲點式的做法 ,陪伴與凝視這片土地上這群人的變化。全紀 錄的好處是,每個細節都照顧到,而許多變化 往往是諸多細節累積之後的突變。更何況導演 吳乙峰、郭笑芸、李中旺等及其他工作人員, 不僅看,還思索。
在吳乙峰的新作《生命》裡,他將自我融入 ,透過其與中風老父間的互動,與五年來追蹤 九二一劫後餘生四個家庭的變化,來訴說人如 何面對突如其來磨難。重生的力量,在《生命 》中,以感性多層次的面貌展現。
該片在日本山形國際應展放映時,引發日本 觀眾熱烈反應。一位七歲的小妹妹看完後問吳 乙峰:「吳叔叔,為什麼我會一直想哭?」該 片更在法國南特影展中獲得觀眾票選最佳紀錄 片,《生命》裡的情感超越國界。
《梅子的滋味》的導演郭笑芸想起首次來到 南投九份二山災區的心情,震驚混亂之間,幾 個特出的人吸引了她,而這些樣貌也成為她的 紀錄焦點:「朱家三兄弟受災最嚴重,老大家 的住屋整個傾斜。而他居然在傾斜屋門口放了 個捐獻箱,就地開張做起災區觀光生意,該屋 成了景點。朱家老三隨後上來,相熟的鄰居也 來打商量向他們租地設攤位,這裡遂形成一個 聚落。」
朱家老二和母親感情最好,母親於地震中過 世,他整天關在貨櫃屋中不是哭、就是買醉, 後經人勸上山去做點小生意,面對遊客一次次 講述他的災難,就在傾吐中,不知不覺的居然 沒事了,儼然獲得了心理治療。
郭笑芸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第一批上山參觀 傾斜屋的遊客,居然多是鄰近鄉鎮的災區居民 ,而且是兒子帶著父母來看,只希望長輩回去 之後別再自怨自艾。一個歐巴桑邊看邊哭:「 為什麼他們會變成這樣?我們只是房子倒了, 人家親人去世、房子被埋、土地也沒了。」因 為整個山移位幾十公里,田地早已不知去向。 沒想到朱家的傾斜屋創造出利人利己的功能, 不但回饋主人,還發揮了災區居民相互治療的 功效。
「他們也讓我重新思索農民與土地的關係」 ,郭笑芸說:「農民與土地的關係並非那麼浪 漫,農民並不是非要保護土地,那只是小資產 階級的幻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正是 這次地震的寫照。農民只是跟著土地的節奏、 跟著四季行事,它塌了,就得就地重生;地力 已盡,便馬上賣掉。」農民以土地為生,所以 農民很本能的,發揮他們纏鬥的力量,在《梅 子的滋味》片的鏡頭下簡直驚人。當他們與政 府公部門交涉時,尤為明顯。相較之下,學者 的象牙塔面對如此強悍的大自然之子,真是蒼 白了點。
當吳乙峰的《天下第一家》活生生呈現出保 麗龍是房屋地基,空塑膠油桶充當樑柱材料, 這些地震震出的真相,讓人觸目驚心。而住戶 們團結起來向建商討回公道的努力,又無力地 困鎖於層層法律條文之中。《天下第一家》所 暴露的問題至今仍懸而未決。
拍攝《部落之音》,則讓李中旺見識到,藍 綠政府在處理原住民困境上,最大的問題其實 是公共行政的問題。
「印象最深的是自來水,對生長在都市裡的 我們來說,自來水是理所當然的民生基礎建設 ,但這卻是他們從未享用過的東西。譬如我拍 攝的雙崎部落,居民也不少,有五百多人,當 地海拔也不算高,距離東勢僅二十分鐘車程, 為什麼至今仍無自來水?雖然他們不斷反映, 但政府始終沒有動作,至今居民仍自行到山上 用水管接水喝,大雨一來,馬上斷水,這令我 感到無力與憤怒。」
比起全景以前拍攝的題材,這五年來他們接 觸到更複雜的人性面向,吳乙峰說:「以前我們 也拍,但沒有那麼深入,所有事情原來不是那 麼單純,這次我們更貼近真實。」於是人的貪 婪,人的溫柔,人的無奈,人的宿命……,盡 現鏡頭之中。許多問題長期以來就存在,有政 府的問題,有民間團體的問題,有文化的問題 ,整個糾結在一起,至今無解,吳乙峰說:「 許多事還在蔓延,需要沉澱,接下來會發生什 麼,我也不知道。希望這些故事能引起更多的 共鳴,我們不能不看自己的故事。」
九二一大地震五周年前夕,他們推出「全景 映像季」,將放映《生命》、《梅子的滋味》 、《部落之音》、《天下第一家》、《再見長 寮尾》、《在中寮相遇》、《三叉坑》等七部 (後三部僅在災區放映)。透過鏡頭對台灣五 年前的巨變,提供不同面向的關注,一如當初 全景推出《月亮的小孩》、《人間燈火》、《 生活映像》等作品的初衷。這個解嚴後第一年 成立的紀錄片團體,走過十五年,走過紀錄片 篳路藍縷的歲月,持續尋找及呈現台灣的生命 力。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 浮世繪染坊 93/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