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雷鳥神機隊配樂
text by 孤槍俠
在【雷鳥神機隊】(Thunderbirds)的復古懷舊風潮下新拍的同名電影日前於北美上映,開出的票房僅二百多萬,成績慘澹(排行榜十名之外),英國製作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創業史上的最高成本製作,不意反成票房炸彈;由真人頂替木偶演出的決定,結果是無法為新舊影迷們所接受。真人版的配樂是另一個延燒許久的話題,【雷】片確定由漢斯季默(Hans Zimmer)擔任配樂後,引起很多影迷的側目,大家都很好奇,季默充滿血氣的樂風要用什麼方式承繼以創作蓋瑞安德森(Garry Andersony)木偶科幻劇系列配樂而在影史上留名的巴瑞葛瑞〔Barry Gray, 1925~1984,作品包括Supercar、Fireball XL5、【霹靂艇】(Stingray)、【雷霆機】(Captain Scarlet)〕之經典手筆。
一九六四年由英國人製作的木偶版【雷鳥神機隊】為了顧及北美市場,刻意選用美國腔調的配音員,葛瑞譜寫的音樂則完全呈現英國本色,明亮的進行曲主題,讓人想起二十世紀前半葉的英國輕古典大師柯茨(Eric Coates, 1886~1957)的手筆,其精神抖擻的節奏與飽滿的管絃和聲再現了柯茨「倫敦組曲」裡「科芬園」(Covent Garden)與「騎士橋」(Knightsbridge)段落的自信與豪氣。漢斯季默的新版本一開始就覆誦了【雷鳥神機隊】這塊音樂招牌,雖未變更調性,但在音樂背景加入了一些彷如電視遊樂器音效般的電子節拍,讓葛瑞的英雄主題多了幾分詼諧與孩子氣。
聽到這些加料,老雷鳥迷們可能會皺一下眉頭,然而季默改裝的,可是一位善於利用錄音設備,對於新素材一向展開雙臂的作曲家之手筆。問世於一九二八年,能發出宇宙氛圍般顫音而讓法國現代音樂大師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情有獨鐘的電子鍵盤樂器Ondes Martenot,同樣也讓這位木偶音樂大師愛不釋手,當時諸如Miller Spinetta、各式電子風琴等新穎的設備,也引起葛瑞的興趣,加以應用,而調製出Sun Probe段落中這樣「科幻」的音效。若當年葛氏手邊若有先進的合成合成設備,或許也會這麼小玩一下;加入了電子效果的葛瑞作品,並不荒腔走板。
在傳統樂器的運用上,葛瑞雖不像傑瑞高史密斯那樣進行前衛的試驗,但也極力在發揮樂器的表現力;進行曲中插入了薩克斯風騷包的答句、加上了「哇哇弱音器」(Wha-wha mute)的小號、吹著童謠進場的木管群,都適時帶入詼諧的戲劇效果。幾個爵士風格的唱奏段落,也顯示葛瑞並未將【雷鳥神機隊】配樂定位在傳統管絃樂的表現,而是採用多元的闡述方式。
為已被某個招牌旋律錨定的影集所改拍的電影做配樂並不是件討喜的工作,過於保守地踩著前人的足跡,往往招致拾人牙慧之評,反之,像丹尼葉夫曼在【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開場覆誦後即迴避了拉羅席夫林的招牌,卻未能另闢條理分明蹊徑也相當可惜,由漢斯季默接手的續集配樂,也只不過把招牌拿來搖滾變奏,熱場而已。這回對【雷】片的處理,季默清楚地定義兩版本配樂的最大公因數,招牌旋律開場後被加以變化,發展成另一個在片中穿插出現的大調主題,以季默慣有的論述方式主導全片的情緒,亦保留了與舊作的部分關聯性。作品中也聽得到具有葉夫曼風格的神經質騷動節拍,也顯示了季默用當今配樂語彙詮釋經典影集的態度。
季默不忌諱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想必會讓喜歡他的樂迷聽到了期待,招來老雷鳥迷們的非議卻也在所難免,商業音樂創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以一部帶有卡通氣質的科幻動作片而言,季默的處理手法已算言之有物。近來漢斯季默接連為【末代武士】、【亞瑟王】、【雷鳥神機隊】幾部故事講得不甚理想的電影守住聽覺的城池,讓這些作品不至全盤皆輸;這位積極邁向多產化的配樂家,未來幾部配樂創作是否能繼續質量兼俱,值得大家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