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我以後可能再也不會用膠捲拍電影了」(I will probably never shoot another film on film)這是名導演喬治盧卡斯今年4月在新力的記者會上說的話,他這句破釜沈舟摒棄膠捲的名言,之後大概被討論數位(digital)攝影的媒體引用過八百遍。
盧卡斯將在明年暑假推出的「星際大戰第二集」全片都用高解析數位攝影機拍攝,盧卡斯說「星戰二」如用35釐米拍的話,光是底片費就要250萬美金,現在改用數位攝影則只要1萬5千美金。目前「星戰二」已拍完,由於數位影像可直接進電腦做後製,省去的時間和金錢都相當可觀。正在做後製的盧卡斯非常滿意數位影像的品質,難怪鑽研數位器材15年的盧卡斯,如今要驕傲的宣布以後再也不會用膠捲拍攝影片。
HD(High Definition)高解析數位攝影的討論,因為有盧卡斯這種旗幟鮮明的愛用者,而屢屢登上頭條兼且有著充滿希望的未來,但是真正因為數位攝影器材(DV)的問世,而覺得希望無窮的,應是那些既無經驗、也沒有資金的年輕影像創作者。因為DV便宜,任何想要從事影像創作的人,都可寫意的拿起攝影機就開始拍,接著可在自家電腦上剪接和後製,拍電影的夢想,似乎再也不遙遠。
「比進電影學校便宜多了,」剛用DV拍好劇情長片「小奇蹟」的畢國智說,「你可以直接從做中學習如何拍電影,也可以直接在DV上嘗試你想像中的拍攝手法和剪接特效,用膠捲不可能讓你有做實驗的空間,但DV可以。」沒有作品卻有導演夢的人,如今用DV可輕易實現理想。
一向都用DV拍紀錄片的導演楊力州,談起DV則是題材導向。「我也曾用過16釐米去採訪我的拍攝對象,但是機器太大,工作人員太多,受訪者在周遭環境的壓迫下,很難舒坦講話。」DV的立即性和親和力,讓紀錄片的受訪者除去戒心,也讓紀錄片拍起來更像在記錄而非演戲。楊立州的作品一向爆發力甚強,能夠完全捕捉拍攝者和受訪者之間近乎擦槍走火的互動,似乎也只有DV做得到。
為了拍攝古巴老藝人所需的機動性,溫德斯用DV拍出「樂士浮生錄」。曾用超16拍「遠離賭城」的麥可費吉斯,也用DV拍了「時間碼」(TIMECODE),一部同時呈現四個分割畫面,交錯講故事的作品;費吉斯的作品雖然有點令人頭暈,但「時間碼」獨具一格的創意,已讓熱愛實驗的電影人津津樂道。
講到愛用DV的「DV一族」,當然不能錯過丹麥那群發表逗馬宣言(Dogma 95)的DV愛好者,包括「白痴」、「在黑暗中漫舞」和「那一個晚上」等片,手搖DV的片段比比皆是,而拉斯馮提爾在設備上和你唯一的不同,可能只是他的DV台數比你多罷了。不過,我覺得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應該還是拍「厄夜叢林」的那群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中許多是粗糙的家用攝影機(Hi-8)拍的搖搖晃晃不知所云,但卻營造了前所未有的驚嚇感和出乎意料的高票房。
在人手一臺DV的時代裡,一位好萊塢製片說,以前的好萊塢,人人都在寫劇本,現在的好萊塢,人人都在拍DV。或許,數位時代真的來了。
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DVD之路,不由分說
即將邁向第350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