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Shade
Senior Member
 
Shad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El's room
文章: 1,04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swroom
我所說的高頻,主要是高頻聲音產生的空間感。還有,我聽的時候,通常是留意音量最細的樂器,聽聽那些樂器的聲音有沒有被Filter刪去,這點OGG常常把音量細的樂器的聲音明顯減弱,甚至刪去,MP3版則是聲音不準確,但最起碼是聲音還是存在,這情況在最難壓的地方(女神ズスベギゆ ∼for a yours∼/testclip2的2:25 - 3:05)很明顯。

我注意聽聽看。
引用:

看頻譜方面,OGG的頻率削得有點奇怪,我看到16000Hz的地方常常凹下去的12000Hz也有這情況,但較少,最強的是10000Hz也會凹下去。

那是聲學模型的判斷,周圍有非常強的 masker 存在,會遮蔽掉部分頻率,所以可以刪去,通常出現在有非常強的泛音頻率的樂器上。
引用:

整體的頻諎方面,OGG由10000Hz開始形狀變得較平,19500Hz以上更完全被削去,MP3由16000Hz開始出現明顯下降,但形狀變化不大(形狀 = 波峰出現的位置和強度差等)。
頻譜(CD - KOTOKO - Trust You're Truth ∼明日メ守ペ約束∼)
頻譜掃瞄:Cool Edit Pro 2.0
FFT Size = 8192
Blackmann-Harris
Linear View
Reference 0 dBFS
按"Scan"來掃瞄整段聲音

喔,你是掃瞄整段聲音,我是在聽的時候即時觀察目前的波形頻譜,一邊聽一邊看。
LAME 在大部分的時候,16Khz 以上是全部刪除的,只有少部分的時間,會保留 16KHz 以上的頻率。
所以你掃瞄整段 WAV,全部的時間,才會看到 16KHz 以上有東西存在。
實際上在聽的時候,16KHz 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濾除的。
而 aoTuV 則是穩定的保持到 18Khz 的頻譜,這首曲子(Trust You're Truth) 更是有很多時間都保留到 19KHz。

MP3 有一個限制,它的 SFB21(在 long block 之中 16KHz 以上的所有頻譜都被劃分為 SFB21) 沒有 scalefactor 可以用,要使這段頻譜的失真小於遮蔽效應的曲線,MP3 必須用 global gain 來控制最小的量化位階。
然而這個量化位階同時控制著其他 SFB 的最小量化位階,為了屈就 SFB21,會使得 global gain 不恰當的被縮小,造成其他 SFB 使用太低的量化位階。這也就是說,以 MP3 的壓縮效率,在低流量的時候,保留 16KHz 以上的頻率,會對低頻的部分造成很大的影響,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不過 LAME 會自動判斷就是,除非情況允許,否則我想它也不會去保留 16KHz 以上的頻率
引用:

謝謝提點,因為對我來說,-preset等於黑盒的設定,要了解-preset的設定,真的很花時間去看源碼。

-preset 有下面幾點 code level tweak,是用命令列的參數控制無法控制的,這些 tweak 沒有開放出來,一定要用 -preset/-alt-preset 選項才能開啟,後面你可以再加上其他參數做 override
- Tweaked block switching threshold
- Adaptive noise measurement (uses X3 when needed)
- Tweaked noise shaping functions
- Short block tweaks (bitrate, nsmsfix values)

etc.etc.等等其他許多。


還有就是,DD 的動態壓縮(DRC),是在 Decode 階段作處理,壓縮的時候沒有 apply DRC,解碼的時候根據 bitstream 中的 meta data 指示,做 post-processing,施予 DRC 處理,所以 DRC 是可以完全跳過去(關閉)的。
有開 DRC 的話可能細節音量可以提高,在不良的視聽環境中可以獲得較佳的聆聽效果,不過動態範圍縮小,再加上我覺得 Decoder 用的 DRC 演算法很爛,音量會變得很不自然,所以在安靜的環境中,或者優良的視聽設備下,建議關閉或者不要用太強的 DRC 來聆聽,保留完整的動態表現,可能會比較好。
以上是一點小補充
舊 2004-06-11, 05:26 AM #1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