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唱片公司與MP3之間的爭戰,在網路上似乎永遠也沒完沒了,在下倒有幾個可能比較不同的觀點:
1.歌手唱片賣的好不好跟MP3下載的盛行有關係,可是這中間的關聯到底有多少,
我想沒幾個人說的出來,只不過一般人的觀念,直接把聽MP3的人,都算到會去買
唱片而沒買的那一邊,
可是實際上,聽MP3的人如果沒有MP3的話,就真的會去買正版的唱片回來聽嗎?
2.一般人的觀念是聽MP3是免費的,以現今的經濟學角度而言,這點是大錯特錯,
"只要你有從某件事上獲得利益,那麼你一定有為這件事付出成本",
現代的經濟,講求的是TOC(Total Owner Cost,總持有成本),我們不妨想想,
以一台PC而言,平均要NT$25,000,算讓你用3年好了,平均一年也要8,000多元,
當然,這成本只有很少量是花在MP3上,可是這畢竟也是成本,連線費用也要錢,
最重要的,你下載的時間,這也是很重要的成本支出.換句話說,你或許不必支出變動
成本,但是你一定會有固定成本,而讓固定成本發揮最大的效益,是人們基本的行為.
3.MP3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方便.你不必大老遠的跑到唱片公司,只要舒舒服服
的坐在家裡,就能享受到,這一點是實體通路所要考慮與克服的難題.
4.資訊的誤導,導致現代人總覺得唱片的銷售量越來越少,實際上呢,沒人知道,
唱片公司自己當然也不願去做調查分析,到底唱片市場的狀況是如何,實際上銷售量
是否真的減少,減少的因素又是什麼?只一味的高喊MP3謀殺了唱片,喊多了狼來了,
結果假如真有一天狼真的來了,卻不知如何去應對.
當在高喊"因為MP3的關係,而導致唱片銷售量下滑"的同時,我們也要認真思考一下,
這些聽MP3的人,真的就是屬於原本購買唱片的那一群轉移過來的嗎?
5.唱片公司本身的不長進,是不是引致今天市場萎縮的元兇?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書籍,今天的文學市場,由於掌握了資訊的成長方向,越行蓬勃
發展,原本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創作者,藉由網路的力量,反而能夠站出來,那為什麼
音樂市場不能?
6.當全世界各行業都把焦點放在CRM(客戶關係)的時候,只有台灣的流行樂界還
自以為自己是老大,聽過那個故事嗎,一個爆發戶為了名聲而大肆宴客,結果沒什麼
人來,爆發戶說怎麼該來的沒來....怎麼不該走的都走了?
現今的唱片公司給我這樣的感覺,怎麼該買的沒買? 怎麼不該買的都買了!!!
以一個整體策略的角度來看,唱片公司正在扼殺自己的生路,
在下舉一個例子,那就是古典樂市場,不可否認的,古典樂的市場在台灣越行萎縮,
之前跟一個唱片行的經理聊天,他半開,玩笑半無奈的說,如今古典的賣的比爵士的差,
以前爵士是附在古典部門下,現在是古典附在爵士部門下,聊到最後,我跟他說,因為
廉價的床頭音響謀殺了古典樂生存的空間.
當然,如今的古典樂因為能把握住影音結合的重點,所以有再起的跡象,可是目前台灣的
流行音樂公司卻依然只懂得把網路當成是行銷的工具,而不是銷售的工具,單就這一點
就很難看到流行樂的未來.
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環島一週 需時22小時 全長1000公里
高速公路380公里再加上瑞濱到高雄的海岸公路
中間休息4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