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1代工更換
以前美國處理器廠也是用一樣的同代產品找過兩家代工的吧。那時候產品的代差時間久。某廠和某廠只少兩廠就用過德儀/摩扥羅拉/國民半導體和IBM的其中兩家?我沒記錯吧。不然怎會有MEN OWNS FEB的豪語。換代工在這代差時間短的時代,自然是比可能性較小的。但不是無可能。畢竟點15到點13代距小。才半代。點13也不像90奈米那樣具有前沿性。更換代工是可能的。
2微縮
據聞美國IBM有這太極習慣。台商比較願意將就。至於電路改動的工程量是比重新設計要小的。全新飛機要吹過1所有空層風洞與2所有速度風洞與3大小不同尺寸的風洞。尺縮模型風洞和原尺寸風洞吹的結果是不儘相同的。但是改良型的飛機就不用全過程走一趟。要是主翼沒改,那工程量要更小。零件也一樣。舊零件不用重新通過認證。工程量不可能一樣。
3市場
以ATI的"惡習"去看,8管X800也可能是12/16管的不良品。然後讓大家去改管線。也就是9500PRO-256BIT幹過的前科。這論點我昨天就PO了。結果論壇貼不出來。跳一堆字。還另外吃掉我一篇寫X800VS.6800的新文章。
不論如何很可能這8管X800的顆粒成本是12/16管的顆粒成本。管線也是占面積的。面積不只是電晶體占去。在筆電市場也打算用這招改管路數?
甚至ATI的R420只有一顆16管設計。然後依照時脈和良率去變花樣改管線成12/8管。這是在X800面對6800只剩下特效全開優勢之下,為自己高階產品覆蓋面想的可能佈局──縮R300。不然16管只剩下特效全開優勢,那X800的12管和8管豈不是要打不過NV的16管低時脈產品。那一來個殺價戰,你都把16管的高成本顆粒搞成8管去賣?X800的R420是高時脈晶片。X800跑高速,其多層電路板和高速記憶體都很貴的。而微縮R300時脈較低。電路板和記憶體可以更省。還是用DDR。更有最適當的效價比戰力吧。畢竟他時脈較低些。
4利潤
ATI拿到XBOX2的單傳很久了。這利潤也未必好。微軟超會砍價。當年和超微就是價碼談不攏。英特爾用超低價的賠本P3截單。這主要是地盤和遊戲支援最佳化勢力的問題。但這利潤問題也是要害。因為你上一篇有說到整合晶片。這兩天英特爾才說自己是處理器與繪圖晶片雙冠軍的話。英特爾搞整合繪圖晶片可以為自己控制晶片組市場和在蕭條期滿載自己的晶片廠幹活。
但獨立繪圖廠搞整合晶片根本是吃力不討好。甚至是利潤自殺。北橋整合繪圖晶片要用的人力,等於可以超過重新設計一個完整的NV40。甚至更難。換言之搞一個自殺利潤的整合繪圖晶片就像整合型9100,還要耗去最多人力,那不如去縮R300。畢竟很可能8管R420是占面積的12/16管高成本晶片搞出來的。這道理就像後來8管9500消失一樣。必然有一個4管9600出現去取代實際是8管面積的昂貴9500,並以此省電型9600進入筆電市場。1舉2得。
後來ATI幹了。證明他是正確的。且也沒有浪費太多人力在整合繪圖晶片上。但只搞了一個整合型9100。這是失敗品。没效能也沒利潤。更浪費人力。
5核心
未來顯示晶片廠的要害依序在1筆電。2性能晶片。3中階。而中階市場是量大且利潤適當的衡平市場。9600進入現在的9200位階。可改管的X800就是9500。那目前的9600就是以後的微縮R300去替代吧。更可以進入筆電。畢竟R300時脈低。省電。肯定比X800大面積高時脈要省電吧。
微縮R300,1人力比整合繪圖晶片要少,但2筆電利潤大於整合型,且3微縮R300可以比顆粒更大的16管R420更早進入筆電市場,可以搶時間,4在中階市場築起更強的防線。打死NV3X系列。從而孤立6800。逼6800殺價。破壞其利潤週期。
固然4管會進入最低階。但是目前9200就是4管。9600也是4管。要是9600進入低階。那樣在大面積16/12/8管的X800和低階9600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市場空隙。空隙甚至更大。那更需要微縮R300。而不是相反。就像現在5700很成功的切進來,NV動用了5200U和5600,都失敗,這塊夠大的市場以及利潤適當的市場,絕對是最重要的。可以上打筆電──下擋5700-5900殺價戰。要不然X800只剩下特效全開,太扥大也不好。
6競爭
目前英特爾要以筆電思考為中心去設計處理器。英特爾有資源可以這樣冒險。但ATI只能以目前的資源去幹。R300微縮絕對比R420去搞要好。要省顆粒面積。要更省電。更低時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