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妞妞
===聽過處理器設計公司或是晶片公司換代工公司的嗎?我的印象是有啊。以前的處理器公司有在換代工的啊。全美達就在台美日之間換代工吧。不是嗎。
===製造廠的問題也不能都推給設計公司。所以TSMC自己有問題也不能都叫原設計公司改設計。要是一直大量改設計那會是你說的工作量等同於重新設計。而優良的架構很可能在製程上延長。
===R420偶買下手啊。最賤的也得399-299美金吧?點13的9600XT卡也才200美金不到。中間有很大的空間啊。整整100美金。這也是ATI最強的部分啊。R300縮成0.13再用人工佈線一次,並𤰉有使用新的技術。當然可能那就是8管的X800。改良過的吧。
===市場的區隔決定產品線。而不是相反。反正0.13的9600XT到X800之間的價格差用誰去補?總不能一直用點15的R300撐吧。
==是啊。繪圖晶片更重寬度。輕速度。我的知識也只到這裡。但我看X800由以前的AA/AF都很強。到現在只剩下全開才強。可見NV可不是軟腳貨。那樣強化R300到0.13。總比單單靠9600這一批要強很多吧。要是X800這一批打掛了。只能降價到中階。但中低階怎辦。只靠9600撐啊。呵呵。汗。
===X800有8管的產品線。可能是R300的小改。就像5800/9100切幾刀變成9000/9200。可能本質不變。我網上看到的是這批X800本質是R300擴張版。
|
Transmeta剛好是個好例子,它換了兩次代工夥伴,
在三個合作伙伴所推出的產品,剛好都各自是完全不同的產品線。
從IBM->TSMC->Fujitsu,這個傾向相當明顯。
我的意思是說,由於library不同,通常如果選擇不同的代工廠,
通常就必須各自分配給不同的產品線。
所以我們看不到NV40 IBM版,或者是NV40 TSMC版,
而比較容易看到NV40現在是IBM,NV41可能再給TSMC生產的狀況。
這個不能算是"推問題回去給人",因為廠商通常也不會用同一個產品轉製程的時候原封不動地壓小就算。
比如說,PS2的EE和GS歷經0.25/0.18/0.15等不同的製程,
die配置看起來都稍微有點差異。
至於主題的R300微縮,其實我覺得你想講的很簡單:
R420的價位屬於高階,8/12/16系的產品的價位過高,
理應要有中間產物來和4pipe的產品中間接洽,所以理應設計出一個藉於兩者之間的產品。
不過其實另一個問題在於,4pipe的產品到了年底,
只怕已經會成為ultra Low-End,因為整合晶片組已經朝向這個規模在跑了。
獨立顯示卡的產品,只怕很快就會以8pipe為基本起跳。
我記得RV350並不全是R350砍掉一半管線,還多砍掉了不少地方,
好減少成本.... 這些都算是蠻大的更動。
想必R420會有較低階的派生版,不過如果您要堅持他就是直接轉換製程的R300,
我是覺得有所不妥,因為想必設計上的差異遠超過這幾個字。
(尤其是因為TSMC有不少混合製程)
當初8500小改之後成為9000(9100/9200),當時ATI的人員就有提到,
工程相當於重新設計,以確實地利用每一分每一毫的晶片面積。
也就是說,CASE tool沒那麼好用的意思。
也就是,你覺得那樣算微縮,我覺得那樣不能算,其實本身是一樣的意思。
換句話說我也說得有點累了,如果真的意見分歧成這個樣子,只好去TSMC敲門問人了。
雖然他們大概也不會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