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Mobile Athlon 4 1.2G待機時35度(以玻璃溫度計測CPU出風口),測Prime 95溫度直上60度以上(CPU 100%全速),二小時後熱當重開機,可見這台NB的散熱風扇不足以因應0.18製程的Athlon全速運作超過二小時。因此改裝的重點除了將HD容量換大外,CPU也要換成0.13製程的Athlon XP-M,以降低熱度,並在容許幅度內,適度超頻以提昇性能,反正沒保固,不改對不起自己。考量到NB本身的價格及散熱能力,HD及CPU也不用選太高檔的,夠用就好,因此HD選Fuji 30GB 4200 rpm(約2800元)、CPU選XP-M 1500+(約1400元)。換HD就不用細說了,重點在於XP-M 1500+的超頻上。
由於NB的BIOS都沒有超頻的選項,所以只能在CPU上面動手腳(這就是Mobile Athlon的迷人之處了,Intel的CPU想都別想,K7 & K8也鎖倍頻了)。
市面上XP-M 1500+有兩種規格:100MHz X 13 =1300MHz;另一種是133MHz X 10 =1333MHz。前者要修改L3、L6、L8及L11,後者只要改L6、L8及L11,這次我是用後者來改。有關L銅橋的定義請自己去看:
http://fab51.fc2web.com/pc/barton/athlon-e23.html#L6
連銅橋的方法不外是用銀漆筆或直接焊,熟能生巧,沒什麼大不了,真正的學問在斷銅橋,因為只要稍微切深了一點,就會傷到下一層的電路,CPU就報銷了(當初我就報銷了二顆CPU後才出師,現在想來真是笨,應該先花100元買顆壞的CPU來練功),有志於此者不可不慎!
閒話表過,回到正題,Mobile Athlon是以L3預設的FSB;L6預設的倍頻;L8及L11預設的核心電壓來開機,所以你先要找出一組可讓這顆CPU能開機的最大FSB、倍頻及核心電壓來,據以修改銅橋。進入Windows後,再利用CrystalCPUID這個程式,就可在上述銅橋所定義的最大倍頻及核心電壓的範圍內,自由調整倍頻及電壓。
實際上我的作法是:先將CPU拿到桌上型電腦去試,核心電壓設1.55V~1.6V(必須考量NB的供電能力,設太高也沒意義)、FSB調133MHz(NB的外頻只有到133MHz),反覆調整倍頻,找出CPU的穩定極限(測個SPI-1M即可,只要求能穩定開機並進入Windows,因為後續的時脈及電壓就交給CrystalCPUID)時的倍頻來。以我這顆XP-M 1500+來說,經過桌機的測試:Vcore=1.55V時,極限約在1950MHz,所以便將L6、L8及L11銅橋改為預設 133MHz X 14 =1866MHz,Vcore=1.55V。
開機進入Windows後,利用CrystalCPUID調整各個不同的時脈電壓的組合,成績分列如下:
時脈1799MHz及1866MHz測試Prime 95時因溫度達60度,顯然超過這台NB的散熱能力,故雖無錯誤發生,但未測完24小時即手動終止。最後這台NB是設定於以1866MHz @ 1.55V開機(因為實際上無Mobile Athlon XP-M 2300+這個型號,所以BIOS顯示1900MHz),進入Windows後即自動以1666MHz @ 1.45V(Mobile Athlon XP-M 2000+)運作,當然銅橋上可直接設定成XP-M 2000+,但為保留軟體超頻空間,所以銅橋上就不再作更動。
另經實測於時脈1666MHz時,使用電池供電待機(全程不關閉螢幕、硬碟及系統不進入「待命」,螢幕不調降亮度)時間可達三小時,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以非Centrino系統之all-in-one機種而言,實屬難能可貴。
結論:
由於系統晶片組KM133A僅支援到PC133 SDRAM,故限制了整體效能的表現;此外顧及使用內建顯示,所以3DMARK部分就不測了,但相信整體性能已優於賽揚的NB了,對於只用於一般文書處理及上網等用途而言,實屬游刃有餘。若將換下的HD及CPU各以800元賣掉,則可將成本控制在二萬元內,C/P值還算不錯。下次等有空時再拿我的愛機(UNIWILL N251C2:XP-M 2500+、VIA KT333、ATI M9600、512MB DDR 333、7K60-60 GB 7200rpm、15"SXGA TFT LCD)來超頻,相信可有接近同配備桌機的水準。
測試圖:
1666MHz(相當於2000+)
1732MHz(相當於2100+)
1799MHz(相當於2200+)
1866MHz(相當於2300+)
Prime 95
改裝後配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