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第三個是在 Quantization 設定裡多一個 Trellis Quantization 這是做什麼的?
|
Trellis quatization 的作用是在量化的時候,修改量化的 DCT 係數,使 DCT 係數的分佈符合最有效率的編碼方式,
也就是它可以節省編碼所需的 bit,在固定 quantizer 的情況下開啟 Trellis 可以縮小檔案大小。
修改 DCT 係數會造成誤差,Trellis 是根據 Rate-Distortion 的權重公式來判斷這樣的誤差換取 bit 的節省,值不值得。
由於 MPEG 量化的特性有 dead-zone,所以 Trellis "有機會"修改 DCT 係數,還可以減少誤差,提高品質。(這牽涉到理論,解釋起來很麻煩,使用者沒有必要知道這麼多 ^^;,
總之即使在固定 quantizer 的情況下,Trellis 不但可以縮小檔案大小,也有"機會"可以提高品質)
在 2-pass 壓縮時,由於 Trellis 能讓編碼更有效率,節省的 bit 可以幫助降低 quantizer,促進整體的品質。
在 Koepi 2003-06-24 的 api-3 版本中其實就已經有這個選項,在 Debug 項目底下,當時 Trellis 只對 H.263 quantization 有用,現在 1.0 RC 版本則是對 MPEG/MPEG-Custom 都有作用,MPEG 量化也能從 Trellis 中得到好處。
根據研究,Trellis 似乎能"撿回" H.263 量化丟掉的細節,所以 H.263+Trellis 總是能縮小檔案大小,同時提高 PSNR(數值上的品質)。
而 Trellis 似乎會把 MPEG 量化保留下來的細節再次丟掉,所以 MPEG+Trellis 有時反而增加檔案大小,同時幾乎都是降低 PSNR。
情況有時而不同,有些訊源,MPEG 量化也能從中得到 Trellis 的好處,不可一概而論,只是大部分的情況下,使用 MPEG 量化也許不開 Trellis 會比較好。
H.263 量化則是建議一律開啟 Trellis,即使是固定 quantizer 壓縮的情況下。
引用:
第四個是壓縮模式選 2nd pass --> more...
裡面多一個Overlflow treatment 的設定是做什麼的?
|
舊版也有這個設定喔。
解釋起來很麻煩 ^^;
Max overflow improvement 是當壓出來 size 小於預期的區段,可以提高多少超出的 bitrate,這個設定的數值越大,可以避免壓出來小於設定的 target size。
Min overflow degradation 是當壓出來 size 大於預期的區段,需要降低多少超出的 bitrate,這個設定的數值越大,可以避免壓出來大於設定的 target size。
Overflow control strength 是每個 frame 補償多少的 overflow(取走多少 bitrate 補償前面超出的部分),這個數值太大會造成急遽的劣化。
三個設定預設值是 5/5/5,數值越大,quantizer 分散的範圍越小,越容易準確的符合設定的 target size。可能 7/10/10 是一個比較好的設定值。
引用:
p.s.
順便問一下TMPGENC 3.0 好像裝不太起來...Shade兄有什麼撇步嗎?
|
正式版明天就要推出了,應該有試用期間,等到試用完差不多也都有什麼雞了,所以應該不用煩惱 beta 版怎麼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