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asp
.....所以當他的小孩穿著日式的中學制服來跟他說話.....(恕刪)
|
這個場景應該不是莫那魯道的小孩,而是他們族裡被日本人當作樣版在栽培的花崗一郎或花崗二郎。他們兩個是泰雅族人,卻被日本灌輸皇民化思想,遭受日人及族人兩造的排斥。在莫那魯道起事後因無法選擇立場而自殺的悲劇人物。
霧社事件在幾年前曾被一位台灣漫畫家畫成一本單行本漫畫,由時報出的。我個人認為畫得非常好,書中還有提及作者為了取材及考究探訪霧社N次,和霧社的長老們成了好朋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書店找來翻翻看。
其他關於霧社事件,在一些台灣近代史中可以找到些蛛絲馬跡;而古早以前還有過一本關於莫那魯道的傳記小說敘述了這個故事,但我覺得反而是漫畫畫的最傳神。或許我受到了漫畫裡面造型的影響,我覺得這段短片裡有些美中不足:如飾演莫那魯道的演員好像矮了點,印象中書本中提到莫那魯道身高約192公分,不論在漢人、日人甚至於泰雅族族人中他都是鶴立雞群,不怒而威。但縱使如此,他有過幾次抗日的失敗經驗,並深知日軍船堅砲利,他對日行事一向都很低調,直到起事前對日本人都還是畢恭畢敬--甚至他的胞妹被日本人始亂終棄,他還是強迫自己忍了下來。和短片內叼著煙、扛著槍的「英雄」形象並不盡相同。還有,那個被砍頭的,真的太假了。
整場戰役是以悲劇收尾,關鍵不只是日軍以毒氣彈攻擊,而且利用「以番制番」策略,策動泰雅族的世仇(哪一族我忘了

)入山獵殺,才使莫那魯道完全潰敗,連退隱深山中都不可得。我很好奇到時候導演會如何處理如此微妙複雜的族群問題。
但是,由短片中的橋段看來,導演要拍出一個真正發生在台灣這片大地上的史詩故事的動機非常明顯。我學生時就曾到過霧社莫那魯道的紀念碑,那時很受他的事跡所感動;去年常常經由霧社往東部跑,每次看到紀念碑都想說這段故事應該被拍成電影傳頌開來。衷心的祝福這部片子順利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