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超驚訝的!!!
沒想到有這麼多熱情的網友願意支持國片
我原本還以為大家會冷眼嘲諷
看了預告片
一開始也令我十分訝異
感覺真的挺棒的
氣勢與感覺都有
果然錢花下去就有效果
我真心希望魏導能成功籌到資金
替台灣電影創造新的奇蹟
拍出令大家喜歡的好電影
我知道有很多人都還在這塊泥濘之地上苦撐
只要有人起來
後頭的人就會一個一個出現了
我也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1. 要賣給全球。
資金募集不易,問題在有沒有市場? 一旦有國外資產鑑定機構認定該 片的基本產值,相信要跟國際銀行借貸或募集資金都將不是難事,關鍵應該在於該片是否有全球發行的行銷企畫案及實力證明(用國際明星及知名導演),有全球發行的行銷計畫,產值絕對會比只有發行亞太地區要來的高。就算鑑產公司不受理,只要有不錯的發行跟行銷企畫,出去和企業主要錢也比較說的過去。若八大想作發行可以慎重考慮,他們強勢的行銷通路是非常有幫助的,雖說可能會被剝削很多,但片子推出去最重要。
最重要的一點,這種題材的片拍好後,就是要給全世界看的,讓世人在娛樂之餘,也能對台灣這塊土地歷史有所瞭解,千萬不要拍好了又留在台灣只給自家人看,那就不好了,一定要讓全世界的人都有辦法看到這樣的好片。
2. 要找國外製片人。
不是崇洋,而是好萊塢那些老外真的比較專業,他們知道去哪裡要錢,也知道要如何和唯利是圖的好萊塢片商打交道,他們知道如何替金主將大筆資金轉為抵稅利器,他們更瞭解要如何在影展中將片子高價賣出,替影片作最務實的回收動作,大家辛辛苦苦,熬夜拼命拍好的東西,一定要推出去。
想要打入國際?那就要讓他們自己人跟自己人去談,有經驗的製片真的可以幫你很多,從修正腳本到參加影展,他可以幫你節省不少冤枉路。
此外,有經驗的製片人可以阻止導演那些天真爛漫的想法,精準的控制預算,這點對台灣導演來說真的很重要。不要亂花錢,時間到了就要收,多了沒得拍,想要有下一部,最好走製片制,否則用兩三億玩導演制實在太可怕了,拍到後頭一定是一團亂,導演的信用也隨之破產。
3. 要用明星。
即使獨立製片,也希望用明星。目的無他,一來吸引觀眾,這是最基本的,再來好籌措資金。千萬不要忽視明星所帶來的票房收入和市場效應,除非導演有相當程度的國際知名度和年資,否則一部片根本沒有賣點。舉例來說,梁朝偉就是比原住民的新人演員在法國有票房,這是事實。老外不知道,也沒興趣知道「霧社事件」是什麼,他們只是花錢來看戲的,但他們卻會想知道為什麼日本人要殺梁朝偉。
不要用偶像新人,上億的資本實在不容拿他們做賭注,出了台灣就沒票房吸力,再來大部分的實力都很差。大陸硬底子的年輕演員實力堅強,比台灣偶像優秀的比比皆是,任何一個都有成為明日國際新星實力。
善用明星替導演說故事,也替影片吸收票房及造勢,這才是漂亮的作法。
4. 要用國外工作人員。
尤其技術性的東西,好萊塢工作人員的專業不容置疑,在商業行為的精準度上,他們的確有傑出的表現,多年的實務經驗,也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在預算許可下可以做的東西,省去「做實驗」的時間和不確定感。當然要找對人,不然弄得像「雙瞳」,大老遠花錢請來,連火都打不著,弄了個大笑話來,那只有減分不是加分了。
當然,若有國外資金,製片可能會在合約上有需要一定比例的外籍人力,這也無所謂,重要的是,要摒去「一定要靠華人(或台灣人)」完成的心態。
片子拍好最重要,從來沒有紐西蘭人認為因為「魔戒」的攝影師或燈光師不是紐西蘭人,而減損它在影迷心中「政治不正確」的成就;相反的,若是今天它的攝影和燈光沒有達到世界頂尖的水準,相信也無法造就這部片的經典地位。
要拍大製作的片,心態不能跟搞獨立製片一樣,花錢搞練習,一定要找最好的人,去成就最好的事;國內找不到,就去國外找,把片子拍好最重要。
5. 要好好說故事。
真有機緣籌到資金拍片,那真是一大喜事,但千萬別急昏頭,別把第一部當成最後一部在拍,好好的,簡單的將故事說給大家聽,把自我放少一點,加油添醋不是罪過,多點愛情會更迷人,要考慮全球市場,不能太本土化,要想著連西班牙的某個小鎮的老人看了都會感動,都知道你在講什麼,不要陳義過高,大製作的操作模式就是淺顯易懂,去掉沈重的歷史包袱,用鮮豔的娛樂外衣包裝它,才有辦法讓大家接受,讓這個故事傳到世界每個角落。
這點是最難的一部份,也考驗著製片、編劇和導演的智慧,只要做的好,幾乎已經成功百分之五十。
有足夠的資金,技術人員,明星演員,甚至強大的行銷通路,都不能一定保證能回收,如果你故事說的不好,就是一開始就缺了最重要的一部份。「雙瞳」在北美票房的慘敗即是最好的例子,只有將最基本的故事好好說好,這才是大家要的。
這些純屬個人意見,沒別的意思,只是難得見到如此令人振奮的事,不由得就開了話夾子。
希望有一天能見到此片上映,魏導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