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戀後,不要消沉,也不要去報復,因為那樣做沒有出息,也不文明,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青年戀愛觀,而是要化痛苦為力量。在這方面,很多名人和偉人就做得很不錯。 文學家羅曼· 羅蘭青年時候愛上一個名叫索菲亞的聰穎秀麗的姑娘。他們常在一起談論文學,探討人生,很有共同語言。有一天,他們並肩漫步在林間小道上。 羅曼· 羅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將心底的秘密吐露了出來,表示了對索菲亞的愛戀之情。出乎意料,卻遭到了她的婉言回絕。這個打擊猶如五雷轟頂,轟得羅曼·羅蘭暈頭轉向,他陷入了失戀的極度痛苦之中。一連幾天,食不甘味,徹夜難眠。失戀了,怎麼辦?他在巨大的精神苦痛中反覆這樣問自己。從此沉淪下去嗎?不!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通過痛苦的思考後,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擺脫失戀的最好辦法就是學習和創作。後來,羅曼·羅蘭為人類創造了許多傑出的精神財富, 其巨著《約翰· 克利斯朵夫》曾轟動全世界。由於他能正確地處理失戀問題,所以,「壞事」變成了「好事」,促進了事業的成功。
2失戀不失德。有些小青年有一種不正確的認識,認為失戀是很丟人的事,覺得臉上無光,羞辱得無地自容。由於心理極不平衡,便生出殺機,你不讓我好好過,我也不讓你好好過,或有的失戀後,從此進行性報復,這樣的人以女性居多。所有這些,都是不道德的,是與馬克思主義戀愛觀相悖的,不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正確的應該是失戀不失德,友好地分手,道聲再見。在這方面,很多名人和偉人的行為,很值得人們去學習。例如,前面提及的文學家羅曼·羅蘭就是這樣一個人。索菲亞雖然拒絕了他的愛情,但他並沒有因此就仇恨索菲亞,相反更加珍視同索菲亞的純真友誼。他認為,索菲亞有選擇愛情的自由,而自己卻沒有責難、非議她的權利。強扭的瓜不甜,愛情是不能一廂情願的。以後,他繼續與索菲亞通信,像原來一樣探討人生道德和藝術問題。他們之間的愛情之花雖然枯萎了,但友誼之花卻越開越鮮艷。他的愛情小說《羅馬的春天》,寫下了自己早年對索菲亞的熾熱的愛情。後來,他把與索菲亞互通的信件編成一本「兩地書」,題名為《親愛的索菲亞》並出版。
3情感轉移。現實中畢竟平凡人居多,失戀後不會人人都像羅曼·羅蘭等文學家們那樣幸運,通過創作的道路並獲得成功。很多青年並沒有什麼特長,失戀後,他們不能也不可能去創作,以擺脫失戀之苦。這時,就可以進行情感轉移。最實在的辦法,就是再去結交異性朋友,尋找適合於自己的知音。因為一個人在短時間內忘掉戀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感情這東西是很複雜,很纏綿,很微妙的。只有尋找到新的知音夥伴,才會慢慢撫平心靈的創傷,重新振作起來。
4對那些失了戀,依然對戀人著魔,實無法擺脫戀人影子,甚至發展到對其他異性完全不感興趣的,或者由於失戀的痛苦而引發心理疾病的人,建議其去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