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tarroach
(RF訊號是什麼咚咚 阿^^;)
|
由 pit/land 反射回來的光經接收器拾取後,轉變為電流訊號,這個訊號稱為 HF(High Frequency),在過去光碟機還是低倍數的時代,由於這個訊號很接近音頻,所以又稱為 RF(Radio Frequency)訊號。
CD 上 pit/land 的最小長度單位是 3T,最長是 11T。為什麼最小是 3T,什麼是 T,3T 是多長,請看 PIANO 大大寫的
http://www.pczone.com.tw/showthread.php?threadid=70236
http://www.pczone.com.tw/showthread.php?threadid=70353
將 3T~11T 的訊號接上示波器,出來的圖形我們稱為"眼圖"(eye pattern),長得像下面這樣
http://www.cdrinfo.com/Sections/Art...uality&index=11
裡面那種菱形網狀的圖。
眼圖越清晰,光碟讀取的品質越好;眼圖越模糊,品質越差。
常常被拿來舉例的,日本 efu 君的網站,測試各種燒錄片、燒錄倍數的品質,有眼圖和 jitter 的波形
http://www.ne.jp/asahi/fa/efu/media/dr_s_28.html
efu 還有教學,如何做一個硬體 E11/E21/E31, E12/E22/E32, jitter 的檢測機器
http://www.ne.jp/asahi/fa/efu/measure/cdp/errjit.html
引用:
所以這就意味著,pit/land的改變(像是AMQR那樣以及下述的超長片)會對從RF 訊號擷取出clock有所影響囉??!!
|
是的。
引用:
另外,像是650MB->700MB->800MB這些靠縮短pit/land長度來達到比較大的容量的燒錄片,那麼對照前面AMQR的原理,是不是可以說,800MB的jitter比650MB的要大?800MB不在規格內,那麼,700MB好了 
|
pit/land 的長度有一定的限制,允許誤差範圍,超過或小於都是不合格的。
700MB 是不是靠縮短 pit/land 長度,我不清楚 ^^; 由於影響的因素很多,700MB jitter 會不會比較大,我想這要實際測試才知道

碟片工廠用來測試分析光碟的儀器,例如
http://www.lecoln.com.tw/lecroy/AP%20Software/AORM.asp
可以看到從 RF 中粹取時脈的過程。
引用:
那麼,大大的意思是,不同的光碟的確會造成jitter大小的不同,進而造成音質的變化,但是只是影響的機轉不明囉(截至1996年那份論文為止)?
|
我不是大大 ^^;; 不過我的意思是這樣沒錯。
我所知道的是,廉價的 CD player,要讓讀取機制和 DAC 工作同步,所以 DAC 使用 EFM 的 timing,雖然它可能有重整 clock 波形以減少 jitter 的設計,但是或多或少還是會受碟片的 jitter 影響。這是過去我所知道的。而現在看了那篇論文,裡面說大部分的 CD player 不採用這種設計。真的嗎?由於我不是硬體相關從業人員,所以不知道,這個應該玩音響 DIY 的人會比較清楚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高階 CD player,或者用電腦放 CD audio,不太可能會受到碟片 jitter 的影響,除非 jitter 大到引起 error。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data 完全一樣,排除碟片 jitter 因素,人耳還是會覺得聲音有所差異,那麼就像那篇論文說的,還要進一步研究,也許我們現今所知的人類知覺系統,還有尚未被發現的機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