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t Member
|
這幾天在想該不該將這特殊的想法說出,
但是既然發言了,就再來個中級講座好了,
修行有些基礎的,可以參考一下,
切記僅供參考,不能照單全收,
還搞不清楚打坐,氣功有什麼分別,還有跟"學佛"有什麼關係的聽過就算,
( 這樣會不會太不負責任些)
記得是在南老師懷瑾的著作中看到,出處一直找不到,
現在以小弟的體悟,重覆一次:
1.佛經或一般佛學著作多提到"去忘想",
但是不淨觀,白骨觀,日輪觀,淨土宗的觀無量壽經,密宗的觀法身成就,
卻是要我們鉅細靡移的幻想白骨,太陽,宮殿,佛的長像及持有法器,
難道這不是忘想?
2.請注意愣嚴經原文: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為色陰區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觀其所由,堅固忘想以為其本...”
以現有的佛學書籍解釋是:要擺脫色陰區域,就不能執著在忘想上.
但是依我們的程度連打坐時腳痛都克服不了,肉身還沒轉化,更不用提色陰區域.
3.將原文用另一個角度來看:
色陰區域無法更進一步,進入色陰盡,進入受陰區域,是因堅固妄想,
那麼反過來說,
要進入色陰區域,必須堅固妄想.
要進入受陰區域,則是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以下根本辦不到,不談,有研究精神者,自行尋找)
如此說來,忘想反而是前進的關鍵.先賢提出的各種觀想法也就有合理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