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the_yongching
*停權中*
 
the_yongchi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3
您的住址: 垃圾場
文章: 12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子雲
日本人用心,那也只是您的看法。難道空海就不用心,你話是否說得太滿了點,空海渡海考證印度佛教史。難道只有你的資料是正確的,別人考證資料都是錯的?
我的資料顯示佛陀滅後百年陸續結集出經典,以雜阿含(相應部)最早完成。
佛教的質變量變是在佛滅後數百年後,也如您所說大乘把阿含列為小乘經典在內,至於信念的事,您不是古代人,您也無法論斷,但初期的阿含經確為最勝,最接近佛的原始經典啊。


我不清楚您所說的「空海」究竟為誰,故不敢斷言。
但是…
在台灣最早倡言佛教要回到根本佛教(印順導師的分期法)的新儒家的呂瀓及相當注重印度佛教的考證的釋家的印順等人可是相當認同及佩服日本人對印度原始佛教(一般的分期法)的考證及用心的,畢竟他們可是從一八九幾年之時就開始鑽研這部份了。(但也因此,釋印順也被傳統佛教界攻擊提倡日本佛教,反對大乘佛教。參《遊心法海六十年》)

一般而言,南傳說多依錫蘭的《島王統史》及《大王統史》往前推算悉達多過世入滅之年。
北傳則多依《歷代三寶紀》當中的年代推算,亦有學者是依阿育王刻文、《十八部論》等推算。

至於結集的問題,釋印順於《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有提到公認在原始佛教尚未分裂為部派佛教的第一次結集(王舍結集或五百結集)及第二次結集(毘舍離結集或七百結集)分別在佛滅第一夏及佛滅百年之時。(當然了,有人認為第一次集結不存在,但因各部派的文獻皆有記載,故可視為進行某種程度的結集,參《印度佛教史頁78註》)
至於第三次及之後的集結目前皆認為是各部派之內的結集。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子雲

佛紀928 西元384年才開始譯中阿含經,此後七十年間陸續譯出增一阿含,長阿含,及雜阿含經。
漢及三國220 B.C.-280 A.D.

晉 265-420
西晉 265-317
東晉 316-420
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
 南朝
劉宋 420-479
南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朝
後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7
北齊 550-577
北周 557-580
隋 581-618
隋文帝 581-604
隋煬帝(大業) 604-618

敢情您的魏朝比漢朝早。

少打了一個「且」字,造成您的困擾,相當抱歉。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子雲

也請您看清楚,提說悉達多尊者過世,佛紀265年西元-280年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跟大眾部,阿含經是在一百年間著成,阿育王朝為佛紀277西元-268年,若如您北傳所說,那不就佛剛涅盤,經典一併OK?不到百年間一併分裂?


老實說,提到有關印度史的年代部份,請儘量不要提出所謂的「確切年代」出來,因為印度歷史的年代目前多為推算。

目前最能肯定的一個年代是希臘的亞歷山大入侵印度之時孔雀王朝的創始人旃多羅岌曾於bc326年時與其見面,而之後及之前的年代多依這一年進行推算。
目前印度史公認阿育王於bc273年被立,並於四年後bc269年始登基,bc232年過世。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子雲
在乎考證的人,似乎不是我,是您先提起,達摩此人是在真實,並非本人刻意提起,是您先看不開提起的,引用學者大部份的認定不存在,也是您,並不是在下。至於信念是否相通,我不是他們,我不確定。是否真實只靠自己去懷疑去判斷。

那您「有人看過鬼...學者也說沒有鬼這回事...等學者看過鬼...他也會說根本沒有鬼...不然面子掛不住...這種情形很多」這樣的言論又是從何而來呢?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子雲

抱歉,這種論辯,已經近乎在上歷史課了,已非當初我所想談論的東西了。
過去的歷史,都已過去,再論也無用,the_yongching兄我們這種論辯到此結束吧。
這種論辯已落入知識上的爭辯,對實質上的心靈提升無用。

至於阿含經,是現在佛學院的研究所在讀的,
希望各位對阿含經對原始佛教有所認識。謝謝。


對您而言,您認為追求心靈上的提升是最為重要的,這也是對大多數人的認同。
但這並不表示其它人對於歷史的求真是不重要的、是無用的、是過去的。
依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來說,這一些都是屬於第四、第五階層的需求,都是人在追求的高層次的目標,只不過每個人所追求的、所需要的有所不同而已。
當然了,我也認為這些討論點到即可,畢竟網路還是有所限制的。
     
      
舊 2003-11-22, 02:28 PM #55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he_yongching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