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adelies
至於 player 解讀的資料有 jitter 與本身線路的 jitter,小弟本身的觀點是認為後者影響較大。除非前者的 jitter 過大而導致資料錯誤,而此資料錯到無法還原,不然偵錯機制還是可以取的原始的資料。
|
adelies 兄,問題不在「jitter 過大而導致資料錯誤」,問題不在資料錯誤,問題在 jitter 導致 clock 不準,資料錯誤可以補救,可以用 C1/C2 糾正,可以用 buffer 暫存,重讀好幾次比對,資料遺失可以用內插的方法補點,避免爆音,但是 clock 的 jitter 不行,用 PLL 重整只是降低 jitter,卻無法避免這個問題。
引用:
至於您提到的「DAC 會去用從 CD 片讀出來的 Clock」,重建原來資料的確是靠 CD 片,但個人認為解完碼後將,其他的流程會依賴晶片本身時脈,所以對此暫時無法說認同與否,盼您見諒。
|
這個不是個人 "認為" 的問題,而是 "實際上","一般的" DAC 就是這麼工作的。小弟前面有強調一般的 DAC,為了成本考量,所以使用這樣的設計。
前面也提過最好的做法,另外用非常非常精準的 clock 來帶動 DAC 工作(誇張一點講,最好用原子鐘的 clock

),有賣這樣的產品,提供非常精準的時脈,一台機器就這樣單獨賣,供給 DAC 使用。
phager 兄提到的 LukeLo 大大寫的文章中,XRCD 也用了什麼?我把其中的一段轉過來
引用:
Xrcd也是不折不扣的音樂CD,由JVC製作發展。Xrcd的特色是以DIGITAL K2處理。這套技術不光是以20bits 128倍超取樣將類比訊號轉為數位訊號,還加上另一套20Bits轉16bits的dither技巧,意圖將CD製作過程的每一個步驟最佳化!不但非常注重各個器材的供電品質,器材的連接線材,配送系統,且為了降低jitter對音質的影響,所有的數位訊號都改用SDIF-2傳輸,有別於一般所使用的AES/EBU工業標準,並對於時鐘的運作精度做過特別的校正。經處理最後的CD母帶資料儲存於Sony PCM9000 MO,送至位於日本橫濱全世界唯一一條xrcd生產線。Xrcd另外一個特色是以鋁作為反射面(與一般CD相同),JVC宣稱是因為使用鋁可以達到比較低的jitter。Xrcd價位相當高,通常要一千三百元以上,便宜的如麥田之歌也要八百多元,但是音質與音場表現的確有其獨到之處,因此在發燒音響界仍有其市場。
|
注意紅色的部分,為什麼強調供電品質,為什麼強調用 SDIF-2 傳輸,不用 AES/EBU,為什麼強調精準的時鐘,LukeLo 大大這樣寫是什麼意思?請想一下
網路上的資料真的有那麼難找嗎? ^^;
http://www.jitter.de/english/engc_nav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