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 CD,資料正確只是一個底線,把資料正確的讀出來,資料都一樣,不代表播放出來的聲音就會一樣。
為什麼?CD 不是數位的嗎?既然資料都一樣,為什麼聲音會不一樣?
這是因為數位的離散資料,每一個取樣的 sample,當它要重建的時候,必須在每一個很精確的時間點上重建。我們先不論當初在錄音的時候,ADC 取樣時的 jitter,ADC 有沒有很精確的,以固定的時間間距,例如 2.88MHz,每 1/2880000 秒一次,對訊號作取樣,我們假設訊源是低 jitter 的訊源。當 CD 上的資料讀出來,同時它會從讀出來的 RF 訊號中擷取出同步的時脈訊號,這個時脈訊號會跟著數位輸出,傳給 DAC 機構,DAC 機構可以用一個 PLL 鎖定,擷取出這個時脈訊號,並且以這個時脈訊號 clock 為 reference 動作,在時間點上重建訊號,輸出類比的聲音。
那麼問題就在於這個 clock 精不精準,如果這個 clock 有時快有時慢,DAC 重建 sample 時,每個 sample 都不在它該在的正確時間點上出現,還原出來的類比波形,各位想想,是不是就和原來的不一樣?
這個 clock 在時間軸上的抖動,我們稱為 jitter,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 jitter,從 CD 片的品質,轉盤的讀取結構,伺服系統,讀取的穩定度,電源摻入的干擾,甚至轉盤的顏色,到數位輸出時,使用的數位輸出規格,SPDIF 或 AES/EBU 使用的 bi-phase coding 會造成大 jitter,線材的轉換耗損,低 jitter 的 PLL 等等,影響的原因太多太複雜。
所以廠商們才會想各種方法,要解決 jitter 的問題,盡量降低 jitter,各個 CD 唱盤製造商才會在 CD 唱盤上用心,花大成本去設計更穩定的讀取系統。最精準的最法,還會用 RAM 當 buffer,先將資料暫存起來,然後以自體的、非常精準的石英震盪器,產生非常精準的時脈供給 DAC 工作,同時 DAC 會用 DSP 做高品質的數位濾波。
做光電產品的廠商,才會花大把的鈔票,去買非常昂貴的 jitter 測量儀器,來測定並想辦法改善自身產品的 jitter。這是有原因的,不然廠商們都是呆子嗎?如果數位資料一模一樣就好了,C1/C2 都沒問題就可以了,出來的聲音就會一樣,如果是這樣,那麼就天下太平了

我想這些資料都不難找到,網路上有一大堆,在質疑之前,或者討論之前,也許可以先做一點功課。
jitter 對聲音的影響一定是不好的嗎?這不一定。有名的 dCS 公司曾做過測試,還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不同類型的 jitter 對聲音的影響。不過一般來說,一般的 jitter 造成的失真,是人耳所不喜歡的失真類型,所以高 jitter 通常帶來的聲音是比較「不好聽」的。當然更複雜的分析,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友站過去曾討論過幾次 jitter,最近又討論了一次
http://www.myav.com.tw/vbb221/uploa...12&pagenumber=1
相關的討論,有討論到真正重點的,有討論得比較深入的,甚至有業界人士現身說法的,也有好多篇,小弟實在很奇怪各位怎能視而不見,相同的論戰一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