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引一篇文,請大家看看,
此外,台鐵員工是有勞工身份的,勞工才能組工會。
2003.09.10 中國時報
為台灣鐵道尋找新生路
中時社論
隨著中秋節接近,台鐵工會以開會員大會的形式所造成的罷工效應,正在激化。如果再激化下去,後果不難想像,春節罷工,只是必然延續的下一幕劇本。雙方不惜一決生死的結果,果真能為台鐵找到出路嗎?台灣百年鐵道的生命,難道要因此終結嗎?難道我們不能尋求另一種出路?
首先,我們實在不了解行政院與工會為什麼會卡在勞資爭議的火線上,誰也不願意下來。交通部執著於答應了行政院的「火車照開,票照賣」的承諾,而以「台鐵工會罔顧社會大眾行的權利」來責備工會。但相較於法國機場大罷工、夏天的鐵路大罷工,台灣的鐵道員工已算溫馴了!法國的國力與社會大眾行的權利真的有受損嗎?法國的交通部又何曾感到「失了面子」?交通部大可以改變觀念,以平常心看待,將鐵路罷工視為台灣社會民主化必須承受的一環,而不必為此承受莫大壓力。
其次,此次台鐵工會罷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關鍵是對未來的茫然與恐懼。台鐵員工面對數重變局:第一,高鐵以優厚條件,取得政府大量貸款與投資,未來可能取代台鐵成為交通主幹,而台鐵卻只能矮化為與高鐵「共構」的配合單位,是協助其區域運輸的配角。面對民間競爭對手,台鐵不但不能迎戰,還要變成配合的附屬,以後還可能被消滅,台鐵員工的心理確實難以平衡。
第二,台鐵過去的貢獻,被一筆抹殺。事實上我國「鐵路法」規定鐵路為具獨佔性事業,應該維持國營。以往鐵路為了照顧社會大眾行的權益,照顧偏遠地區民眾,台鐵全線有二一六個車站,但真正收入的來源卻是排名前六十個車站,其餘的支線、小站基本入不敷出,連人事費用都不夠。這一部份的費用每年約八億元。這種社會服務性質的功能,本不該由台鐵負擔,而是由政府以照顧偏遠民眾為由來編列預算。此外,如殘障、敬老等義務,每年約六億元,是不是由政府負擔呢?
第三,被批判為沈重的退撫金則是另一個爭議。以往台鐵賺錢時,盈餘繳交國庫,政府未提列退撫金準備,現在每年要負擔六十億退撫金,台鐵如何賺錢?
我們無意為台鐵員工說話,而是想說明台鐵的問題不能與高鐵並列。一個有長遠歷史的鐵道,它在台灣開發史、文化史、心靈史的意義,也遠遠超出一家沒有歷史的新公司。多少孩子是大清早從鄉下坐著鐵道,帶著夢想,開始去城鎮上學,生命的歷程因此轉變。多少孩子帶著夢想到大城市奮鬥,他們都是從鐵道開始的。這些歷史記憶構成了台灣的生命史,也是鐵道迷的來源。這就是為什麼每年台鐵便當有那麼多人排隊的原因。這是一個「鐵道文化」。
更何況台鐵所在的各地車站都是各都會的中心,如果好好開發,可以像日本以車站為中心,結合大百貨公司、飯店、餐飲、商場、娛樂等,成為一個新的商業中心,台鐵有這麼多的資產,更有文化的、歷史的淵源,如果結合其他 的專業經營人才,做多元的開發,台鐵資產遠超過高鐵,怎麼會沒有希望呢?
問題即在於政府恐怕未向台鐵員工清楚交代台鐵的未來。所謂「公司化」是什麼?是變成公司,以股份制來簡化問題,再準備民營化?或者是讓員工與政府都入股,建立一個民主管理的機制?這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公司」?未來的員工定位如何?而如果政府的「民營化」必然要用政府的財源解決台鐵現有的負債與退撫金問題(這歷史的遺留不解決,誰也不會接手),那麼為什麼不能現在就一刀兩切,先解決以前的困境,讓台鐵重新開始。
這些都是台鐵員工焦慮與爭議的焦點。不從此出發,卻把問題定位在勞資爭議,恐怕是搞錯了方向。我們認為交通部應放寬心。依法休假就依法休假,沒什麼大不了的。政府也不必因而自覺挫敗,民眾也必須學會接受,因為這是民主國家常態。問題在於政府要對台鐵的改革掌握好方向。英國的鐵路私有化所造成的危機,是台灣絕對要避免的。英國的鐵路私有化曾被視為改革的重要一環,甚至是右派保守黨的最大政績。但曾幾何時,私有化讓鐵路缺乏保養,鐵道管理專業讓位給利益思考,社會服務功能下降,票價不斷上升,而鐵路安全卻一再出問題,到最後,終於釀成大災難。根據英國的調查報導,台灣記者在英國坐上的死亡火車,即是這種私有化的後果。
是的,我們認為台鐵的改革不是私有化或反改革的二分法,在這中間,還有其他的道路可走。百年歷史資產,加上車站地點、技術領先、人才積累等優勢,台鐵還是有希望的。重建一個又古老又新鮮的鐵道文化,這是愛鐵道的人共同的願望。
__________________
無所不能,有所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