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 Member
|
▌星艦奇航記
▌鄭運鴻˙著
────────────────────────────────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相信在華人社會中,沒有一
個人不熟悉這句聽來充滿希望、振奮人心的口號。但如果我再追問:
「二十一世紀是怎麼樣的一個華人世紀?」相信腦子裡浮得出畫面,
嘴巴上說得出名堂的,可能就不多了……
二十一世紀到底是華人的世紀?還是洋人的世紀?我不知道。
但我曉得,至少對大部分的美國人而言,「二十三世紀早已是美國
人的世紀」似乎無庸置疑。為什麼?因為他們不但早就曾經現場目
擊,甚至於連這段「未來的歷史」都已經預先寫好了。
無巧不成書,星條旗飄揚的美利堅合眾國裡最受歡迎的兩部科
幻影劇作品,恰好也都與「星星」(Star)相當有緣:我們已經曉
得《星際大戰》(Star Wars)為美國奠立了美式神話的原型;而另
一部影響層面更為深遠的《星艦系列》(Star Trek),則替美國的
科技與社會、過去和未來之間,搭建起緊密連結的橋樑,為這個今
日軍事與文化的強權,提供永續發展的無限動力。
嚴格說來,《星艦系列》並不算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原生產品,
而是一齣誕生於1966年美國NBC全國電視網的肥皂影集。雖然在推出
之時並未受到電視公司的青睞與重視,但《星艦系列》以一次又一
次天馬行空的星空奇遇、一幕又一幕拍案叫絕的星球冒險、一場又
一場扣人心弦的星海爭霸,和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星際異人(有
些角色說是『人』似乎有些牽強……),擄獲廣大觀眾的心,讓這
齣險遭腰斬的新奇影集,一如劇中屢屢絕地逢生的星艦「企業號」
一般,憑著成千上萬的抗議信件得以起死回生,繼續帶領眾人「勇
敢地航向人類前所未至的宇宙洪荒」!
六0年代到七0年代的美國,正處於「美蘇太空競賽」的高峰,
而《星艦系列》誕生於這個歷史的奇異點上,似乎成了一種偶然的
必然:在美國,有人認為是太空競賽激發了《星艦系列》的誕生;
也有人覺得是《星艦系列》鼓舞了太空競賽的士氣。何者為真?我
想並不重要,因為對於所有的美國觀眾而言,英勇帥氣的寇克艦長
和尖耳鳳眼的史波克先生,確實是比阿姆斯壯還早一步帶領大家遨
遊太空的英雄人物;而時空之舟「企業號」的傳奇,也將美國的「
科技立國」精神,牢牢地扣合在這個新興強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之上。
電視劇集中「企業號」(Enterprise)的命名,來自1964年完
成環球巡行的美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而當這艘虛構的
星際航艦成為美國科技精神的象徵之後,NASA又在1976年接到四十
萬封來自全國各地星艦迷的陳情,將第一艘出廠的原型太空梭再次
命名為「企業號」。照這樣發展下去,若說到了二十三世紀時,真
正的星艦「企業號」會在全體美國人的殷殷期盼下隆重啟航,那也
一點都不會令人意外。
一齣描繪未來世界的科幻傳奇,至此成了一則「自我實現的預
言」──通俗科幻的大能與力量,確實是要超乎許多「專家學者」
的想像。
《星艦系列》的傳奇,從六0年代延燒到到新世紀的降臨,也
從小螢幕一躍登上大銀幕,至今絲毫沒有任何沒落的跡象。原因無
他,只為「企業號」總能航行在美國專屬的歷史軌道之上:《星艦
系列》用科學與科技的魔法,從過去的集體記憶中取材,採當下的
生活情境來加工,最後則以未來的時空奇觀作呈現──美國人不單
是看見了「科技的未來」,而且是「熟悉的未來」,無疑地也絕對
是「美國的未來」!
人家早已「看到了」二十三世紀,而我們曾經「看見過」二十
一世紀嗎……
本文出處:科幻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