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oolchet
如果這樣說 倒也是實情 確實應該上帝歸上帝 凱薩歸凱薩.
新潮流導演為自己的理念拍片, 不能企望他們來改變國片的市場,不過既然是走向這條路了,就不能怪觀眾不進電影院,因為拍片的人並不是為普羅大眾拍的,普羅大眾想看的並不是他的理念;而觀眾要求的對象一直都錯了,不應該要求新潮流導演把片拍好看一些,而是應該要求朱延平把片拍好才是!! .........不知strong兄是否也同意??
.....................
|
當然不是!!
"好看" 的電影, 可能是 "通俗的商業片", 也可能是 "得獎候選的藝術片", 台灣地區的電影觀眾不能說少, 也不能說低俗, 只能說太現實了, 太不愛國了, 太眼睛雪亮了; 所以, "低成本"的國片, 怎麼拍也拍不出 "蜘蛛人" 的氣勢, 有心拍好片的導演, 只能在有限的經費變花樣, 那就是走心理路線, 問題是沒有聲光刺激的 "心理路線" 如果不通俗, 很難吸引觀眾, 而通俗又是導演最想避免的, 所以, 惡性循環, 就成為目前這副模樣囉~
因此, 問題終結還是 "環境", 沒有可以生存的 "環境", 再好的導演跳進去都是死路一條, 而這個環境, 如果沒有政府扶一把, 想靠一些茍延殘喘的新潮流導演來妙手回春, 恐怕很難 ~
這個 "環境", 就像是蓬勃的職棒一樣, 球員有演出的機會, 教練有練兵的機會, 裁判有執法的機會, 球團有賺錢的機會, 球場有被承租的機會, 紀錄員有工作的機會, 紀念品有賣出去的機會, 週邊攤販有做生意的機會!!
同理, 演員有演出的機會, 導演有執導練兵的機會, 編劇有創作的機會, 電影公司有賺錢的機會, 國片戲院有財源滾滾的機會, 新手有實習累積經驗的機會 .... 很可惜的, 我們的電影環境, 提供的機會實在少的可憐, 怎忍苛求拍出 "好看" 的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