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天天天天天
技術全部同步是甚麼意思,
同樣支援dx9???,就是技術全部同步??
5600,5200 都是2條管線,各2組材質單元
5200不具備IntelliSample最佳化功能((IntelliSample HCT)將4:1的色彩壓縮效率改善了50%的程度,這一點應該會對FSAA效能有所幫助。)
|
無損失色彩壓縮在程式語言特性上是看不出來的, 只會表現在速度上.
所以對programming model而言的確可以說是技術同步.
以DX9, CineFX spec等等, 任何在軟體執行的相容性上,
目前NV3x彼此之間幾乎都相同.
目前真正出現落差的是NV35的nv_shadow_bound_test(UltraShadow), 目前只能在NV35上使用.
不過two side stencil test則是共通的. 這點R300之後也一樣.
引用:
你真的相信超到3Dmark01上探10K???在640X480@16bits???
|
應該去問版上有測試的仁兄, 不應該來問我.
引用:
9700 and 9500真是技術全部同步
除去管線因素,9800,9700,9600,9500內建技術完全相同
|
9800的F-Buffer需要硬體支援, 這點和UltraShadow一樣.
9600的階層性Z-Buffer在Pro才具備, 9500與9600都不具備.
這都是
何況9500本來就是9700的晶片動手腳得來, 差異本來就不大,
並不是說這是罪惡, 而是
兩家廠商相去不遠, 五十步與百步的差異才是重點.
引用:
我就跟你談產品編號
ATi產品編號300以上全支援dx9,300以下只支援dx8
8500/9100(R200),9000/p(RV250),9200(RV280)
9800(R350),9700~9500(R300),9600(RV350)
和nv一樣
而且加了RV 系列區分高階和低階,不像nv 的nv31比nv34好,一般人看到34比31大,應該nv34=5600,殊不知nv34是5200, nv31才是5600
誰說'只要晶片號碼寫出來就是不會有錯, 連Rumor時期都不會有爭議.'
大慨害怕被知,最後乾脆只印上5600和5200 [/B]
|
先前說過了, programming model是一樣的.
不知道這段是什麼意思.前面文章說的是後頭"變本加厲", 說"學壞", 覺得並無不妥.
連電子時報都開始報R420是R390的改名字, 一般這種晶片名在內部使用,
透過有意無意的文宣流出是為了加強投資人的信心.
不過是覺得同一個晶片猛然改開發編號的狀況不尋常.
和前面比起來的確可以看得出來ATI的命名準則有開始作調整.
至於NV31=5600, NV34=5200, 可能是和負責的team有關, 深究之似乎是頗為多餘的.
本來跑去看rumor就是玩家才在作的事情, 要有憑自己的認知與經驗分辨的心理準備,
ATi 現在的這些動作其實已經在試圖操作玩家的心理了, 過去不曾看過有這種開發中直接改晶片型號的狀況.
因為R200 vs NV2x, R300 vs NV3x的programming model在去年GDC2002才大略確立, 現在R390明明屬於R300系, 卻臨時變成R420, 這個需要其他的因素來解釋.
一般的解釋是R420加入了Dynamic Flow Conrol, 整個spec朝相容DX9.1(過去是DX10)的方向前進(在OpenGL下的差距則並非那麼大), 而原來的R400改成R500的原因是因為改為完全不同的架構(據信是scaler array +TBR架構, 和NV4x接近), 所以等於過去的百位數決定programming model的方式, 可能在R300系改為R300~400為同一programming model(兩者的差距從DX10改名為DX9.1便可看出並不太大).
所以曾有消息提出R420會在GDC2004提出, 並且支援DX9.1 , 但是仍然是用R300的主要觀念(傳統pipeline非scaler array)來實作, 所以個人覺得R390的名字合適; 但ATi可能認為是既然能夠支援DX9.1, 改成R420則會更有符合programming model分類原則的方式. 這是個人對改名原因的推測.
以上, 還請各位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