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些數據(所有數據皆來自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1990~2001年「娛樂教育及文化服務」的支出百分比,分別占家庭支出的:
13.34 12.82 13.36 13.01 13.48 13.12 12.97 13.11 12.81 12.96 13.51 13.32
大致而言,都維持在13.0±0.5%之間,沒有很大的變動
而同時間雖然家庭的儲蓄率自28.80%減少為24.27%,但經過換算,此一項目的支出百分比分別占家庭所得的:
9.50 8.99 9.30 9.01 9.56 9.56 9.64 9.63 9.48 9.55 10.04 10.09
雖然變動幅度較大,但變動區間只有1.10%,應該不算大
小弟推測,「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比例之所以會在學費(尤其是大學學費)逐年攀升的情況下,維持在幾乎恆定,大約有以下可能:
1.同一時期人民所得增加,所以支出雖然增加,但增加比例不如增加數額來得明顯
2.因為更早之前所推行的家庭計畫有成效,所以學生數量逐年減少,學費總支出占家庭所得的比例因之增加得不明顯
3.「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比例雖然不變,但其中「教育」子項的比重逐漸增加,壓縮了「娛樂與文化服務」子項的支出
如果此一大項支出維持恆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3.,那麼目前風起雲湧的「反高學費行動」還有一些理由,因為為了教育,的確造成了生活品質的下降;但如果主要理由是因為1.和2.,那麼現在的行動就有點無厘頭了
不過,這個數據並不完善,因為它只就全國整體狀況作一平均,並未提供更細部的資訊,例如:中低所得家庭的支出結構有否不同?教育支出占所得比重多少?都不知道---尤其是去年經濟衰退以及貧富差距更加拉大的影響,都還來不及在這份報告中呈現出來
另外,最有意思的是,1990~2001年「醫療及保健」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分別為:
4.82 5.40 5.08 7.82 8.49 10.37 9.84 9.98 10.32 10.97 11.09 11.53
支出金額自1990年的17851元成長至2001年的75848元,12年間增加了1.39倍。
(相較於教育支出金額,分別為49404元、87623元、0.77倍;而家庭所得則為520147元、868651元、0.67倍)
這固然有可能是因為國人的保健觀念加強,願意花費更多的金錢在醫療保健上,但應該還是跟1995年全民健保的開始實施關係最大
因為之前只要有工作的勞工繳納勞保費用即可,但現在除了勞工繳納勞保費用之外,沒有工作的老小也得繳納健保費用,所以造成了保健支出比例的增加,尤其是對於中低收入者而言,更加重了關於教育的心理負擔,因此只得節衣縮食補貼教育
小弟若不整理這個數據,還真沒想到會有這種情形
以目前所整理出來的粗略數據來看,小弟覺得學費似乎並不是影響家庭目前生活或未來發展的主因,所以小弟認為,與其把精力放在「降低學費」的議題上,還不如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交出去的學費是否可以獲得等價的教學內容」上
或者是把心力放在教改上。
老實說,看過陳水扁的
「『教改』,加油!加油!加油!」後,才發現政治人物心中的教改原來是這副可笑模樣……相比之下,學費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