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ostmons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02
文章: 63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讓你的音響震撼發燒的頂級測試片

[徹底研究]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文/Jackie
一、前言: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發燒友試機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稱發燒友,而又未聽過這首序曲,有兩個可能,一是你很年輕,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並不怎麼發燒,極其量只是感冒罷了。
「序曲」原指歌劇、芭蕾舞劇或清唱劇等的開場音樂,19世紀以來,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管弦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加有標題。《1812》序曲即屬於獨立、有內容的管弦樂曲。
在樂評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寫給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贊助者)的信中也說:「這首序曲將會非常嘈雜而喧嘩,我創作它時並無太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諷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後來陸續在俄羅斯許多城市和德國、捷克、比利時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點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二、《1812》序曲的創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寫的《1812》序曲,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夠長吧!如果你去唱片店買碟時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
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另一說是此曲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
三、《1812》序曲的內容。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萬人逃出俄國國境。
《1812年》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
四、《1812》序曲為何被音響發燒友用作測試器材。
我在上面已提過,這首序曲並不是柴可夫斯基最佳作品之一,但為甚麼會廣泛被發燒友用作測試器材之用呢?(這裡有不少《音響論壇》劉漢盛的信徒吧,告訴你,劉漢盛測試管弦樂也推薦利用《1812》序曲)理由很簡單,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包括三個定音鼓、三角鐵、鈴鼓、大鼓、鈸等),還動用了軍鼓、大炮、鐘等超常樂器在內,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
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已令參加典禮的公眾大為激動。到了近代雙聲道時代之後,錄音技術大為躍進,有幾家公司在唱片內加入真實炮聲,更使音響發燒友著迷,他們往往利用實砲錄音的版本來考驗器材的力度、瞬態、低頻等方面的能力。
假使你並非「大炮黨」,請細聽全曲,留意到吧!這首序曲音量起伏變化極大,動用的樂器非常多,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它可以檢驗你的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和動態對比……
如果你不能分辨不同樂器的聲音,可以先買一隻「彼得與狼」的音樂碟。我推薦你買NAXOS的版本(Peter and the Wolf Naxos 8.554170DX)一本畫冊加CD,正價是50元左右,特價時30多元(錯了別罵我)。任何古典樂的初入門者和有小朋友的家長,我都推薦你們買一張「彼得與狼」,在這首曲的故事裡,每一個角色都由管弦樂團其中一種樂器扮演,對你辨音幫助很大,而小朋友一定聽得很開心(你要陪著他聽啊!)。
     
      
舊 2002-07-25, 12:51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ostmons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