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地球空心?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26358)

stocant91 2011-04-11 09:12 PM

地球空心?
 
地球空洞說是一個認為地球是一個中空的星球的理論,[轉載] (不可思議的謎團)地球空心論[轉載] (不可思議的謎團)地球空心論伊莉討論區伊莉討論區該理論還經常認為地球有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內表面。雖然,在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樆榪榼榮,誣誤誚誌有關冒險的文學作品使這一理論變得流行和平常。但現在這一想法只得到了很少的支持,大多數科學家認同地球是一個實心的天體慳愨慒慟,菿萉菧菗並認為地心空洞說是偽科學。

地球空洞的主張
傳統上的地球空洞說

早期歷史

在古代,關於地下的理論有很多種綾緉綵綦,歉歊歌歋而且經常和「地獄」混淆在一起。
愛德蒙·哈雷的地球空洞說愛德蒙·哈雷於1692年提出,地球是一個有著三個殼的星球蒜菞菈蒛,瞄睽睮睾其中最外一個殼深500英里,每個殼都是同心的,有各自的磁極,而且它們彼此之間都由大氣層隔開,最內部是一個直徑與金星、火星、水星差不多大的實心核(見圖),每一層殼都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哈雷認為,這一理論有助於解釋在兩極地區指南針無法準確指向的現象,他認為,內部大氣層是會發光的,從兩極地區漏出來的內部大氣形成了極光。

萊昂哈德·歐拉的地球空洞說,兩極有開口,地心有個小太陽一些人認為萊昂哈德·歐拉支持地心空洞說。不同的是,歐拉認為地球內部沒有多個殼,而是有一個直徑600英里的小太陽,來為地內文明照明。

約翰·萊斯利爵士(Sir John Leslie)詳細闡述了這一思想,他認為地內有二個太陽,他將它們命名為普魯通和普羅塞爾皮娜(冥後,Proserpina)。

19世紀
1818年,小約翰·克里夫·西蒙(John Cleves Symmes, Jr.)提出,地球是中空的,它有一個厚約800英里(1300千米)的殼,在兩極處有約1400英里(2300千米)的開口。西蒙成為了最著名的地球空洞說支持者。在他的追隨者詹姆斯·麥克布萊德(James McBride)的幫助下,他試圖組織一次計劃,去北極探索地球空洞的北極開口,但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1829年至1837年在任)終止了這一計劃。西蒙於1829年逝世。

然而,另一個地球空洞說的追隨者耶利米·雷諾茲(Jeremiah Reynolds)仍繼續進行有關地球空洞說的演講,並要求進行探險。當西蒙逝世後,他便不再談論地球空洞說了。很顯然,雷諾茲曾試圖自己去進行一場探險,但後果如何至今仍不清楚。(關於雷諾茲的資料到目前為止仍很粗略並且互相矛盾:我們甚至沒有一張他的照片。一些人認為他的目的完全是為了錢,他提出探險完全是在欺騙且最後下落不明。另一些人認為他試圖自己組織一次探險但失敗了,然後錯過了1838年至1842年的大美國探險行動(Great U.S. Exploring Expedition),再後來,他就變得不為人知了。)

雷諾茲的行動導致了大美國探險行動,這一行動也被廣泛地稱作「威爾克斯探險」(Wilkes Expediton),雷諾茲沒有參加這一探險,因為在號召此一探險時他遇到很多使他不快的事。

西蒙沒有寫任何書來表達他的思想,但別人有寫:麥克布萊德在1826年寫了《西蒙的同心球體理論》(Symmes' Theory of Concentric Spheres)一書。似乎,雷諾茲於1827年寫了《美國季刊評論中關於西蒙的理論的評論》(Remarks of Symmes' Theory Which Appeared in the American Quarterly Review),這書是由一些分開的小冊子組成的。1868年,W·F·里昂(W.F. Lyons)教授出版了《空洞地球》(The Hollow Globe)一書,提出了一個類似西蒙理論的理論,但沒有提及西蒙的理論。此後,西蒙的兒子阿美利加(Americus)出版了《西蒙的同心球體論》(The Symmes' Theory of Concentric Spheres)一書,直接對西蒙的理論進行了記錄。

近期
20世紀初的地球空洞說支持者威廉·里德(William Reed),於1906年寫了一本名為《極地幻影》(Phantom of the Poles)的書。他提出了空心地球的觀點,但不認為存在內殼和地心小太陽。

再後來,馬歇爾·加德納(Marshall Gardner)(很明顯,這是科學作家馬丁·加德納(Martin Gardner)的化名)於1913年寫了一本名為《一次去地內的旅行》(A Journey to the Earth's Interior)的書,1920年該書再版時內容擴充了。他認為地心有一個小太陽,他甚至製造了一個會運轉的空心地球模型並且申請了專利(專利號#1096102)。加德納沒有提到里德,但提到西蒙以證明自己的觀點。

http://www.wretch.cc/blog/sp840816/661173

豆子 2011-04-11 09:27 PM

我弱弱的說
好像又只是轉貼新聞或帖子,
但是好像沒自己的意見..除非...
這篇是你自己寫的....

mount 2011-04-11 09:31 PM

蝦?! 我以為大家都知道說! 不然像螞蟻, 蚯蚓...不是一直往下鑽, 由此可證:D
電影不是有演嗎? 地心探險.. :D

Adsmt 2011-04-11 09:53 PM

嗯,沒錯,地球空心的研究到1920就沒了,那接下來100年人類又發現了什麼你知道嗎?

人類發現地球是實心的! :laugh:

piggun 2011-04-11 09:59 PM

月球是空心的,很多的說法跟舉証反而比較有說服力。

42章經 2011-04-11 10:04 PM


雞瑪莉大師現身
感謝開釋

TRG 2011-04-11 10:07 PM

那,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空心地球要如何形成?

吹泡泡?

艾克萊爾 2011-04-11 10:12 PM

月球一樣是實心的

現代行星地殼與密度.質量這些資料都可以藉由發射.收集震波速率與頻段的方式正確推斷

地球是這樣,月球更好算,一方面殼內已冷卻,另一方面質量與行星引力.繞行速度與軌道等都可以互相驗證

擄獲大氣層與地球磁場是地球殼內實心的其中的幾個證明,因為以空心的模型去推算,上述兩者會都無法成立

xxxxxxtsai 2011-04-11 10:16 PM

比干是空心的嗎?
空心菜是空心的嗎?

piggun 2011-04-11 10:46 PM

引用:
作者艾克萊爾
月球一樣是實心的

現代行星地殼與密度.質量這些資料都可以藉由發射.收集震波速率與頻段的方式正確推斷

地球是這樣,月球更好算,一方面殼內已冷卻,另一方面質量與行星引力.繞行速度與軌道等都可以互相驗證

擄獲大氣層與地球磁場是地球殼內實心的其中的幾個證明,因為以空心的模型去推算,上述兩者會都無法成立

http://rumor.world.edoors.com/Cr2PhW-kfcrk

以下是節錄
這些數據上的巧合使得有些天文學家開始想一個問題,月球是天然形成的嗎?

登陸月球後的新發現

比地球岩石更古老的月岩

對於採集到的岩石做了年代分析,發現月球的岩石非常古老,有許多岩石的年代超過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根據統計99%的月岩年齡超過地球上9o%的古老岩石,計算出的年代是四十三億年到四十六億年之前。

對於月表的土壤做分析時發現他們的年代也非常古老,有些甚至比月岩的時間還提前十億年。目前科學家推測的太陽系形成時間大約在五十億年左右,為什麼月球表面的岩石與土壤會有這麼長的历史呢?專家也認為難以解釋。

月震實驗證明月球是空心的

月震的實驗也許可以說明月球的結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要出發回到地球之前,會駕駛登月小艇飛離月球表面,與返回地球的太空艙結合後,登月小艇便被拋棄至月球表面。設置在七十二公里外的地震儀測得月球表面的震動,這個振動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就像用錘子用力敲擊大鐘一樣,振動持續很長時間才慢慢消失。舉個例子,我們用力敲擊一個空心鐵球時,會發出嗡嗡而持續的振動,而敲擊實心鐵球的時候,只會維持短暫的振動,時間不長就停止了。這個持續振動的現象讓科學家開始設想月球是否是空心的。

一個實心的物體遭受撞擊時,可以測出兩種波,一種是縱波,一種是表面波,而空心的物體只能測到表面波。“縱波”是一種穿透波,可以穿透物體,由表面的一邊經過物體中心傳導到另一邊。“表面波”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只能在極淺的表面傳遞。但是,放置在月球上的月震儀,經過長時間的記錄,都沒有記錄到縱波,全部都是表面波。根據這個現象,科學家非常驚訝地發現:月球是空心的!

包著金屬殼的月球

不知您是否發現,平常看月亮都會有一塊塊黑黑的影子,這就是科學家所稱的黑影區。當太空人拿起他們的電動鑽想在那兒鑽一個洞時,他們發現挺費勁兒的,鑽了很長的時間還是只能鑽進去一點點。這就奇怪了,星球的表面不都應該是由土壤與岩石構成的嗎?雖然有一點兒硬,但也不至於鑽不進去呀!仔細地分析這塊區域的地表組成成分,發現大部分是一種很硬的金屬成分,就是用來建造太空船的“鈦”金屬。難怪會這麼堅硬了。所以月球的整體構造可以說就像是一個空心的金屬球。。。。以下略。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24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