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房價飆 庶民苦 無殼蝸牛 今再怒吼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89803)
|
---|
房價飆 庶民苦 無殼蝸牛 今再怒吼
新聞兩則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2600078,00.html 房價飆 庶民苦 無殼蝸牛 今再怒吼 中國時報 * 【王莫昀/台北報導】 為抗議台北都會房價不合理的飆漲,已成為小巿民夢魘,無殼蝸牛運動風雲再起!二十年前曾發起二十萬人夜宿街頭的無住屋者團結組織領袖李幸長、及十多個社運團體、學者專家,將於今日舉辦「無殼蝸牛聯盟抗議高房價記者會」為無住屋小巿民請命,抗議政府縱容財團、建商炒作房價,且揚言,「若政府不回應,今年底忠孝東路見!」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2600093,00.html 李幸長:看不下財團建商牟暴利 無殼蝸牛聯盟重出江湖!二十年前發起這項行動的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發起人李幸長指出,民眾囤積物資圖利,依法有罪,但是建商、財團、投機客等囤積建案牟取千萬甚至數億的暴利卻被政府姑息。 ......... 李幸長強調,台灣住宅問題不是缺乏房子,而是房地產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認為,對抗高房價最有效的利器就是政府實施土增稅按巿價課稅,並開徵空屋稅。他說,只要政府拿出魄力落實,「屆時,逾百萬戶被投機客、建商囤積的房子全數釋出,還怕升斗小民買不起房子嗎?」 ============================================== 英雄所見略同 實施土增稅、按市價課稅 個人認為再加一個公屋政策 房價必定要回到合理價格 |
學國外
不要再把擁有一個房子定為家庭的必要條件 然後子傳孫孫傳子的,租房也不錯啊 只要大家不要在有這種買房風氣,很快房價就掉了 |
還要加上必須實際登錄成交金額,供民眾購屋查詢。這樣就可以完全杜絕建商隨口哄抬房價的惡習。
|
引用:
個人自用住宅問題不大 而是那些以投資房產來賺錢為目的的炒樓客與哄抬價格的建商才是問題核心 政府是被這些利益團體所包養的政客所控制的幫兇而已 總之 這些就是共犯結構, 有辦法瓦解這些共犯結構嗎? 有生之年應該看不到 |
看到最近政府的動作
感覺打房價根本就是做做樣子而已 我已經放棄在北部買房了 多存點錢早點退休換個地方住比較好 我看2012前 房價只有泡泡破掉 或是政府一直砸錢撐住的份 |
引用:
那是買不起房子安慰自己的話 :jolin: 一個月租金算2萬好了,一年24萬,20年就480萬了,20年後還是無殼蝸牛 如果有自備款300萬,再貸個360萬,銀行貸款利率2.5%來算,貸款總年數20年,一個月大概繳1.9萬,20年後至少有個殼,想賣還有一筆錢 我六年在新店買的房子,大概就是600萬,當時一坪約20萬入手 現在..附近的房價建商都開價40萬起跳,前兩天還報70萬的,神經病阿 我已經是有殼族了,也無法再購入第二間房子,我也覺得房價漲得太誇張的 完全沒經濟基礎,買不起房子也就算了 合理的房價,想購屋的只要願意,經濟狀況也別太差,至少還背負的房貸 現在炒成這樣,一般老百姓就算想揹房貸都沒辦法 勉強揹負超過自己能力的房貸,下場就是下半輩子別想有啥人生,別想有休閒活動 只能努力幫銀行跟建商賺錢,內需市場就這樣慢慢被消滅 我也知道離開大台北 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房子 不過,台灣區域發展就是如此的不平衡 工作就是限定那些特定區域比較容易找 如果回鄉下能找到一樣收入的工作,誰願意在台北擠小殼 :cry: |
引用:
沒有那麼簡單,這幾年台北市是淨遷出+平均所得持平+房租投資報酬率下跌 這些由真正有買房需求的人產生的數據指標都說房價要下跌 但是實際上台北市房價這幾年狂漲,唯一的原因就是炒作 即使沒有需求這些投資客還是會相互炒作 |
打壓房價?
搞不好他們自己也有投資 打壓房價就等於打壓自己 誰要 :tu: |
不要一窩瘋跟進 , 拿錢送給財團賣一間籠子....
去養雞場看看籠子裡頭的雞.... 這就是生活在台北的縮影. |
開徵空屋稅會不會最後又轉嫁到買屋的小老百姓身上咩?
然後苦的又是小上班族,炒家跟政府稅收又是最大贏家咧!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04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