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給專業救援公司救援資料的自保之道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56798)

GOBBY 2009-06-12 05:35 PM

給專業救援公司救援資料的自保之道
 
基於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ost1081672570

此討論串的事件

故將我個人經驗整理重點提供給各位

可以的話我是希望將此文章至頂於"燒錄儲存"討論區

-----------------------給專業救援公司救援資料的自保之道---------------------



他們會跟消費者先收1000元檢測費(不管救不救援 就是要收這筆費用)

過一至兩天會跟消費者說 可否可以救援與救援費用

(我個人是認為救援公司是看"案子"所要花的時間 符不符合他們的人事成本效益

同樣的時間 可以救比較好救援的案子

要花太多時間救援 救出機率小於一半 可能就已無法救援結案 ;

另外看需救援的是公司或個人 有名的大公司 可能就收貴些 個人可能會便宜些

也視檔案的重要性定價收費)

救援公司與消費者的"電話通話"與"電子郵件"皆會錄音存檔

存在救援公司內部資料 日後若有官司上的訴訟 會取對救援公司有利的證據

救援公司會用E-mail或電話跟消費者通知可否救援

若答覆救援 會傳真或E-mail到消費者信箱

如下所示的契約書內容


XX為這間公司名稱 刪除了公司名稱

-----------------------契約內容-----------------------

-------------------------------------------
Amount Before Tax :xxx Amount of Tax: xxx Total Amount:xxx
PS.以上費用不含檢測費用1,000元
---------------------------------------
Clause:
1.本資料救援費用同意書一經委託人簽字認可,即視同契約成立
2.為救出硬碟內資料,如導致硬碟或硬碟內資料受損,XX科技恕不負賠償責任。
3.XX科技救出委託人所指定之資料夾及檔案後即需支付全額資料救援費用。
4.經XX科技通知資料救出後14日內,委託人需完成資料驗收,逾期視同驗收成功,
委託人願意無異議支付全額救援費用。
5.委託人與XX科技有限公司間契約即以本傳真為準。
6.以上條款,經委託人閱讀同意履行並委託XX科技有限公司全權處理,委託人如有
中途解約之情事,願賠償XX科技有限公司上述全額款項,絕無異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空欄請務必詳細填寫,並請親筆簽上中文全名後回傳 xxxxx,客服人員收,謝謝您 !
Customer Name :xxx
Contact Person : xxx Depart :
TEL :xxx Ext. : FAX :


而所需要救援的檔案寫在此文件下方空白處(假設A B C 三各資料夾中所有的文件檔 圖片檔) 我是這樣寫的 傳真過去


-----------------------契約內容-----------------------


這份契約不能更改 回傳回去視為契約生效

這份契約內容對消費者極為不利 北部大概只有這間規模較大

契約自保重點在於契約下方 "所需要救援的檔案寫在此文件下方空白處"

千萬不要急著救援 而草草寫寫帶過 損失的是消費者

-----------------------契約自保重點-----------------------

要給救援公司救資料(不是不能給他們救 而是自保工作要做好)

一開始就要寫清楚你要救的檔案檔名數量

檔案名稱一定要一個個列出來(必要 切記 不要偷懶)

不然吃虧的是消費者

大部分的人當然是不會記的那麼清楚你的硬碟裡面你認為的重要檔案所有的檔名

但是走法律面 就是要寫的完整(本人案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然就是答應給救援公司救援後

燒香拜拜希望他們可以救的出來



不要用含糊的言語(例如:XX資料夾裡的所有JPG檔)

業者說:我救到100個就算全部

消費者說:我裡面有2000個 100個哪有全部

產生了各說各話 也沒有人可以證明裡面到底有多少檔案

只要有救到你寫的檔案

按照契約內容

消費者就是要付錢

況且消費者要求救援公司幫你做二次救援

他們有人事成本考量

我個人認為頂多是試個2次

工程師就要忙別的案子了

因為同樣救援時間 還不如花在還沒簽契約的客戶

因為契約內容 對消費者極為不利

他們也不是第一次打這種官司了

經驗極為豐富

跟他們耗 真的是勞神傷財 曠日費時

-----------------------契約自保重點-----------------------

ag5h2wctyos 2009-06-12 07:39 PM

過去有文章寫說

這類救援公司 只要讀出檔名就算救援成功 內容無法讀出那是你家的事 一樣算救援成功要收錢

這類救援公司 並非將磁片拆下 以專門機器讀取每 bit 資料 分析組合救回 不是

就原原本本的硬碟 以 " 救援軟體 " 在一般電腦作救援....使用者乾脆自己下載軟體來救

救出的還比較多 還不用被以 " 有讀出檔名 " 來收巨額費用

supermaxfight 2009-06-13 12:36 AM

內湖那間比較大間的不是號稱有高檔的無塵室嗎...

supermaxfight 2009-06-13 03:11 AM

本公司有能力救回99.99%的資料,但不保證每個檔案裡面沒有0.01%的錯誤 :laugh:

Adsmt 2009-06-13 04:08 PM

平常養成備份習慣才是王道,不然等發生意外只能被削凱子,你也耐何不了他。

最根本的地方其實是你自己,為什麼你不做備份?

stanleyding 2009-06-13 06:50 PM

嗯, 平常養成備份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我想這類的公司最主要的獲利來源都是行號居多吧

第一次看到有這樣的商業型態, 點進去那家有clean room 的公司網站, 看起來頗有規模, 洋洋灑灑的沿隔, 多看多聽真不賴 :like:

Shayne522 2009-06-13 07:18 PM

之前總ㄟ的硬碟葛了,沒記錯也是送到這邊來救
送之前我自己有先用幾套救援軟體,有救出部分資料,可是PST檔似乎不完整,匯入會出錯(總ㄟ說只要救郵件資料就好)
於是就送去救援,結果啥鳥都沒救出,收了檢測費,就把拆的亂七八糟的硬碟寄回

Adsmt 2009-06-13 08:28 PM

引用:
作者stanleyding
嗯, 平常養成備份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我想這類的公司最主要的獲利來源都是行號居多吧

第一次看到有這樣的商業型態, 點進去那家有clean room 的公司網站, 看起來頗有規模, 洋洋灑灑的沿隔, 多看多聽真不賴 :like:

一般公司應該都會有備份系統,公家的更不用說了,一般大學系上、學校的 BBS 也會有自動備份系統。
有較大型電腦系統的公司或機關,應該也都是 RAID + 自動備份系統。

公司行號不太可能不懂得控管風險,有的還會有異地備援。就算公司廠房被燒了,重要資料還是能留著。

這種公司賺的應該主要還是習慣不佳的個人,甚至有些學生或教授研究成果放電腦也不知備份.....結果發生意外只能去被削凱子。

stanleyding 2009-06-13 08:51 PM

引用:
作者Adsmt
一般公司應該都會有備份系統,公家的更不用說了,一般大學系上、學校的 BBS 也會有自動備份系統。
有較大型電腦系統的公司或機關,應該也都是 RAID + 自動備份系統。

公司行號不太可能不懂得控管風險,有的還會有異地備援。就算公司廠房被燒了,重要資料還是能留著。

這種公司賺的應該主要還是習慣不佳的個人,甚至有些學生或教授研究成果放電腦也不知備份.....結果發生意外只能去被削凱子。

嗯, 我大概懂你的意思, 但....不知道該說什麼....唉....

GOBBY 2009-06-14 10:02 AM

引用:
作者Shayne522
之前總ㄟ的硬碟葛了,沒記錯也是送到這邊來救
送之前我自己有先用幾套救援軟體,有救出部分資料,可是PST檔似乎不完整,匯入會出錯(總ㄟ說只要救郵件資料就好)
於是就送去救援,結果啥鳥都沒救出,收了檢測費,就把拆的亂七八糟的硬碟寄回


---------------------------------------------


基本上你的情況比我好

我則是收了1000元檢測費

也收了4萬元救援費

硬碟也拆的不成形狀寄回來

結果是幾乎沒救到我所要的資料

老實說 比我用FinalData等救援軟體

救出來的還少..................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

---------------------------------------------

請問救援公司有報價給你嗎

還是收了檢測費 就說無法救援 也把硬碟拆的亂七八糟的給你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07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