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造反"事件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23956)
|
---|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造反"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造反"事件
一、引子 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孙子秦二世的侄子,秦王子婴。二世末年,秦相赵高见秦朝气数已尽,乃搞了一次政变,杀死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又叫子婴斋戒几天,然后到太庙来领玉玺,再正式立为皇帝。谁知子婴外貌沉厚,心性却机灵。他对两个儿子说:赵高这厮跟我玩的是引蛇出洞的把戏啊,想把我骗到太庙去杀掉啊。我们不如给他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斋戒完了,他竟不去太庙。赵高见他不去,就自己来催。结果被早准备好的子婴及其儿子杀死在斋宫里。 一个名义上拥有最高权力的君主,却不能名正言顺地下令罢免或杀掉宰相,而只能靠阴谋诡计来除掉宰相,这可以称之为皇帝造反吧。但这仅仅是皇帝造反的一个引子。因为严格说起来,子婴还不是皇帝,他杀赵高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救自己的命而不是为了将旁落的大权夺回来。下面要讲的几个皇帝,他们为了自己大权旁落、威风扫地而起来反抗的举动,才真正称得上是造反哪! 二、为造反,刘志与太监歃血为盟 刘志是东汉桓帝的名字,他本来是没有希望当皇帝的,但当时柄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见他年幼木讷,坚决要立他。于是十五岁的刘志当上了皇帝。 刘志当了十五年的皇帝。这十五年中,梁冀的权势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专横跋扈。朝廷百官,由他呼喝贬擢,稍不顺心,随意杀之;四方贡奉之物,必先到梁府,然后方能去朝廷。皇帝形同摆设。三十岁的刘志不甘心如此任人摆布,于是招来五个自己信任的太监,和他们密谋一番。大家知道兹事体大,搞不好自己人头先落地。于是互相歃血为盟,刘志亲自啮臂出血,以示六人同命,誓除梁冀。 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八月的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在刘志的亲自指挥下,五个太监带领早已准备好的一千余宫廷侍卫,忽然冲出皇宫,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夫妻反抗无及,双双自杀。 刘志是幸运的,铤而走险获得成功,但后来的皇帝造反就没有这种运气了。 三、愤怒青年曹髦的悲壮一击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魏明帝曹睿的侄儿。曹魏王朝自曹爽谋诛司马懿不成反而被其杀害之后,大权就落在司马氏一家手中,曹氏皇帝如同当年曹操手中的汉献帝一样,基本成了傀儡。公元254年,14岁的曹髦被立为皇帝。 曹髦当了七年皇帝,年岁渐长,对自己这种虽为皇帝却无权无势,一切都得听可以为所欲为的司马昭的生活感到十分不满。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昭逼曹髦下诏封自己为相国,加九锡。熟读史书的曹髦当然知道,当了相国再加九锡,司马昭的下一步就是要当皇帝了。身怀曹氏血统的曹髦不甘心坐以待毙,决心拼死一搏。 于是他召来几个自己信任的大臣,要他们和自己一起去讨伐司马昭。那些人听了吓了一跳,连忙用历史上鲁昭公造反不成的例子劝他不可轻举妄动(奇怪的是,这些人不用刘志成功的例子而用一个不成功的来推却,可见秦汉以降,中国文人已成未阉的媚娘也!)。 曹髦见这几人害怕,拿出怀中早已写好的自己的一张大字报扔在地下,大声说: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就是死也没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就死呢! 这几个人见曹髦不听劝,怕连累自己,连忙跑出去报告司马昭。曹髦见状,气不可耐,就佩起宝剑,聚集起自己的护卫和殿中宿卫以及宫中的一些忠于他的侍童佣仆等大约二、三百人。曹髦扬眉剑出鞘,登上皇帝宝辇,高呼打倒司马昭的口号,指挥着这一群人向皇宫外面冲去。然而,未出宫门,司马昭手下的大批军队已经赶到。一场厮杀,愤怒青年曹髦就这样悲壮地死去了。 曹髦不愧是曹操的后代啊。如果曹操地下有知,见自己的玄孙比当年的汉献帝有血气得多,定要服气他! 四、皇帝、丞相大会战 公元532年,一个叫元修的人,在丞相高欢的挑选下,当上了北魏的皇帝,史称孝武帝。 高欢原是一个能征惯战的骁将,在北魏末年混乱的情况下,他从河北起兵,诛除乱臣,稳定局势,扶立元修,应该说是功莫大焉。因此元修当上皇帝,拜高欢为大丞相、大将军、太师。君臣之初,相处还是不错的。 但高欢既是扶立社稷的人,又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难免有一些擅权的事情。当时的都城在洛阳,而高欢将自己的大丞相府建在太原,时常有丞相的话从太原传过来。偏偏这元修又是一个意欲励精图治的人,不喜欢国家大事都由丞相说了算,再加上旁边还有一些想巩固皇权的人的不断嘀咕。于是,皇帝和丞相之间渐渐产生了隔膜、龃龉和猜疑,最后,终于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元修以将伐南朝的名义,大集兵马,准备渡过黄河,讨伐高欢于太原。高欢得信,也集结军队,南下而来。于是,皇帝与丞相的军队就隔着黄河打了几小仗。高欢见元修不敢过河,就指挥自己的军队渡过河来。谁知元修虽有雄心壮志,却没有多大才干,手下的军队及其将领,或是佩服高欢,或是害怕高欢,当高欢的军队过来时,竟然兵无斗志,一哄而散。元修无奈之下,只得西奔长安,投靠另一军阀宇文泰去了。 同样是皇帝讨伐丞相,元修比曹髦幸运多了,毕竟手下还有一支军队。没想到老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皇帝造反,比秀才也好不了多少啊。 五、史上最搞笑的皇帝造反 高欢再次打下洛阳后,又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 高欢立元善见为帝之后,对这个皇帝倒是恭恭敬敬的。这样,魏静帝算是过了十几年平安日子,并出落得一表人才,文武双全。据说他能挟石狮子攀逾宫墙,又喜文学。然而,在权臣之下,文武双全又有何用!当高欢死去,他的儿子高澄即位当上大丞相大将军之后,魏静帝的日子开始难过了。有一次,魏静帝在郊外打猎,马稍稍骑得快了一点,监视的人马上就在后面叫道:不要骑得那么快,大将军要生气的。还有一次,他与高澄饮酒时,自称为朕,高澄就怒骂道:朕,朕,狗脚朕!并令人狠狠打了他三拳。 魏静帝受不了这种侮辱,就和一批大臣商量,要想办法除掉高澄。这批人想了半天,想出一个绝代佳计:高澄的府邸不是离皇宫不远吗?我们在皇宫中挖一条地道,不是可以一直挖到高澄的床下吗?挖好了,派人冲出去,不就可以杀掉正在鱼水欢乐或正在黑甜乡闲逛的高澄了吗! 妙计想好,似乎高澄的脑袋已在囊中,于是动手开挖。起先倒还顺利,谁知挖到宫门口时,却被守门人听见了地下的响声。守门人并不知道皇帝要造反,还以为土行孙要潜进来杀皇上了,于是大惊小怪起来。这一来,秘密泄露,高澄马上带兵直闯进宫,责骂皇帝道:你为什么要造反?我们父子对国家有大功,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了!魏静帝正色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反君,没听说君反臣的。你自己想造反,又何必说我!我杀你则国家安宁,不杀你则终有一天要被你杀的。你要杀我,就杀吧!不知为何,高澄并不乘机杀他,只杀了几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就了了此事。可怜魏静帝造反不成,从此更成傀儡了。 呵呵,皇帝挖地道要杀权臣,也算是空前绝后了。不知后来的宋徽宗赵佶挖地道以会妓女,灵感是否从此而来? 六、想凭武功造反的宇文觉 公元557年,掌握西魏大权的宇文护,逼傀儡皇帝元廓禅让与自己的堂弟宇文觉,灭亡了西魏而建立了北周。 北周的首任皇帝(当时不叫皇帝而叫天王)宇文觉年方16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可是,宇文觉年纪虽小,却是志向豪迈,性格也很坚毅刚决,他很不满意宇文护的专横跋扈,只觉得万事该由自己做主。同时,朝中另有一批大臣也看不惯宇文护的作为,常在宇文觉耳边吹风,说:国家大事,应当由天子决定,怎么能老让别人指手画脚啊!又说:听说大司马(指宇文护)要摄政七年,长长七年哪,陛下您受得了这么漫长的由人指点的日子吗。宇文觉听了更是满腹怨恨,于是他们谋划,招了一批武士,又由终南山请来几个武林高手当师傅,日夜在皇宫后园演习刀法、剑法、擒拿格斗等十八般武艺,宇文护自己也一起练习。练了三个月,觉得差不多了,他又与大臣商量,决定于某一天开宫廷宴会时,抓住宇文护杀掉。谁知他们的阴谋还来不及实施,就有人向宇文护告密了。于是宇文护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派大批军队冲进皇宫。小皇帝宇文觉还想凭武林绝技抵挡一阵。谁知道彼时中国武术尚在萌芽状态,那批终南山道士自己不过练到降龙十八缺十三掌、乾坤大挪移二段的水平,仅仅玩了三个月的宇文觉更可想而知了。几招下来,小皇帝就被人抓住。宇文护宣布废了宇文觉,不久又杀掉了他。 可怜的宇文觉啊,定是受太史公《游侠列传》的毒害不浅,以为有点武功就可以一掌定乾坤了,世上哪有这种可笑的事啊。 |
七、刘承佑来了一次闪电式造反
公元948年,18岁的刘承佑继位当上后汉的皇帝,史称隐帝。当时,军人势力膨胀。杨玢、史弘肇、郭威等相继以枢密使身份登上相位,掌握朝廷大权。 这些武官执政,行事虽尚公正,但为人却粗暴了一点,又看不起文官,同时对年轻的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杨玢和史弘肇在刘承佑面前讨论事情,皇帝说了一句:你们考虑得仔细一点,可不要被人说闲话哦。杨玢就不耐烦地说:有我们为你操劳,陛下大人,你不多嘴也没人当你是哑巴耶。 如此等等,使得皇帝对他们不满意,皇帝左右的人也乘机大说他们的坏话。于是刘承佑开始与左右密谋除掉他们的办法。 公元950年,由于北方的辽国有南侵动作,老将郭威带大军北上拒敌。刘承佑感到郭威带大军外出,正是除掉这批军人宰相的好机会,于是加紧了谋划和各项准备工作。 十一月的一天清晨,杨玢、史弘肇等几个武官宰相像往常一样去上朝,正走到广政殿门口,突然从里面涌出几十个武士,一阵刀砍剑劈,将他们杀死于门下。刘承佑升殿,道:这批老家伙向来把俺当小孩子,俺今天才开始真正当皇帝了。于是又派人前往郭威的部队,命令两员大将杀掉郭威。谁知郭威在军队中一向威望极高,那两员大将不但不愿杀他,反而将皇帝圣旨拿给他看。于是郭威带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回京城。 刘承佑听说郭威杀过来了,也命令集结大军,大赏国库财物给军队,并由自己亲自统帅,御驾亲征以与郭威决一死战。谁知郭威乃是一员百战百胜的大将,他带的那支军队又充满精兵强将。于是,四百年前北魏孝武帝败于高欢的一幕又一次重演:皇帝的军队与宰相的军队甫一接触,皇帝的军队立即逃亡的逃亡,投降的投降,顷刻之间溃不成军。刘承佑发现大事不妙狼狈而逃时,身边连官带兵只仅仅剩下十几个人,结果当夜就死于乱军之中。 八、爱新觉罗.玄烨的造反 在中国历史上,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形形色色的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有流血的,有不流血的,有的甚至引起国家大乱,政权覆亡。 康熙智擒奸相鳌拜是一场独具匠心、设计巧妙的斗争,行动干净利落,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便把权倾朝堂的鳌拜按倒,不动声色地把国家大权夺回自己手中。 康熙,名玄烨,八岁那年,父亲顺治帝去世,他便登基当了皇帝。因为还是个孩子,不能处理朝政,顺治死前留下遗嘱,任命自己最信任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执掌朝政。索尼感到责任重大,立即代表四人宣誓:“索尼等誓以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偏私亲戚,不计怨仇,不求不义之富贵,不听兄弟子侄之私言,不接受贿赂,不结党营私,只以忠心报答已故皇上信赖之恩。”(《清史稿·索尼传》) 四大臣信誓旦旦,忠心可嘉。可是,没过多久,鳌拜就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鳌拜平时专横跋扈,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朝中文武官员多半都怕他。他一受“顾命”,就利用权势迫害和他意见相左的人。内大臣费扬古系开国元勋,因为同鳌拜有矛盾,便被陷害处死。 鳌拜的野心很大。在四大臣中,他位在最末,可他不甘居人后,总想自己独揽大权,凡事恣意横行,不准别人提异议。索尼是四朝元老,资历最深,列辅臣首位。但他年老多病,管不了多少事,对鳌拜无可奈何。遏必隆明哲保身,凡鳌拜所为,都一一默认。只有苏克萨哈不服,经常和鳌拜争论。为调换旗地事,两人的矛盾势同水火。八旗兵初入关时,曾一度争相圈占土地。鳖拜属镶黄旗,他看中了正白旗的土地,竟提出互换。负责办理调换旗地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及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认为此事不可行,请求停止圈换。鳌拜大怒,立即下令将苏、朱、王三人逮捕,交刑部议罪,并提出应处以死刑。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坚决反对调换旗地,不同意将苏、朱、王三人处死。康熙感到此事复杂,不便马上作出决定,没有同意鳌拜的主张。事后,鳌拜竟假托旨意,到底把苏、朱、王三人杀掉了。因这件事,鳌拜转怒于苏克萨哈,动了杀机,伺机下手。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年十四岁时,正式亲政。在此之前一个月,索尼病故。苏克萨哈感到难与鳌拜共事,产生退隐之念,便向康熙请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允许他去守护先帝陵寝,以保全余生。康熙下旨挽留,因不解其中原由,命议政王大臣问明奏来。苏克萨哈要求辞职守陵,意在逼使鳌拜交权,因而激怒了鳌拜。鳌拜乘机兴大狱,与党羽策划,给苏克萨哈定了二十四条罪状,拟将苏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处以残酷的磔刑,馀子六人,孙子一人,兄弟之子二人,还有同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得等一律处斩。康熙多少隐约知晓一些他们两人的矛盾,因而没有批准鳌拜这个要求。鳌拜上殿,当面与康熙争辩,康熙仍不同意。鳌拜急了,挥拳强辩,疾声厉色,把康熙吓得心惊胆颤。逼了几天,康熙被迫批准了鳌拜的全部要求,只将苏克萨哈的磔刑改为绞刑,算是对有功之臣的一点微小的照顾。可怜苏克萨哈征战几十年,功勋之家却落得一个灭族的悲惨结局! 害死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班行章奏,自列首位。遏必隆甘居其后,事事都听鳌拜摆布。康熙八年元旦,鳌拜率诸臣上殿贺年,身穿一黄袍,式样和质料俨如皇帝,所不同者,只是帽子上打了个红绒结,而康熙戴的是一颗东珠,康熙虽已亲政,但朝廷实权仍操在鳌拜之手。鳌拜大肆结党营私,把其党羽包括兄弟子侄都安插到朝廷各个部门,六大部的首脑几乎全是他的人。这样,鳌拜便牢牢控制了政局。每有大小事件,如任免官员、实施政策等,诸臣都先到鳌拜家里议定,然后再通知康熙实行,这等于把康熙置于傀儡地位。康熙很恼火,但一时也没有办法。 鳌拜势焰日炽,进逼不已。他视康熙年幼可欺,每当议事时,动辄高声呵斥廷臣,每决一事,必欲康熙屈从他的意志。有一次,鳌拜故意装病不朝,康熙亲自到他家里问疾,竟在寝室里发现炕席上放了一把短刀。按照规定,臣属面见皇帝身边不许携带任何凶器,否则即以图谋不轨论处。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毫无顾忌地把凶器放在身边。康熙装作并不介意,一边笑着,一边从容地说:“刀不离身,只是满洲的故俗,不必大惊小怪。”慰劳了几句,便回宫去了。 鳌拜及其党羽所作所为,引起康熙的严重忧虑。鳌拜集团的存在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为了夺回权力,康熙决计除掉他。但鳌拜手握兵权,掌握朝中大权,其势力广布朝廷上下,弄得不好,会招来一场大乱。所以康熙不敢兴师动众,贸然行事,而于暗中准备计擒鳌拜。 康熙召索额图进宫密谋。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做了康熙的侍卫,以忠诚任事得到康熙的信任。密谋后,康熙以陪伴自己娱乐为名,下令在八旗子弟中挑选身体强壮的十来岁孩童进宫,共选了十余个,果然个个长得结实、机灵。康熙很高兴,让这些孩童天天练习并表演角斗、摔跤。鳌拜进宫奏事,康熙也不让他们回避,故意让他看见孩子们在摔跤玩耍,有时康熙也混在其中,玩得兴高采烈。鳌拜看在眼里,心中暗喜:康熙毕竟是个孩子,贪玩,胸无大志,不务政事,自己得以继续专权。为了麻痹鳌拜,康熙对他更敬重、优礼,这使他益加坦然,对康熙毫不心存戒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这些孩童都成了康熙的心腹。康熙八年五月,有一天,康熙单独宣召鳌拜。鳌拜大摇大摆地刚刚跨进宫门槛,脚步还没站稳,突然从两侧跳出一群孩童,一拥而上,把鳌拜按住,还没等他明白怎么回事时,已被按倒在地上。 权重势雄的鳌拜就这样束手被擒了。 逮捕鳌拜后,康熙立即指令康亲王杰书负责审讯。与此同时,鳌拜集团的成员也纷纷落网。经审讯,列出鳌拜罪状三十条,又经康熙亲自当面核实,鳌拜一一招认。大臣们都要求判鳌拜死刑。康熙念其在朝廷效力年久,特给以宽大处理,免死,改为禁锢终身。对该集团的骨干人物都处死。接着,给被鳌拜陷害冤死的大臣都恢复了名誉。 鳌拜一伙是一个实力雄厚而又腐朽的政治集团。康熙略施小计,便把它一朝解决,不留后患,政局迅速改观,为清初社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这件事的处理,显示了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康熙的政治家的才能和风度。 九、光绪的变法运动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德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格太后势力。作为慈格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掉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模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格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待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 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是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是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心计多端善于看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律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橹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 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接,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接怒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藏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土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
誰來解碼這堆火星文??
|
這.......... :confused: :confused:
|
引用:
那裡是火星文丫,只是玄燁好像講解最太詳細了吧,雖然他是史上最偉大的三個皇帝之一 |
我討厭簡體 :unbelief:
官方火星文 :stupefy: |
還是繁體看的比較習慣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造反"事件
一、引子 歷史上第一個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孫子秦二世的侄子,秦王子嬰。二世末年,秦相趙高見秦朝氣數已盡,乃搞了一次政變,殺死了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又叫子嬰齋戒幾天,然後到太廟來領玉璽,再正式立為皇帝。誰知子嬰外貌沉濃,心性卻機靈。他對兩個兒子說︰趙高這 跟我玩的是引蛇出洞的把戲啊,想把我騙到太廟去殺掉啊。我們不如給他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齋戒完了,他竟不去太廟。趙高見他不去,就自己來催。結果被早準備好的子嬰及其兒子殺死在齋宮裡。 一個名義上擁有最高權力的君主,卻不能名正言順地下令罷免或殺掉宰相,而只能靠陰謀詭計來除掉宰相,這可以稱之為皇帝造反吧。但這僅僅是皇帝造反的一個引子。因為嚴格說起來,子嬰還不是皇帝,他殺趙高的行為主要是為了救自己的命而不是為了將旁落的大權奪回來。下面要講的幾個皇帝,他們為了自己大權旁落、威風掃地而起來反抗的舉動,才真正稱得上是造反哪﹗ 二、為造反,劉志與太監歃血為盟 劉志是東漢桓帝的名字,他本來是沒有希望當皇帝的,但當時柄持朝政的大將軍梁冀見他年幼木訥,堅決要立他。於是十五歲的劉志當上了皇帝。 劉志當了十五年的皇帝。這十五年中,梁冀的權勢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專橫跋扈。朝廷百官,由他呼喝貶擢,稍不順心,隨意殺之;四方貢奉之物,必先到梁府,然後方能去朝廷。皇帝形同擺設。三十歲的劉志不甘心如此任人擺佈,於是招來五個自己信任的太監,和他們密謀一番。大家知道茲事體大,搞不好自己人頭先落地。於是互相歃血為盟,劉志親自嚙臂出血,以示六人同命,誓除梁冀。 漢桓帝延熹二年,西元159年八月的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在劉志的親自指揮下,五個太監帶領早已準備好的一千餘宮廷侍衛,忽然沖出皇宮,包圍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夫妻反抗無及,雙雙自殺。 劉志是幸運的,鋌而走險獲得成功,但後來的皇帝造反就沒有這種運氣了。 三、憤怒青年曹髦的悲壯一擊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孫子,魏明帝曹睿的侄兒。曹魏王朝自曹爽謀誅司馬懿不成反而被其殺害之後,大權就落在司馬氏一家手中,曹氏皇帝如同當年曹操手中的漢獻帝一樣,基本成了傀儡。西元254年,14歲的曹髦被立為皇帝。 曹髦當了七年皇帝,年歲漸長,對自己這種雖為皇帝卻無權無勢,一切都得聽可以為所欲為的司馬昭的生活感到十分不滿。甘露五年(西元260年),司馬昭逼曹髦下詔封自己為相國,加九錫。熟讀史書的曹髦當然知道,當了相國再加九錫,司馬昭的下一步就是要當皇帝了。身懷曹氏血統的曹髦不甘心坐以待斃,決心拼死一搏。 於是他召來幾個自己信任的大臣,要他們和自己一起去討伐司馬昭。那些人聽了嚇了一跳,連忙用歷史上魯昭公造反不成的例子勸他不可輕舉妄動(奇怪的是,這些人不用劉志成功的例子而用一個不成功的來推卻,可見秦漢以降,中國文人已成未閹的媚娘也﹗)。 曹髦見這幾人害怕,拿出懷中早已寫好的自己的一張大字報扔在地下,大聲說︰我的決心已經下定了﹗就是死也沒什麼可怕的,何況還不一定就死呢﹗ 這幾個人見曹髦不聽勸,怕連累自己,連忙跑出去報告司馬昭。曹髦見狀,氣不可耐,就佩起寶劍,聚集起自己的護衛和殿中宿衛以及宮中的一些忠於他的侍童佣仆等大約二、三百人。曹髦揚眉劍出鞘,登上皇帝寶輦,高呼打倒司馬昭的口號,指揮著這一群人向皇宮外面沖去。然而,未出宮門,司馬昭手下的大批軍隊已經趕到。一場 殺,憤怒青年曹髦就這樣悲壯地死去了。 曹髦不愧是曹操的後代啊。如果曹操地下有知,見自己的玄孫比當年的漢獻帝有血氣得多,定要服氣他﹗ 四、皇帝、丞相大會戰 西元532年,一個叫元修的人,在丞相高歡的挑選下,當上了北魏的皇帝,史稱孝武帝。 高歡原是一個能征慣戰的驍將,在北魏末年混亂的情況下,他從河北起兵,誅除亂臣,穩定局勢,扶立元修,應該說是功莫大焉。因此元修當上皇帝,拜高歡為大丞相、大將軍、太師。君臣之初,相處還是不錯的。 但高歡既是扶立社稷的人,又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難免有一些擅權的事情。當時的都城在洛陽,而高歡將自己的大丞相府建在太原,時常有丞相的話從太原傳過來。偏偏這元修又是一個意欲勵精圖治的人,不喜歡國家大事都由丞相說了算,再加上旁邊還有一些想鞏固皇權的人的不斷嘀咕。於是,皇帝和丞相之間漸漸產生了隔膜、齟齬和猜疑,最後,終於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元修以將伐南朝的名義,大集兵馬,準備渡過黃河,討伐高歡於太原。高歡得信,也集結軍隊,南下而來。於是,皇帝與丞相的軍隊就隔著黃河打了幾小仗。高歡見元修不敢過河,就指揮自己的軍隊渡過河來。誰知元修雖有雄心壯志,卻沒有多大才幹,手下的軍隊及其將領,或是佩服高歡,或是害怕高歡,當高歡的軍隊過來時,竟然兵無鬥志,一哄而散。元修無奈之下,只得西奔長安,投靠另一軍閥宇文泰去了。 同樣是皇帝討伐丞相,元修比曹髦幸運多了,畢竟手下還有一支軍隊。沒想到老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皇帝造反,比秀才也好不了多少啊。 五、史上最搞笑的皇帝造反 高歡再次打下洛陽後,又立11歲的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 高歡立元善見為帝之後,對這個皇帝倒是恭恭敬敬的。這樣,魏靜帝算是過了十幾年平安日子,並出落得一表人才,文武雙全。據說他能挾石獅子攀逾宮牆,又喜文學。然而,在權臣之下,文武雙全又有何用﹗當高歡死去,他的兒子高澄即位當上大丞相大將軍之後,魏靜帝的日子開始難過了。有一次,魏靜帝在郊外打獵,馬稍稍騎得快了一點,監視的人馬上就在後面叫道︰不要騎得那麼快,大將軍要生氣的。還有一次,他與高澄飲酒時,自稱為朕,高澄就怒罵道︰朕,朕,狗腳朕﹗並令人狠狠打了他三拳。 魏靜帝受不了這種侮辱,就和一批大臣商量,要想辦法除掉高澄。這批人想了半天,想出一個絕代佳計︰高澄的府邸不是離皇宮不遠嗎?我們在皇宮中挖一條地道,不是可以一直挖到高澄的床下嗎?挖好了,派人沖出去,不就可以殺掉正在魚水歡樂或正在黑甜鄉閒逛的高澄了嗎﹗ 妙計想好,似乎高澄的腦袋已在囊中,於是動手開挖。起先倒還順利,誰知挖到宮門口時,卻被守門人聽見了地下的響聲。守門人並不知道皇帝要造反,還以為土行孫要潛進來殺皇上了,於是大驚小怪起來。這一來,祕密洩露,高澄馬上帶兵直闖進宮,責罵皇帝道︰你為什麼要造反?我們父子對國家有大功,什麼地方對不起你了﹗魏靜帝正色道︰自古以來,只聽說臣反君,沒聽說君反臣的。你自己想造反,又何必說我﹗我殺你則國家安寧,不殺你則終有一天要被你殺的。你要殺我,就殺吧﹗不知為何,高澄並不乘機殺他,只殺了幾個為他出謀劃策的人就了了此事。可憐魏靜帝造反不成,從此更成傀儡了。 呵呵,皇帝挖地道要殺權臣,也算是空前絕後了。不知後來的宋徽宗趙佶挖地道以會妓女,靈感是否從此而來? 六、想憑武功造反的宇文覺 西元557年,掌握西魏大權的宇文護,逼傀儡皇帝元廓禪讓與自己的堂弟宇文覺,滅亡了西魏而建立了北周。 北周的首任皇帝(當時不叫皇帝而叫天王)宇文覺年方16歲,可以說還是個孩子。可是,宇文覺年紀雖小,卻是志向豪邁,性格也很堅毅剛決,他很不滿意宇文護的專橫跋扈,只覺得萬事該由自己做主。同時,朝中另有一批大臣也看不慣宇文護的作為,常在宇文覺耳邊吹風,說︰國家大事,應當由天子決定,怎麼能老讓別人指手畫腳啊﹗又說︰聽說大司馬(指宇文護)要攝政七年,長長七年哪,陛下您受得了這麼漫長的由人指點的日子嗎。宇文覺聽了更是滿腹怨恨,於是他們謀劃,招了一批武士,又由終南山請來幾個武林高手當師傅,日夜在皇宮後園演習刀法、劍法、擒拿格鬥等十八般武藝,宇文護自己也一起練習。練了三個月,覺得差不多了,他又與大臣商量,決定於某一天開宮廷宴會時,抓住宇文護殺掉。誰知他們的陰謀還來不及實施,就有人向宇文護告密了。於是宇文護來了個先下手為強,派大批軍隊沖進皇宮。小皇帝宇文覺還想憑武林絕技抵擋一陣。誰知道彼時中國武術尚在萌芽狀態,那批終南山道士自己不過練到降龍十八缺十三掌、乾坤大挪移二段的水準,僅僅玩了三個月的宇文覺更可想而知了。幾招下來,小皇帝就被人抓住。宇文護宣佈廢了宇文覺,不久又殺掉了他。 可憐的宇文覺啊,定是受太史公《游俠列傳》的毒害不淺,以為有點武功就可以一掌定乾坤了,世上哪有這種可笑的事啊。 |
七、劉承佑來了一次閃電式造反
西元948年,18歲的劉承佑繼位當上後漢的皇帝,史稱隱帝。當時,軍人勢力膨脹。楊玢、史弘肇、郭威等相繼以樞密使身分登上相位,掌握朝廷大權。 這些武官執政,行事雖尚公正,但為人卻粗暴了一點,又看不起文官,同時對年輕的皇帝也不放在眼裡。有一次,楊玢和史弘肇在劉承佑面前討論事情,皇帝說了一句︰你們考慮得仔細一點,可不要被人說閒話哦。楊玢就不耐煩地說︰有我們為你操勞,陛下大人,你不多嘴也沒人當你是啞巴耶。 如此等等,使得皇帝對他們不滿意,皇帝左右的人也乘機大說他們的壞話。於是劉承佑開始與左右密謀除掉他們的辦法。 西元950年,由於北方的遼國有南侵動作,老將郭威帶大軍北上拒敵。劉承佑感到郭威帶大軍外出,正是除掉這批軍人宰相的好機會,於是加緊了謀劃和各項準備工作。 十一月的一天清晨,楊玢、史弘肇等幾個武官宰相像往常一樣去上朝,正走到廣政殿門口,突然從裡面湧出幾十個武士,一陣刀砍劍劈,將他們殺死於門下。劉承佑升殿,道︰這批老家夥向來把俺當小孩子,俺今天才開始真正當皇帝了。於是又派人前往郭威的部隊,命令兩員大將殺掉郭威。誰知郭威在軍隊中一向威望極高,那兩員大將不但不願殺他,反而將皇帝聖旨拿給他看。於是郭威帶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回京城。 劉承佑聽說郭威殺過來了,也命令集結大軍,大賞國庫財物給軍隊,並由自己親自統帥,御駕親征以與郭威決一死戰。誰知郭威乃是一員百戰百勝的大將,他帶的那支軍隊又充滿精兵強將。於是,四百年前北魏孝武帝敗於高歡的一幕又一次重演︰皇帝的軍隊與宰相的軍隊甫一接觸,皇帝的軍隊立即逃亡的逃亡,投降的投降,頃刻之間潰不成軍。劉承佑發現大事不妙野狼狽而逃時,身邊連官帶兵只僅僅剩下十幾個人,結果當夜就死於亂軍之中。 八、愛新覺羅.玄燁的造反 在中國歷史上,宮廷內部的明爭暗鬥、形形色色的陰謀詭計,層出不窮,屢見不鮮,有流血的,有不流血的,有的甚至引起國家大亂,政權覆亡。 康熙智擒奸相鰲拜是一場獨具匠心、設計巧妙的鬥爭,行動乾淨利落,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中便把權傾朝堂的鰲拜按倒,不動聲色地把國家大權奪回自己手中。 康熙,名玄燁,八歲那年,父親順治帝去世,他便登基當了皇帝。因為還是個孩子,不能處理朝政,順治死前留下遺囑,任命自己最信任的新力、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執掌朝政。新力感到責任重大,立即代表四人宣誓︰“新力等誓以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偏私親戚,不計怨仇,不求不義之富貴,不聽兄弟子侄之私言,不接受賄賂,不結黨營私,只以忠心報答已故皇上信賴之恩。”(《清史稿•索尼傳》) 四大臣信誓旦旦,忠心可嘉。可是,沒過多久,鰲拜就把誓言忘得一乾二淨。鰲拜平時專橫跋扈,居功自傲,盛氣凌人,朝中文武官員多半都怕他。他一受“顧命”,就利用權勢迫害和他意見相左的人。內大臣費揚古系開國元勳,因為同鰲拜有矛盾,便被陷害處死。 鰲拜的野心很大。在四大臣中,他位在最末,可他不甘居人後,總想自己獨攬大權,凡事恣意橫行,不准別人提異議。新力是四朝元老,資歷最深,列輔臣首位。但他年老多病,管不了多少事,對鰲拜無可奈何。遏必隆明哲保身,凡鰲拜所為,都一一默認。只有蘇克薩哈不服,經常和鰲拜爭論。為調換旗地事,兩人的矛盾勢同水火。八旗兵初入關時,曾一度爭相圈占土地。鱉拜屬鑲黃旗,他看中了正白旗的土地,竟提出互換。負責辦理調換旗地的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及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認為此事不可行,請求停止圈換。鰲拜大怒,立即下令將蘇、朱、王三人逮捕,交刑部議罪,並提出應處以死刑。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堅決反對調換旗地,不同意將蘇、朱、王三人處死。康熙感到此事複雜,不便馬上作出決定,沒有同意鰲拜的主張。事後,鰲拜竟假托旨意,到底把蘇、朱、王三人殺掉了。因這件事,鰲拜轉怒於蘇克薩哈,動了殺機,伺機下手。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年十四歲時,正式親政。在此之前一個月,新力病故。蘇克薩哈感到難與鰲拜共事,產生退隱之念,便向康熙請求辭去輔政大臣的職務,允許他去守護先帝陵寢,以保全餘生。康熙下旨挽留,因不解其中原由,命議政王大臣問明奏來。蘇克薩哈要求辭職守陵,意在逼使鰲拜交權,因而激怒了鰲拜。鰲拜乘機興大獄,與黨羽策劃,給蘇克薩哈定了二十四條罪狀,擬將蘇及其長子內大臣查克旦處以殘酷的磔刑,餘子六人,孫子一人,兄弟之子二人,還有同族人前鋒統領白爾赫圖、侍衛額爾得等一律處斬。康熙多少隱約知曉一些他們兩人的矛盾,因而沒有批准鰲拜這個要求。鰲拜上殿,當面與康熙爭辯,康熙仍不同意。鰲拜急了,揮拳強辯,疾聲厲色,把康熙嚇得心驚膽顫。逼了幾天,康熙被迫批准了鰲拜的全部要求,只將蘇克薩哈的磔刑改為絞刑,算是對有功之臣的一點微小的照顧。可憐蘇克薩哈征戰幾十年,功勛之家卻落得一個滅族的悲慘結局﹗ 害死蘇克薩哈後,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班行章奏,自列首位。遏必隆甘居其後,事事都聽鰲拜擺佈。康熙八年元旦,鰲拜率諸臣上殿賀年,身穿一黃袍,式樣和質料儼如皇帝,所不同者,只是帽子上打了個紅絨結,而康熙戴的是一顆東珠,康熙雖已親政,但朝廷實權仍操在鰲拜之手。鰲拜大肆結黨營私,把其黨羽包括兄弟子侄都安插到朝廷各個部門,六大部的首腦幾乎全是他的人。這樣,鰲拜便牢牢控制了政局。每有大小事件,如任免官員、實施政策等,諸臣都先到鰲拜家裡議定,然後再通知康熙實行,這等於把康熙置於傀儡地位。康熙很惱火,但一時也沒有辦法。 鰲拜勢焰日熾,進逼不已。他視康熙年幼可欺,每當議事時,動輒高聲呵斥廷臣,每決一事,必欲康熙屈從他的意志。有一次,鰲拜故意詐病不朝,康熙親自到他家裡問疾,竟在寢室裡發現炕席上放了一把短刀。按照規定,臣屬面見皇帝身邊不許攜帶任何凶器,否則即以圖謀不軌議處。鰲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裡,毫無顧忌地把凶器放在身邊。康熙裝作並不介意,一邊笑著,一邊從容地說︰“刀不離身,只是滿洲的故俗,不必大驚小怪。”慰勞了幾句,便回宮去了。 鰲拜及其黨羽所作所為,引起康熙的嚴重憂慮。鰲拜集團的存在是對皇權的嚴重威脅。為了奪回權力,康熙決計除掉他。但鰲拜手握兵權,掌握朝中大權,其勢力廣布朝廷上下,弄得不好,會招來一場大亂。所以康熙不敢興師動眾,貿然行事,而於暗中準備計擒鰲拜。 康熙召索額圖進宮密謀。索額圖是新力的兒子,做了康熙的侍衛,以忠誠任事得到康熙的信任。密謀後,康熙以陪伴自己娛樂為名,下令在八旗子弟中挑選身體強壯的十來歲孩童進宮,共選了十餘個,果然個個長得結實、機靈。康熙很高興,讓這些孩童天天練習並作秀角鬥、角力。鰲拜進宮奏事,康熙也不讓他們迴避,故意讓他看見孩子們在角力玩耍,有時康熙也混在其中,玩得興高采烈。鰲拜看在眼裡,心中暗喜︰康熙畢竟是個孩子,貪玩,胸無大志,不務政事,自己得以繼續專權。為了麻痺鰲拜,康熙對他更敬重、優禮,這使他益加坦然,對康熙毫不心存戒備。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訓練,這些孩童都成了康熙的心腹。康熙八年五月,有一天,康熙單獨宣召鰲拜。鰲拜大搖大擺地剛剛跨進宮門檻,腳步還沒站穩,突然從兩側跳出一群孩童,一擁而上,把鰲拜按住,還沒等他明白怎麼回事時,已被按倒在地上。 權重勢雄的鰲拜就這樣束手被擒了。 逮捕鰲拜後,康熙立即指令康親王傑書負責審訊。與此同時,鰲拜集團的成員也紛紛落網。經審訊,列出鰲拜罪狀三十條,又經康熙親自當面核實,鰲拜一一招認。大臣們都要求判鰲拜死刑。康熙念其在朝廷效力年久,特給以寬大處理,免死,改為禁錮終身。對該集團的骨幹人物都處死。接著,給被鰲拜陷害冤死的大臣都恢復了名節。 鰲拜一伙是一個實力雄濃而又腐朽的政治集團。康熙略施小計,便把它一朝解決,不留後患,政局迅速改觀,為清初社會的發展開拓了道路。這件事的處理,顯示了剛剛登上政治舞台的康熙的政治家的才能和風度。 九、光緒的變法運動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在中國掀起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他們的活動得到光緒帝的支持,但他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慈德太後控制著朝政。光緒帝想借助變法來擴大自己的權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打擊慈格太後勢力。作為慈格太後,她當然感覺出自己權力受到威脅,所以對維新變法橫加幹涉。於是,這場變法運動實際上又變成了光緒帝與慈掉太後的權力之爭。在這場爭鬥中,光緒帝感到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因為用人權和兵權均掌握在慈模的手中。為此光緒帝憂心忡忡,有一次他寫信給維新派人士楊銳︰“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們要想辦法搭救。”維新派為此都很著急。 正在這時,榮祿手下的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來到北京。袁世凱在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活動中,明確表態支持維新變法活動。所以康有為曾經向光緒帝推薦過袁世凱,說他是個了解洋務又主張變法的新派軍人,如果能把他拉過來,榮祿──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緒帝認為變法要成功,非有軍人的支持不可,於是在北京召見了袁世凱,封給他待郎的官銜,旨在拉攏袁世凱,為自己效力。 當時康有為等人也認為,要使變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殺掉榮祿。而能夠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凱。所以譚嗣同後來又深夜密訪袁世凱。 譚嗣同說︰“現下榮祿他們想廢掉皇帝,你應該用你的兵力,殺掉榮祿,再發兵包圍頤和園。事成之後,皇上掌握大權,清除那些老朽守舊的臣子,那時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凱慷慨激昂地說︰“只要是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幹。”譚嗣同又說︰“別人還好對付。榮祿不是等閑之輩,殺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凱瞪著大眼睛說︰“這有什麼難的?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一樣﹗”譚嗣同著急地說︰“那我們現下就決定如何行動,我馬上向是上報告。”袁世凱想了想說︰“那太倉促了,我指揮的軍隊的槍彈火藥都在榮祿手裡,有不少軍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換軍官,準備槍彈,才能行事。”譚嗣同沒有辦法,只好同意。 袁世凱是個心計多端善於看風使舵的人,康有為和譚嗣同都沒有看透他。袁世凱雖然表示忠於光緒皇帝,但是他心裡明白掌握實權的還是太后和她的心腹,於是又和慈禧的心腹們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這次爭�**椄O慈禧占了上風。所以,他決定先穩住譚嗣同,再向榮祿告密。 不久,袁世凱便回天津,把譚嗣同夜訪的情況一字不漏地告訴榮祿。榮祿嚇得當天就到北京頤和園面見慈禧,報告光緒帝如何要搶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剛亮,慈禧怒沖沖地進了皇宮,把光緒帝帶到藏台幽禁起來,接著下令廢除變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維新變法人土和官員。變法經過103天最後失敗。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腦袋。 |
讚:D 謝:D 推:D
|
引用:
我認為讓我看不懂是在寫啥的就是火星文了。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05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