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轉貼:金馬幕後》揭開金馬評審內幕/ 聞天祥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571379)
|
---|
轉貼:金馬幕後》揭開金馬評審內幕/ 聞天祥
金馬幕後》揭開金馬評審內幕/ 聞天祥
http://bbs.openfind.com.tw/cgi-bin/...NO=347&SORTBY=0 ------ 關於金馬獎的討論已經很多了 現在來聽聽評審的說法吧 |
文章不存在了....... :think:
|
真的沒了
另外再找到一個地方 http://blog.yam.com/grave/archives/741545.html 原文如下: [轉載]金馬幕後》揭開金馬評審內幕 聞天祥(本文作者為本屆金馬獎評審) 對我而言,擔任金馬獎評審的樂趣在「入圍名單」出爐後就已經結束了。 只有在這個時候,因為各單項都有四個名額,可以透過意見的充分交流,達到「兼容並蓄」的可能。正如李安所言:「天邊一朵雲」和「功夫」要怎麼比?但是當他們都在各自的創作型態有不可磨滅的突破與貢獻時,是可以同時出現在不必定於一尊的入圍名單,與列強(黑社會、最好的時光)鼎立的。 回過頭來,當成龍的「神話」前來角逐時,他一開始的對手也應該是同類型的「七劍」、「功夫」。而無論就編導演甚至技術創意來看,「神話」在這階段的落敗本就合理。倒是媒體與好事者自以為肚子的蛔蟲開始作連評審都沒意識到的政治性聯想,而這自以為是卻犯了根本沒思考入圍名額與對手強弱的問題。 誰讓「深海」打敗羅大佑 對我而言,真正可惜的,不是「神話」或報了四部片都摃龜的劉德華,而是劉若英、鞏俐、任達華、李康生、梁家輝(長恨歌)、胡軍、秦鼎昌與關本良(攝影)、杜篤之與湯湘竹(音效)、李芸嬋與鄭文堂(編導)才對。儘管總有遺憾,但入圍名單所允許的百花齊放、各擅勝場,是比較合乎我對電影多元的想像的。 「決選」則不然,當只有一個能勝出的時候,「掌握多數」才是唯一的辦法。 金馬獎雖然採取類似奧斯卡將電影細分成近二十個部門給獎的「普及制」,但評審團卻採用類似坎城等國際影展的「菁英制」(這是台灣缺乏像美國影藝學會兼備權威與專業的電影團體而不得不採行的變通方式)。而金馬評審組成雖然顧及到各領域都有代表的平衡,但也因此每當碰到一些專業獎項的時候,從事這方面的評審其發言就具備十足的影響力。 例如「深海」能打敗羅大佑配樂的「黑社會」,配樂家史擷詠分析前者從恰恰到古典的豐富運用,就造成「翻盤」效果;同樣的,攝影師陳懷恩對「三岔口」的攝影在角色和空間關係的解讀,也有絕對性的影響。反倒是韓國評審郭在容對「天下無賊」得到改編劇本無法接受、一再尋求翻案,卻又無法說服大部分評審,意外成了本屆花最多時間討論的項目。 金馬獎劇情長片組的評審先有九位,在入圍討論的過程中,支持電影娛樂與工業性能的與強調藝術創造性的,感覺上大約是五比四的局面(這不見得完全準確)。因此決審時加入的兩位外籍評審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具有相當的左右性,今年的林海象、郭在容兩位導演在品味上出奇得一致,都對周星馳和「功夫」推崇得五體投地,也順勢阻斷了另外一類電影出現的可能。 「黑社會」因何大熱倒灶 其實,蔡明亮「天邊一朵雲」的全軍覆沒,意料之中,因為早在提名時,該片入圍的每個項目都是經過苦苦解說後,才勉強爭取到過半數進入決選的。就像有人常說只要更換一兩個評審,結果就可能完全不同!得獎與否,不見得是一部電影的終極成績,而是經過當屆評審多數意志妥協的結果。外界以為「黑社會」大熱倒灶,其實是忽略入圍只消是評審心頭四愛之一即可,「黑社會」和「最好的時光」是兩地電影最容易在這種規則下取得評審共識入圍的作品。但僅就入圍項目換算勝率,卻反而忽略大部分評審對周星馳的導技與「功夫」的另眼看待。當然,金馬獎隨評審組合變化,口味的難以捉摸,也是讓部分媒體「失算」的原因之一。 周杰倫擠走黃婉伶的迷思 有趣的是當我從頒獎典禮會場走到惜別酒會這段路,至少有二十個人問我同一個問題,就是新演員獎和最佳短片的得獎結果為什麼是這樣?這兩個獎之所以受到前所未有的注目,自然是拜周杰倫、王家衛之賜。 新 演員入圍討論時我也投了周杰倫一票,但我認為黃婉伶在「死亡寫真」把一個女學生沉迷在獵取死亡影像前後,那種夾雜痛苦記憶、同志曖昧、最後自個也陷入恐懼等不同層次,演出了無遜於李心潔在「見鬼」的高水準,純就演技論,他顯然超過所有入圍者。 幾位評審雖然附議這個看法,但還是投給周杰倫。除了「頭文字D」的戲捧人(或者應該說周杰倫的形象特質與此片主角的契合度很高),支持他的評審以沒有什麼的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自然、自在)為由、甚至希望藉由鼓勵他而刺激台灣影壇多些活力等。接不接受,見仁見智。 國際大導王家衛因何出局 其實對於入圍影片、影人,我幾乎都喜愛,差別只在於程度。所以對於最後結果,我的遺憾頂多是決審會議已很難再用任何說明去影響每位心中早有定案的評審,尤其是主要大獎。不過對於王家衛近乎完美的「愛神之手」何以會在最佳短片敗北、而且是最早出局的,我也很難接受。 先要說明的是短片和紀錄片、動畫是由另一組五位評審決定結果,但其中包括參與劇情長片討論的評審團主席和兩位外國評審,我在一邊旁觀(聽),看著曲家瑞、楊力州這兩位評審無論怎麼解釋和力求改變結局,卻毫無效果,也覺得訝然。 不只在金馬獎,侯孝賢、蔡明亮、王家衛這類「國際導演」非但不像外界想像在國內競賽享有「特權」,反而時常受盛名之累,不時被掛上「沒超越前作」的罪名,有時還甚至波及到同片工作人員(例如「最好的時光」舒淇其實只贏了一票而驚險封后,那些因為「太王家衛」或「太蔡明亮」而沒入圍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到底這幾位導演該甘之如飴地視其為另類推崇?還是評審需檢視評選標準的拿捏呢?耐人尋味。 不過,評審要為名單負起責任,自然必須接受外界的檢視。然而除此之外,建議大家看看侯、蔡之外,台灣電影更大環境正在作的和真正的隱憂。至少我覺得,幸好台灣還有這兩位導演。(本文作者為本屆金馬獎評審) |
"甚至希望藉由鼓勵他而刺激台灣影壇多些活力等"
我個人對這句話非常不能接受.. 難道鼓勵其他新人就不會刺激台灣影壇多些活力嗎? 黃婉伶是誰我不清楚,但是"新人獎"的評判標準在哪裡,我覺得評審人員自己是不是應該要有個譜,如果只能用這種理由當做當選標準,試問如何能夠服人? 〝除了「頭文字D」的戲捧人(或者應該說周杰倫的形象特質與此片主角的契合度很高),支持他的評審以沒有什麼的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自然、自在)為由〞 這個理由也很難說服我,如果每個藝人接戲只找符合自己的人格特質的角色來扮演,那又如何需要"演技",當眾評審都認為黃婉伶的演技已可以媲美李心潔時,試問,評審可否有用看待周杰倫的角度去看黃婉伶所扮演的角色?站在另一個另場想,當黃婉伶可以用演技完美詮釋出不符合自己人格特質的角色時,豈不是比評審認為"周杰倫那種毫無演技的自然"還來的更有資格得獎? 結果最後拋下一句〝接不接受,見仁見智〞,這是當一名評審應有的思維嗎?新人獎藝人一輩子才只有一次,結果卻不是用"演技"來判斷勝負,就如同比武時從背後被人插一道冷箭般,然後裁判還判放冷箭的人贏,還撂下一句"接不接受,見仁見智"!!!有這種道理嗎? 我承認,每個評審都有自己的眼光,可是當多數評審都認為乙的演技優於甲時,卻讓甲當選,那就很難不讓有多餘的遐想了............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29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