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相信愛情??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404015)

減糖低脂咖啡 2004-10-29 02:28 PM

相信愛情??
 
不知道這邊的各位至今仍相信愛情嘛?
結過婚的..算嘛?
失戀的 相信嘛?
現在在熱戀的 一定相信吧!!

afrank 2004-10-29 02:33 PM

引用:
作者減糖低脂咖啡
不知道這邊的各位至今仍相信愛情嘛?
結過婚的..算嘛?
失戀的 相信嘛?
現在在熱戀的 一定相信吧!!



去各地戶政事務所看看吧!!
婚姻都不能相信了 , 愛情可以相信嗎?

aesdu 2004-10-29 02:42 PM

引用:
作者afrank
去各地戶政事務所看看吧!!
婚姻都不能相信了 , 愛情可以相信嗎?


失戀之後~我不在相信愛情了..............

但是我仍然渴望遇見一個能夠讓我重新相信愛情的女孩子......

很傻吧~~~~~ :D

減糖低脂咖啡 2004-10-29 06:49 PM

引用:
作者afrank
去各地戶政事務所看看吧!!
婚姻都不能相信了 , 愛情可以相信嗎?


就像是婚姻,很多即過婚的人說不要結婚
但是還是很多人前仆後繼....

艾爾菲斯 2004-10-29 07:00 PM

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啥能完全相信?
有時甚至自己都會騙自己了!

like 2004-10-29 09:43 PM

我不相信...過去的種種...使的我再也不相信同班同學會有可能成為男女朋友,儘管身邊的女生對自己再好,常拿東西給自己吃,約自己吃飯出去買東西或幹麻的...那頂多也只是意味著...我們是好朋友罷了!!!難道不是嗎?
我真的再也不相信,我受夠了!!!

the_yongching 2004-10-29 11:10 PM

轉貼自kkcity社會心理學板看板《social_psy》
 
愛情的理論與分類

Ⅰ 愛情態度理論

Robin(1970)將愛情定義為對特定他人的一種特別的態度,成為了研究愛情的開端。
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建立了愛情量表﹝love scale﹞與喜歡量表﹝liking scale﹞
,使得愛情能以心理測驗的方式加以研究。他提出了愛情的三個成分:
1.親和和依賴需求
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
3.排他性與獨占性。
並指出愛情與喜歡有「質」的差別,而不是一般認為只是在「量」上的程度差異。



Ⅱ 愛情觀類型理論

由社會學家John Lee﹝1977﹞提出,將愛分為六種類型:

﹝1﹞浪漫之愛:較重視外在美的愛情,在愛情當中,戀人無條件包容對方缺點。是
一種充滿浪漫激情的愛。

﹝2﹞遊戲之愛:視愛情為獲得對方青睞的挑戰性遊戲。當事人為避免自己過度投入
感情,會不停的更換對象,以享受愛情過程的樂趣。

﹝3﹞友誼之愛:青梅竹馬的愛情就是屬於這一種。是一種共同成長的平穩的愛情,
因長期相處而與對方產生親密感與歸屬感。較無變動激情。

﹝4﹞佔有之愛:這種愛情具有強制性,排他性高,通常當事人較為敏感,情緒起伏
也較明顯。

﹝5﹞現實之愛:人們傾向於選擇成本低、酬賞高的愛情。以現實利益為考量來發展
的愛情。

﹝6﹞利他之愛:視愛為一種奉獻、付出,不求回報。是一種充滿關愛之情的愛。



Ⅲ 愛情成分理論

R. Sternberg﹝1988﹞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含有三種成分:親密、激情、承
諾。親密指彼此依附親近的感覺;激情指雙方關係令人興奮的部分,有強烈欲與對方
結合的意願,促使雙方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有關的動機驅
力;承諾指的是願意與對方相守的意願及決定,短期來說是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是
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係所做的持久性承諾。在這當中,親密是愛情的情感成分;激情
是愛情的動機成分;而承諾是愛情的認知成分。這三種成分在愛情當中所佔的比例會
不斷的變動,因而有以下八種不同的愛情關係組合:

﹝1﹞喜歡:只包括親密。

﹝2﹞迷戀:只包括激情。

﹝3﹞空愛:只包括承諾。

﹝4﹞浪漫之愛:由親密與激情組合而成。

﹝5﹞友誼之愛:由親密與承諾組合而成。

﹝6﹞昏庸之愛:由激情與承諾組合而成。

﹝7﹞無愛:三個成分都不具有。

﹝8﹞完整的愛:親密、激情與承諾交互作用,是真愛的本質。



Ⅳ Murstein﹝1987﹞的SVR理論

這個理論主要是以階段論的方式探討親密關係如何發展,認為親密關係的發展,依雙
方接觸的次數多寡,可分為「刺激」、「價值」、「角色」三階段。

﹝1﹞刺激階段:雙方第一次接觸的時候,被對方的外在吸引,例如:外貌、身材。

﹝2﹞價值階段:第二次到第七次接觸,應屬於價值階段。彼此的吸引力建構在價值觀
和信念上的相似,並且建立感情上的依附。

﹝3﹞角色階段:指第八次以後的接觸。個體能否扮演好在此關係中對方所要求的角色
,是彼此建立承諾的關鍵。

Murstein雖然提出刺激、價值、角色三階段論,但在各個階段中,並不單純只是包含一
個因素,而是三個因素交互影響,只是比重多少的差異。在刺激階段,刺激所增加的幅
度極大,而其他兩個因素增加的幅度很小,因此依開始時是以刺激因素為主。之後刺激
因素趨於平穩,角色因素增加幅度仍小,但價值因素則大幅增加。最後,刺激與價值因
素皆趨於平穩,轉而以角色因素為主體。



Ⅴ Rusbult的投資模式

Rusbult﹝1980;1983﹞的投資模式是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將Murstein的SVR理論中的階
段論加以修改。對於親密關係的發展,Rusbult認為親密關係中的雙方,在關係中會有得
失考量而當事人會以一種理性且公平的方式評估,衡量自己在關係中的付出與收穫,以
決定其對此關係的應對方式。

Rusbult指出,男女親密關係中的「承諾」,是由滿意度、替代性以及投資量等因素共同決
定的。根據投資模式的預測,個體在親密關係中,有較高的滿意度、而可替代性較低、並
隨著投資量的增加,會使個體做出較多的承諾,也使得彼此的關係更為穩固。

此理論可以化為以下的公式:

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承諾

●滿意度:滿意度的衡量,是「預期水準」與「實際結果」的相比較。預期水準愈低,實
際結果愈好,則滿意度會愈高。預期水準,是個體依據過去曾有之親密關係以及旁人的看法
所發展出對於此段情感的期待。實際結果則是個體在此段關係中的付出與得到的報酬相抵銷
的結果。隨著關係的長期發展,彼此的依賴性提高,個體也會將對方的結果列入考慮,與伴
侶一同分擔其成功與痛苦。

●替代性:「替代性」指的是放棄這段關係後可能結果的好壞判斷。可能的結果, 例如另
外建立另一個關係,同時有許多的約會對象,或是沒有任何親密關係而呈單身的狀態。因
此個體欲放棄此段關係所考慮的對象,不單只是特定的第三者,亦有可能是不特定的個體,
或是無形的理想、自主性等內在的因素。也就是說個體的內在傾向與價值觀也會影響替代性
的主觀知覺:例如當個體知覺到放棄這段戀情,可使其有更好的發展、更獨立的空間、較佳
的自主性,則主觀知覺的替代性便會提高,而易於離開此親密關係。

●投資量:投資量是指在此關係中所投入的資源。因為投資是無法從關係中單獨抽取出來
的,因此當這段關係結束,投資是無法回收的,會隨著關係一同消失。當事人會因為捨不得
這些投資而不願意放棄這段戀情,但相對的加強了整個關係的承諾,使得關係較不容易破滅
。投資可分為直接的投資和間接的投資。直接的投資是只由外部投入關係內的資源,例如互
相所做的犧牲、投入的時間、隱私權的放棄、個體能量的損耗等。間接的投資例如兩人共同
的回憶、雙方共同的朋友、兩人共同的擁有物、共同從事的活動等。此外,因長期相處而
成於雙方關係內部的認同感、默契、思想相似性、可相互補的記憶等,也是一種投資的形
式,亦會隨著關係的結束而消失。因此這些因素涉及的層面愈廣愈重要,投資量亦會增高,
則承諾會愈高,關係愈不容易破碎。

●承諾:承諾是指個體會盡力設法維持此關係與依附的傾向。因此承諾所包含的是「行為
的意向」與「情感的依附」。當個體對一個親密關係做出承諾後,代表其欲維持這段關係,
不僅如此,個體亦會排除其他有礙於此親密關係發展的障礙物,如替代性高的人或事物,願
意為此關係與對方做一些付出與犧牲;亦會選擇性篩選週遭的意見,留下好的知覺,以支持
自己維持這段關係。並且對伴侶不當或不合己意的行為,予以合理化的解釋。



Ⅵ 愛情關係的依附風格理論

此類的研究,將愛情與依附關係做了連結。研究者認為,個體嬰兒時期與人建立的依附關係
,會使個體形成一個持久、穩定的人格特質,這特質在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時,便會顯現出
來。因此,幼時人際親密關係的型態與後來的愛情親密關係互動,存在著因果關係。

(一)三類型的依附風格理論

此理論是由Hazan與Shaver﹝1987﹞提出。他們將成人建立愛情聯結的過程視為一種依附的
過程,就如嬰幼兒在幼年時期與雙親建立依附的過程一般。因此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和
Ainsworth等人的三種嬰幼兒傾向,提出愛情關係的三種「依附風格」:

● 「安全依附」:與伴侶關係良好,依附為安全型,彼此互信且相互扶持。

● 「逃避依附」:有極端的情緒反應與忌妒,但也害怕與逃避和伴侶間的親密關係。

● 「焦慮/矛盾依附」:常有極端的情緒反應,善於忌妒並且期待雙方的付出與回饋是互
惠的。

在Hazan與Shaver的研究中發現,三種不同的愛情依附風格在成人中所佔的比例為安全依附
約56%,逃避依附約佔25%,焦慮/矛盾依附約佔19%,與嬰兒依附類型的調查比例相當接近
,而且成人受試者的愛情依附風格可以從他們對父母關係的主觀知覺來加以預測,因此他們
認為成人的愛情依附風格,可能是從嬰幼兒時期便已開始發展的一種人際關係取向。

(二)四類型的依附風格理論

Bartholomew和Horowits﹝1991﹞將上述的愛情依附風格理論加以擴展,而發展出一個四類
型的依附風格理論。以「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意像」、「正向或負向的他人意像」兩個向度
來分析,產生以下四種愛情依附風格:

●安全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他人意像所造成。

●焦慮依附:由負向自我意像和正向他人意像所造成。

●排除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負向他人意像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負向自我意像和負向他人意像所造成。

(三)成人依附關係的向度

Feeney和Noller﹝1996﹞將成人的依附關係,列出幾個要素,並指出開放、親近、依賴、承
諾和情感是親密關係中的五個重要向度,而向度的表現程度使得親密關係呈現不同的風貌。

the_yongching 2004-10-29 11:14 PM

轉貼自kkcity社會心理學板看板《social_psy》
 
男女互相吸引的因素

是什麼因素使你喜歡一個人勝於其他的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或是他身上有些東西是
你所沒有的?其實這些都是人際間的吸引力,促使兩個人在親密關係上有所進展。

(一)時空接近性

由於社會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而導致「近水樓臺先得月」。當兩個個體互動愈頻繁時,
愈容易對彼此留下深刻印象,進而發現更多吸引的要素。當然,時空接近性指表現在正面影
響時,也就是說,只適用於雙方的印象良好時,如果第一印象即對其留下不佳的印象,則曝
光愈久、愈頻繁,則只會讓人更害怕、更厭惡罷了。林孟旻、陳皎眉在一針對大學生的研究
中發現,結交異性最多的途徑依序是班上、系上同學﹝53.33%﹞,社團夥伴﹝31.66%﹞,其
次是聯誼活動和其他娛樂休閒所認識的朋友﹝10%﹞。因此,必須要接觸頻繁,才有機會成
為朋友。即使是網路交友,也必須要有相當次數的接觸,才能成為好友。

(二)外表吸引

「外表」在第一印象中,無可厚非的佔了最大的部分。外表並不只是單純的外貌,還包括了
個人的氣質與舉止。我們可以發現,外貌姣好的同學較具有同儕吸引力。但也有反向的想法
,認為外表美麗或英俊的人,往往缺乏能力。無論是正向或是反向的刻板印象,確實存在於
我們的文化中的。第一印象如此,可是在長期的相處,內在的優點,也就逐漸的取代外顯的
容貌了。因此在友誼上,一般人重視的順位,外表可能在前居高不下;可是在約會、結婚的
順位中,「可信賴」等內在特質,便會一一的上浮。

(三)性格特質

除了氣質以外,個體還有許多性格特質。在這些特質中,如愉快的、可信賴的、體貼的、誠
實正直等正向的特質,都會使個人較具有吸引力。除此以外,還有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
,而在兩性關係中,同時具備兩性特質的人,會比傳統的、單一化的性格特質更具有吸引力。

(四)相似性

「時空接近性」和「外在吸引力」是造成「喜歡」和「友誼」的重要因素,相處久了,接觸
次數頻繁,就會注意彼此的性格特質,彼此特質的相似性,在雙方關係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
色。「相似性」主要反應在態度及價值觀上的相近,即雙方對事物的看法、所下的決定、處
理事情的過程等。當然社會地位、興趣和經驗也是相似性的一部份,但是態度上的相似性才
是發展親密關係中重要的一環。

(五)互補性

相似性毫無疑問的支持了「物以類聚」。互補性則是相對的極端理論。互補性最普遍的例子
,就是愛侶中,一個極端聒噪、一個沉默寡言;或是一個保護欲強、一個傾向於被保護。支
持互補性的學者認為,吸引力的產生是在雙方相異的部分。但一般研究認為,相似性是關係
中的主體,而互補性是建築在相似性的少數部分。不過相似性與互補性的關係,仍具有爭議
性。



愛情的過程

(一)戀愛的開始

戀愛基本上和約會是分不開的。約會可使個體對他人的喜歡與愛的感受更為具體,也因此增
加瞭解的深度和廣度。傳統的約會模式充滿了男性的支配性,通常由男性主動邀請展開追求
,女性則是扮演選擇的角色。即使現代的社會強調男女平等,但研究顯示,半數以上的約會
仍是男性主導。

(二)關係的發展

在戀愛的關係發展上,有以下幾個普遍性的階段值得我們探討:

(1)同質性階段

一開始,男女雙方會在人際互動的標準上加以衡量、比較,因而皆會透過性別刻板印象來強
化自己的互動優勢,以獲得對方的青睞。如男性會強化自己強健體魄的形象、或是為女性開
門、夾菜等。

(2)和諧階段

在這個階段,男女雙方已有一定的共識與默契,口語中經常用到「我們」等可顯示特別默契
的用語。如「我們之前去的那個地方」、「在大門口等我」。自我揭露的程度更深,發展更
為親密且特殊的關係。

(3)承諾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佔有慾是最強的,常希望自己是對方的唯一,也易因過度的拘束與壓力,而
使雙方的感情中斷。此時常有的問題是「我是你的唯一嗎?」如果獲得的答案是肯定的,則
有助於雙方的承諾而使關係更加穩固。

(4)實際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彼此會因承諾而展現出忠誠,浪漫漸退,取而代之的是現實與真實的面貌。
此時良好的印象固然重要,但價值觀、態度、性格的一致、角色的適應及相互的滿足,對於
關係的持續發展相形重要。此時兩人不以膩在一起的形式出現,而以「分工」的方式處理共
同的事物。如「你鎖車、我收拾東西」;「你去寄信,我去買東西」。關係深度化之後,依
賴性與排他性會增加,性的互動亦會增加探索的深度。

﹝三﹞分手

余德慧﹝1980﹞曾經指出,中國人對戀愛對象的選擇,結合了穩定與浪漫的需求,也就是為
了婚姻發展戀愛,會將擇偶的條件溶入戀愛的對象。一旦伴侶不符合自己擇偶的條件,則易
導致分手。

依據Rubin,Peplau和Hill的研究發現,雙方對關係的感受、對問題的敏感度、分手的方式及分
手之後的調適當中,皆存在著性別差異。通常女性較男性易於察覺關係中的問題,也較容易
對關係產生不滿意,因此女性也較男性易於提出分手的要求。男性通常對分手較不能適應,
可能的因素是:女性做出分手的抉擇通常經過長時醞釀,相較男性常處於「被告知」的情況
,有更多適應與緩衝時間。

然而分手對個體導致的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影響,也可能有助於下一段新關係的維持。劉惠琴
﹝1992﹞研究分手的歸因型式對於日後的影響,他發現個體分手後,會強迫性的尋找分手的
原因。若能瞭解分手的原因,就會有較好的調適,並在下一段關係中努力的經營,避免重複
相同的錯誤。若探求到的分手原因是人為無法控制,則無正面助益。

-HY- 2004-10-29 11:24 PM

我覺得
相信有就,不相信就沒有 :unbelief:

不過有個趨勢...好像年紀越大就越相信沒有愛情 :p

風雲過客 2004-10-29 11:50 PM

信與不信端在一念之間
 
引用:
作者減糖低脂咖啡
不知道這邊的各位至今仍相信愛情嘛?
結過婚的..算嘛?
失戀的 相信嘛?
現在在熱戀的 一定相信吧!!


該不會咖啡姐遇人不淑所以...開始質疑起愛情的可靠度嗎?
可靠度這種東西用Or是算不出來滴
必須要用宇宙霹靂無敵的好人幫內的好人才能幫妳算^^ :laugh: :laugh:

愛情嘛!相不相信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人~~
至少我還沒談過,所以我相信,但相對的我也是很疑人的!所以嘛!
這位女施主,這就要問您的心了。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27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