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音效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6)
- - 現在只寫的出這種文章(part2)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61401)
|
|---|
現在只寫的出這種文章(part2)
這篇只po追加的部份,覺得文章內容有問題的話,請告訴我。
覺得文字用語莫名其妙的話,也請告訴我,謝謝。 ========= ◎ 駐波 所謂的「駐波」是什麼?為什麼音響迷聞駐波色變? 簡單的說,駐波就是賴著不走的聲波。賴在那裡不走呢?賴在二個對立的平行牆面之間。一般情況下,一個空間有三組對立的平行牆面(當然有那種刻意不平行卻對稱的設計,不過我們平凡音響迷通常做不太到),所以一個音響空間就會有三組駐波混在一起。 只要二對立平行牆面的距離等於半波長的整倍數,駐波就會產生。例如一個4公尺長的距離就是85Hz的波長(聲音的速度每秒340公尺除以波長4公尺,得出頻率85Hz),而我們一般是以半波長計算,也就是42Hz。這樣的長度就會在42Hz的2、3、4、5….倍處產生駐波。也就是在42Hz、85Hz、128Hz、170Hz…等處產生駐波。 假若空間內三組平行的牆面個別所產生的駐波有相互重疊之處,那就會形成更強的駐波。這個更強的重疊駐波才是「音響迷俗稱的駐波」。 假如三個平行牆面剛好都有128Hz的駐波,那麼這個音響空間中最強烈的駐波就是128Hz。 Ok,知道駐波是什麼之後,那就可以來解釋「中低頻駐波」的危害。 人耳對低頻比較不敏感,小空間也無法再生太低的頻率,所以80Hz以下的駐波,是比較沒有威脅性的。而太高的頻率,能量不會那麼強,所以頻率夠高的駐波也比較沒有威脅性。於是最麻煩的就是80~180Hz這段,一個沒處理好就轟轟然…. 大空間有利的地方,一來是地方大,低頻能量有地方可去,二來是大空間的駐波頻率較低,三來是有足夠的空間來擺放「低頻陷阱」(利用共振等方式,把多餘的中低頻吸收掉的裝置)。 在小空間就沒辦法這麼做了,再加上小空間往往長寬高的駐波會是40 Hz、60 Hz、80 Hz等數字,在120Hz、160Hz一帶的駐波簡直是惡夢纏身… 解決駐波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防患於未然、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醫術與兵法的最高境界,一開始就從空間著手,讓駐波的危害減到最小是最好的方法。 再者,小空間盡量不要用大喇叭,不然低頻會多到空間無法承受。 萬一空間比例不當、喇叭太大,或是駐波仍然存在時,再試著以喇叭擺位來解決,一般喇叭離牆越近低頻越多,拉出來一點,看能不能讓低頻的量少一點,避開駐波的破壞力。 這樣子還不行的話,除了調整擴大器的「bass」鈕(100Hz增減)外,就只能想辦法使用低頻陷阱了,要對付低頻需要的是空腔,書櫃、衣櫃、床舖等等都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問題出在「無法控制吸收的頻率」。 舉個例子,也許要對付的駐波是120Hz,但低頻陷阱卻不會剛好只把120Hz吸掉,它可能是以任何一個頻率為峰頂,把附近的頻率都吸收掉。 所以一個沒處理好的話,駐波解決了,低頻也沒了…所以這是不得已的辦法,也才顯得接下來要介紹的黃金比例重要。 ◎ 黃金比例 這數字是指一個空間內長寬高之間的良好比例,就是讓這三個長度都不要有整倍數的比例產生,基本好記的兩組是「1:1.25:1.6及1:1.6:2.5」。 如果真的做不到黃金比例,也不用強求,但最基本的一點是「長寬高不要互為整倍數」,這樣子就可以避開很多麻煩了。 |
◎「軟調空間」
"以軟性物質佈置而成的音響空間",基本上可以有效抑制過多的高頻。 首先要先去瞭解其他國家的居家空間是怎樣,為什麼很多在他們那邊好聽的器材,飄洋過海到台灣之後卻不堪入耳。 先從最近的談起…不是大陸….「日本的聆聽環境」多以木材與榻榻米為主,這類型的材質偏軟性,對高頻的吸收頗有幫助。 歐美的空間則以大量的木材裝潢加上地毯、窗簾、壁毯等等,也是讓空間趨向軟調,不會有過多的高頻衝出來。 台灣這邊的居家建築,往往是四面水泥牆加上磁磚、大理石地板,相當偏硬調的空間,高頻反射既多且雜,能量消耗不掉只好在空間裡亂竄,空間處理的重點往往就是對付過多的高頻。 當然因為台灣溼氣大,地毯、榻榻米等使用起來諸多限制,但若是能在聆聽位置與器材之間,鋪上一片活動式的地毯的話,對聲音是很有幫助的,不但減少刺耳高頻,也同時處理了第一次反射點的問題(關鍵字:中吸)。 喇叭背牆的處理,可能的話作適量的吸音處理可以讓前方音場的定位更好, 天花板的部份是我個人最不擅長的,因為不能像其他五面說玩就玩,只就在樂友家中與音響店的聆聽經驗來講,輕鋼架+礦纖板的組合算是比較多人採用的方法,釘薄板是聲音最差的,共振的聲音會很擾人。 兩側牆的部份,第一次反射點要吸音,但考慮到居家生活的話有相當程度的困難,那至少要做到「不讓兩側牆成為過度的反射面」,有落地窗的裝個厚窗簾、空蕩蕩一片牆的裝個壁簾或是書櫃。 書櫃最好是不要有門的,而且裡面要放滿書,否則聲音會很慘。 (書本身是偏軟性的,而每本書的深度大小不一,也提供了些許擴散的功能) 聆聽位置後牆,以及視聽空間後半部,除非離牆太近,否則牆面和天花板最好不要作過多的吸音處理,而盡量以擴散為主,吸收為輔。要是把反射音吸得太乾淨就沒有擴散效果了,空間感與堂音都沒有,聲音會變的死氣沉沉的。 更糟糕的是環繞聲道一般是利用空間反射以達到包圍感的,要是吸音過度的話,聲音會從一個面變成一個點,那感覺會差很多很多。 有人認為放書櫃、CD架都不錯,而我試過的結果是放擴散板效果最好,即使是兩聲道的錄音用上廉價器材,也能夠有一定程度的空間感與包圍感呢;也試過放大片吸音棉,結果聲音太死,我不喜歡… ◎ 二次餘數擴散板 本文的壓軸部份就給它了(其實是寫不下去了),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擴散方式,效果好、成本低、外觀嘛…看手工了。 製作上可以用保麗龍或是木板製成,我習慣用保麗龍製作,外面再套上一層薄絨布,看起來比較美觀。 下面講的是公式與計算方法,相關名詞主要引自音響論壇雜誌,我盡量把它寫的簡單一點,希望看倌能幫忙挑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先解釋何為二次餘數,它的英文是Quadratic Residue。這個聲學理論在八十年代由一位數學家Richard Schroeder所提出的,直接譯名應該稱為「二次方程式餘數」。 他認為如果將一個聲波擴散器以二次餘數的方式排列,就可以將有效擴散範圍由原先的頻率向下延伸半個倍頻,向上延伸到(N-1)個倍頻。 N為擴散板「一個循環的格子數」,學名叫做擴散板的「踏步」。(市面上的擴散板格子通常都很多,其實那是很多個循環,一個循環通常以7格最為常見) 例如以1000Hz為中心頻率,它的有效擴散範圍向下可以到750Hz,若設計成7個踏步,向上則可以到1000*(7-1)=6000Hz。 二次餘數的公式為「hn = (λ/2N)•Sn」 hn是代表第n格,h1代表第1格、h2代表第二格,以此類推。 λ是想要擴散的中心頻率波長,如果是1000Hz,就是音速340m/s,除以1000得到0.34m,也就是34cm。 N是擴散器格子數(也就是踏步)。這邊要注意的是「踏步的數目必須是質數」,例如7、11、13、17、19等等。 Sn是「n平方除以N」的餘數,每一格的Sn都不同,計算時要注意。 n則是代表第幾格,但要注意的是從0開始,所以第一格一定是平的。 上面的算式可以算出「擴散板每一格的深度」,每一格的寬度則由「想要對付的主要頻率」來決定,再算出這個頻率的半波長,寬度就是這個數字。 就以1000Hz為例,7踏步的擴散板做個示範: 1000Hz的波長是34cm,半波長就是17cm,這個擴散板每一格的寬度就是17cm,7踏步就是119cm(加上每一個的隔板與外側框架,整體寬度會接近130cm) 先算出Sn的值,也就是「0到6的平方分別除以7」的餘數,分別是;0、1、4、2、2、4、1。 第一格因為Sn=0,所以結果是0,代表這格沒有深度,是平的。 第二格,h1=(34/14)*1=2.5*1=2.5 第三格,h2=2.5*4=10 第四格,h3=2.5*2=5 第五格,h4=2.5*2=5 第六格,h5=2.5*4=10 第七格,h6=2.5*1=2.5 (單位都是cm) 這樣子就有了各格的深度與寬度,可以開始製作了。 ==================== 暫時先寫到這裡,我頭暈眼花,沒力了…………想寫的還有,只是腦袋轉不動了..... |
嗯...好深奧...
要再仔細研究一翻... 可以把您的文章轉貼在別地的網頁上嗎?! 當然是一定會註明來源出處的!!! 好棒的文章... |
:):):)
|
讚
|
引用:
小弟目前也是剛入門的新手,想請問一下soccer大大,這些資訊都是從那邊得到的呢?因為網路上的資訊雜而無章,小弟並無一個有系統的知識,都是片段的!雖然之前有幸拜讀soccer大大提起的超經典的「音響入門文章」,但看到soccer大大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小弟實在佩服!^_^ 還請soccer大大多多指導,給小弟釣竿能夠自己釣魚,小弟在此向PCDVD大大們說聲謝謝,因為你們讓我學了不少!有哪些網站是必去觀摩學習的網站呢?^_^ |
引用:
多謝誇獎:) 轉載可以,有註明出處跟作者就好了。 |
引用:
也是多謝誇獎..:) 那幾篇「超經典的音響入門文章」已經很足夠了說,網路上的確是沒有一組有系統的文字,但把音響論壇網站的空間處理部份看完、再加上sis大那篇『SleeplessInSeattle擺位調聲』,基本觀念就應該有了。 剩下的就是多聽、多看、多利用書本(或網路)上學來的知識與觀念,印證在現實生活之中,久了之後就會對空間處理有一定的心得了.... 不過,拜託拜託,千萬不要鑽牛角尖,一到樂友家或音響店就猛找有沒有什麼調音秘技...... 音響是拿來聽音樂的,大方向抓穩了(所謂的大方向包括空間比例、喇叭擺位、劉氏好聲歌、前硬中吸後擴散之類的),剩下的細部調整才會事半功倍。 有些情況是大方向沒抓穩,卻用了一票子的調音道具,這時如果眼光焦點只放在那些道具上,很容易「見樹不見林」。這是我們音響迷(自稱)要引以為戒的。 |
補充.......
二次餘數擴散板,有了深度跟寬度,那麼,「高度」呢? 高度不受公式與擴散頻率所限制,純粹只是越高面積就越大,當然面積越大效果就越好。 要考慮的只是製作方便與擺放方便而已。 |
不錯 ^_^
......等會再說一下小弟的狀況及淺見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56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