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開箱簡測】創見 Transcend MTE250S PCIe 4.0x4 2TB NVMe M.2 SSD 效能簡測 (圖多)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99993)
|
---|
【開箱簡測】創見 Transcend MTE250S PCIe 4.0x4 2TB NVMe M.2 SSD 效能簡測 (圖多)
2020年各家SSD主控多進入Gen4x4的世代,在Gen3市代具有一定市佔
率的SiliconMotion (慧榮),當時宣稱要推出對應旗艦款的SM2264, 具有八通道的規格,同時4K隨機讀寫的IOPS均破百萬IOPS。只是將 近兩年過去,除了慧榮推出SM2267XT外,之後的的股權移轉似乎讓 人對這顆主控品牌漸漸被淡忘。 ![]() ![]() 在2022年第四季左右,先看到了第二代HMB主控SM2269XT,目前也有 多家品牌廠商推出對應的SSD,很意外的是,SM2264主控相關SSD在 國外網站首次見到評測,那就是ADATA Legend 960系列,打著正統 SM2264主控的血統,在國外推出並有相關的評測資料,但是。。。 國內買不到,致電詢問威剛,一直說最快是2023年第一季才有可能 在國內上市。正當死心時,看到許久沒有新品的創見推出了新一代 Gen4x4 SSD。 根據官網或購物網站的文宣,這款SSD的循序寫入速率或許不算頂尖 的規格,不過官宣中那顆SSD主控布局示意圖,讓我燃起興趣,因為 那個布局跟Legend 960超級像,再加上很多附加功能是以往SMI專屬 才有的功能。唯一不同的是它的讀寫速率似乎與SM2264官方數值差 距頗大。好吧,決定是它,來賭看看是否是SM2264主控。 ![]() ![]() ![]() ![]()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創見SSD採用紙盒吊卡設計,保留創見往昔的產品配色風格,正面上 方打上250S的型號,還特別強調有DRAM快取功能。 ![]() 紙盒背面多國文字敘述,五年保固的圖示印在上方醒目處。產地為 台灣製,保固商直接由創見負責。 ![]() 外紙盒側標同樣只打上PCIe SSD 250S,未印上MTE250S字樣。 ![]() 整個包裝,除了SSD外,附上保證卡及公司其它產品型錄。 ![]() SSD正面黏著石墨烯散熱貼,有試著想拔開,因主控端黏得蠻緊的, 怕破壞保固就不硬拔。致電詢問創見的技術人員,確認是採用了慧 榮SM2264主控。其實真的很不愛這種石墨烯散熱貼,過往經驗的這 類的散熱效果沒比較好,但又不能拔除,變成是SSD散熱的困擾。 ![]() SSD採雙面布局設計,因此SSD底部也有NAND顆粒,並印上產品貼紙。 ![]() 將貼紙短暫移除,可以看到背面一顆DRAM快取及兩顆NAND Flash; 換句話說,在石墨烯散熱貼下的布局,除了主控外也是這樣的配置 才能作到2TB容量。 ![]() 提供DRAM快取功能是三星K4A8G165WC-BCWE,為DDR4-3200頻率,單 顆容量8Gb,正反兩面各一顆剛好提供2GB快取功能協助。 ![]() NAND Flash為創見自行封裝,找不到相關進一步訊息。 ![]()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MAXIMUS Z790 Hero BIOS 1202 CPU: i7-13700K oc 5.3G RAM: G.SKILL Trident Z5 RGB DDR5-6400 16Gx2 OS SSD: Samsung 990 PRO 2TB 測試碟:創見 Transcend MTE250S 2TB NVMe SSD (CPU專屬通道M.2插槽) SSD散熱器: 原廠黏貼之石墨烯散熱貼片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2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lt NVMe Driver CrystalDiskinfo標示規格為NVMe Express 1.4,傳輸模式為 PCIe 4.0 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21度。 ![]() 密閉機殼內連續高度負載測試,最高溫度為攝氏84度。加上又是雙 面SSD,建議若要裝在筆電中使用時需注意散熱。 ![]() 若不加額外散熱吹風,但靠原廠散熱貼在測試過程中就會出現過熱 降速(這還不是大檔連續寫入的情況),因此,測試中超想把原廠散 熱貼拔起來,只是忍下來,只好拿著對流風扇繼續吹著它。 ![]() HWiNFO64測到的無風扇下最高溫達攝氏79度,無法顯示SSD主控溫度。 ![]()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分別為5334 / 5967MB/s。 ![]()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初期略有不穩定,之後轉趨平穩,平均讀取速率5819MB/s; 線性寫入曲線讓人大吃一驚,許久未見的類死人線竟然在TLC SSD看 到,沒有掉速,沒有其它TLC SSD會見到的曲線變化,平均寫入速率5000MB/s。 ![]() ![]()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抖動幅度略微增加,平均讀取速率5801MB/s;寫入曲 線在中後段的抖動幅度加大,平均寫入速率5163MB/s。 ![]() ![]()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 從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6106~6161MB/s、寫入速率5337~5527MB/s。 ![]() ![]() ![]()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 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呈現。 Compress 0Fill 模式。 ![]() ![]() ![]() Compress 100% 模式。 ![]() ![]() ![]() AS SSD設定檔案為1GB及10GB,也測試Copy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895及5283 MB/s,4K-64Thrd讀取486176iops, 4K-64Thrd寫入860497iops。 ![]() ![]()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956及5478 MB/s,4K-64Thrd讀取486818iops, 4K-64Thrd寫入758551iops。 ![]() ![]()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3224MB/s、程式載入速率2217MB/s。 ![]()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3611MB/s、程式載入速率1859MB/s。 ![]()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取曲線較穩定些,寫入曲線抖動幅度較其它品牌略多。 ![]() 10GB的讀取曲線仍較穩定,寫入曲線抖動幅度還是偏大。 ![]() ATTO Disk 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 1GB、2GB、4GB及32GB,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模式。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6.65GB/s、 寫入速率最快5.84GB/s,讀寫速率都算穩定。 ![]() ![]() 0-Fill模式,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66GB/s、寫入 速率最快5.25GB/s。儘管多數讀/寫速率還算穩定,32GB大檔讀取測 試略有不穩定現象。 ![]() ![]() CrystalDiskMmark v8.0.4,選取NVMe SSD,測試Default及0Fill 兩種模式,並測試64MiB、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 及64GiB不同容量。 Default (Random)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6993~7092B/s、 寫入速率6046~6255MB/s。4K Q1T1讀取速率60~68MB/s、寫入速率 422~437MB/s。 ![]() 0Fill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7041~7103MB/s、寫入速率 6078~6233MB/s。4K Q1T1讀取速率67MB/s、寫入速率418~435MB/s。 ![]() Default (Random)模式,測試混合模式的讀寫速率。 ![]() Default (Random),測試真實世界(Real World)混合讀寫模式速率。 ![]() NetworkDLS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測試結果。 平均讀取速率944MB/s、寫入速率2.37GB/s。 ![]() ezIOmeter設為乾淨的全碟環境測試,循序讀取速率平均約6669MB/s、 平均寫入速率約5557MB/s;4K QD32隨機讀取最快可達532700 IOPS、 隨機寫入最快為954293 IOPS。 ![]()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讀取曲線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5892MB/s; 寫入曲線在200GB後就直接下掉然後一路到底,與AIDA64線性寫入曲 線的表現呈現非常大的反差,平均寫入速率1122MB/s。 ![]() ![]()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 ![]()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 ![]()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分別測試Zero及Mixed資料型態。 Mixed型態結果。 ![]() Zero型態結果。 ![]()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曲線在90GB時先短暫下墜再回升。等到100GB 以後的SLC快取耗盡後就維持約850MB/s傳輸速率。 ![]()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517MB/s、平均寫入速率2599MB/s。 ![]()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498MB/s、平均寫入速率3104MB/s。 ![]()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寫入速率為5762/2741 MB/s。 ![]() Parkdale v3.06設定Block Size 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 全測過一輪,只抓其中幾項結果。 ![]() ![]() ![]() PCMark 8測試:分數5113,頻寬為963MB/s。 ![]() PCMark 10測試,分為系統碟及資料碟兩種模式測試。 系統碟分數為3439、頻寬為553MB/s。 ![]() 資料碟分數為5168、頻寬790MB/s。 ![]()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到3836分,表現算是中上以上的等級。 ![]()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測試隨機及0Fill 資料方式的結果。 0Fill資料模式 ![]() ![]() ![]() ![]() 隨機模式 ![]() ![]() ![]() ![]() 將隨機檔案格式(80G)從Samsung 990 PRO傳至MTE250S,觀察寫入的 速率變化,大多可以維持2.4GB/s以上的寫入速率。 ![]() ![]() ![]() ![]() 將壓縮檔案格式(80G)從Samsung 990 Pro傳至MTE250S,觀察寫入的 速率變化。初期還有約2.6GB/s以上的速率,意外的是傳輸寫入超過 30GB後開始降速蠻明顯的,之後就一直維持在570~700MB/s速率。 ![]() ![]() ![]() ![]() ![]() 官方的保固條件設定為1560TBW或提供5年保固。全部測試完,寫入約 26TB時,健康度還是100%,屬於耐寫型SSD。 ![]() 官方雖然有提供SSD工具軟體,很可惜的是不相容。安裝後,一開啟程 式當它掃瞄SSD後抓不到MTE250S,之後工具程式即閃退。 因為沒有玩GAME或PS5等,就沒有後續相關的遊戲效能測試,請見諒。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若溫度在安全範圍內,短程測試軟體的循序或4K QD32寫入速率超越官方標示值。 2. 非壓縮環境中的整體表現還算穩定且符合以往SMI主控特性。 3. 官方提供五年保或1560TBW的保固,實測可寫入量應該遠超官方值,屬於耐寫型SSD。 缺點 1. 雙面NAND布局,與其它2TB單面式布局的SSD相比,若搭筆電使用需留意空間。 2. 原廠散熱器的實測高負載運作溫度還是偏高,沒發揮預期的散熱功能。 3. 壓縮環境實測的傳輸率相對較其它主控略弱,剛好與Phison系主控相反。 4. 4K QD1的讀取速率偏低,原廠韌體參數設定值似乎較慧榮規格值偏低。 5. 原廠工具軟體完全不支持這顆NVMe SSD,但****文宣打那麼大,希望日後能推出新版。 6. 若能將散熱貼片以額外方式附在包裝,讓使用者自行選擇就更好。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遲到總比不到好,SM2264真是望穿秋水...
實際測試結果也是不錯,差不多就是Phison PS5018-E18 同級競爭對手,市場多一個主控方案加入競爭,對消費者是件好事。 |
嗯~~
看來晶片顆粒雙面布局 就算用石墨烯散熱貼紙 還是不利於筆電使用 :think: |
是的,我很討厭石墨烯散熱片直接黏在上面的作法,應該給User選擇是否要採用的權利。
不然這段時間測過有黏石墨烯散熱片的SSD,只適用於輕度使用環境, 對於重度連續高負載環境,反而是積熱的來源,感覺散熱係數都不好。 |
機械HDD 到 SATA3 SSD 提升了十倍速效能
SATA 3 SSD 到現在的 NVME PCIE Gen4 SSD 又提升了十倍效能 :hungry: |
引用:
有到10倍嗎? :shock: 這麼厲害 |
引用:
測試跑分是有 實際體感 沒有 . :fear: 只有機械尋軌 升級到固態, 比較有感 SATA--> PCIE 的提升 ,體感也不太大 不過跑資料庫可以提高一倍多的指令吞吐量 (這是DELL的服務器測試報告得來的 它們說加錢20%讓產品升級PCIE可以得117%的效能 很划算) (MAXIMIZING ORACLE DATABASE PERFORMANCE WITH INTEL SSD DC SERIES P3600 NVME SSDS ON THE DELL POWEREDGE R930 ) 本站台有升級PCIE SSD , 不過隨後好像一年多就出意外了 ... |
引用:
傳統機械硬碟升級到SSD當初的初體驗真的是整個起飛的快感… 不過SATA進PCI-E就… 以實際寫入速度來說,我手上這支Gen4的金士頓Fury循序快取內也跑不到3G/秒 目前看到比較強的在PTT有人用PNY3140跑出3.2G/秒 跑分跟現實的落差… 都是離官方號稱7000MB還有好一大段距離 :laugh: 引用:
這太苦了 :laugh: |
引用:
這個問題 我看到的是 PCIE4 ---> PCIE4 也許BUS被占滿了 ? 可以請大老多插幾條RAM , 開出巨大的RAMDISK後 在測試一次看看 :) |
引用:
我就是從Ramdisk丟檔案去Fury的喔 :laugh: 你可以參考同樣是po文的這位兄弟發的 「金士頓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PCIe 4.0 NVMe M.2 SSD 效能簡測」 他在所有跑分軟體跑過之後的幾乎最底下,有測試實際從其他SSD丟檔案到Fury的速度 你可以看看實際循序寫入的速度跟官方號稱的速度差異多大,跑分歸跑分、實際歸實際 而且大概是Ramdisk威力加成吧,所以我的Fury即使是插在非直連插座都還比他快點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1:49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