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開箱簡測】Seagate IronWolf Pro 20TB (ST20000NE000) NAS (那嘶狼) 硬碟效能簡測 (圖多)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95238)
|
---|
【開箱簡測】Seagate IronWolf Pro 20TB (ST20000NE000) NAS (那嘶狼) 硬碟效能簡測 (圖多)
一直以來,輪流在各家的硬碟廠商傳統硬碟中使用。對於Seagate這廠
牌的產品線,早年使用是以Barracuda梭魚系列為主,近幾年全數轉向 Exos系列。過去幾年NAS應用興起,各家廠商順勢推出NAS相關應用的 傳統硬碟,遲至近日,才想接觸NAS傳統硬碟,感受與企業碟差異性。 Seagate IronWolf這條產品線推廣也很多年,從早期的IronWolf到後 來新增IronWolf Pro兩條產品線並存。最大的差別除了擴充能力外, 最重要的是產品的保固條件。對於大多數家用或中小企業者而言,也 許不需要用到資料中心等級產品,IronWolf Pro適時地填補這需求。 目前IronWolf Pro可使用的容量從4TB到20TB都有,除了五年保固外, 最讓人增加信賴感的是全都採用CMR技術。對於那些不愛SMR技術的人 來說又多了一種選擇。 ![]() IronWolf Pro在10TB以上容量全都採用氦氣封裝以降低運轉功耗,針 對NAS環境提供了獨家AgileArray技術,在效能及穩定性取得平衡並搭 配獨RV旋轉震動感應技術,降低多碟同時使用的共振。 ![]() 與Seagate其它產品線或其它競爭品牌相比,提供IronWolf Health Management (健康管理系統)及Rescue Data Recovery Services (資 料救援服務)是其專屬的特色。透過與其它廠商的協作,讓IronWolf Pro在NAS外接盒搭配使用時,很多品牌的廠商可以直接監控硬碟的健 康度,方便消費者提早因應之。此外,IronWolf Pro的三年資料救援 服務,其實是個很棒的。一般市面上的硬碟救援隨著容量愈大而所費 不呰,原廠直接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又不額外收費,真該給它拍拍手。 ![]() 本來很想買一顆來試試,感謝Seagate慷慨解囊,提供一個試用機會。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由於是試用品,寄來無彩盒,只有靜電包裝,在此省下外盒說明。 硬碟正面標籤採用IronWolf系列的黑紅色底,搭配Seagate LOGO,其實 蠻醒目的。產品型號為ST20000NE000,泰國廠製造。資料救援計畫的標 示有大大的印在上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其實是那個4Kn字樣,但似乎 是個美麗的錯誤,容我後面再說明。 ![]() 硬碟底部十分的平整,說真的,這方面似乎是Seagate的強項,其它的 Toshiba或WD/HGST都沒法作到這樣。電路控制板下方還包覆著緩衝設 計,整個電路板與Exos相比,真的比較迷你些。 ![]() 硬碟側邊維持三孔螺絲固定孔,提供最大的安裝環境相容性。 ![]() 接頭處也是標準的SATA電源及資料接頭,旁邊應該是工程用PIN腳。因 為不想破壞保固,就不拆下電路板研究。 ![]() 前面提到過,硬碟正面標籤打上了4Kn SATA字樣,讓我以為它是Native 4Kn支援,可是官方規格說明表中卻顯示它是512e的格式,快取容量為 256MB,連續傳輸率最大可達285MB/s。其餘CMR及7200轉甚至於保固條 款都沒引起我太大的注意力。 ![]() 不死心,再去翻官方的產品使用手冊,封面就大剌剌的打上了標準512E 型號,瞬間覺得。。。。那標籤上的4Kn是怎麼來的?因為官方網站沒有 像Exos系列提供工具軟體,讓使用者比照Exos系列可自行切換為512e或 4Kn的格式。 ![]() 不僅使用者電子說明書封面標示,內文標示亦為512E的型號,支援PowerChoice。 ![]() 單碟密度2470KBPI,換算約2TB,與Exos X20一樣,IronWolf Pro 20TB 採用10碟片封裝、20組讀寫頭的設計,延遲率與Exos X20一樣,讓人有 點期待感。 ![]() ![]() 雖然官方說明書提到提到不同的格式將會產生不同的磁區數量總和,不 過,我無法確定如何切換到4Kn模式啊。 ![]() 經過官方確認,Seagate IronWolf Pro 12TB-22TB商品皆為512E格式。 由於系統設定錯誤,造成IronWolf Pro 20TB的部分零售型號錯誤標示 為4Kn格式。Seagate已修復該系統設定錯誤,也會修正錯誤標示的產 品。很開心官方肯回應這方面的錯誤,也算是個肯積極回應客戶問題 並負責任的大廠。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MAXIMUS XIII Hero BIOS 1202 CPU: i7-11700K oc 5.0G RAM: GSkill DDR4-3000 8G*4 OS SSD: Samsung 980 PRO 2TB 測試碟: Seagate IronWolf Pro 20TB (ST20000NE000) 7200轉 SATA 6Gb/s Case: Corsair 7000D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21H2 64-bit Driver: Intel Optane Memory v18.31.5.1038 Intel Optane Memory & Soreage Manager主畫面顯示格式化後可用實際 容量為18627GB,傳輸速率為SATA 6Gb/s。 ![]() CrystalDiskinfo確認了HDD型號,僅支援NCQ,剛上機溫度為攝氏25度。 ![]() 一般室溫無直接散熱的密閉機殼中,連續高度負載測試的最高溫度攝氏41度。 ![]()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186~233MB/s,循序讀取讀最外圈速率最快為278MB/s。 ![]()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 從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讀取速率約264~272MB/s、寫 入速率265~278MB/s。 ![]() ![]()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為Compress 100%(Incompressible模式 ),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循序及128K讀寫速率都算穩定,4K相關讀寫速率略低於自家的Exos X20。 ![]() ![]() ![]() AS SSD設定檔案大小為1GB,並測試Copy Benchmark。 循序讀寫速率約268/263 MB/s,4K QD1讀取227 iops,4K QD1寫入721iops。 ![]() ![]() Copy Benchmark 測試:ISO讀取速率741MB/s、程式載入速率約424MB/s。 ![]()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 2GB、4GB及32GB,設為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測試。 循序讀取速率最快約281MB/s、循序寫入速率最快275MB/s。 ![]() CrystalDisk v8.0.4採Default,測試64MiB、512MiB、1GiB、2GiB、 4Gib、8GiB、16GiB及64GiB。 Seq Q1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281~299MB/s、寫入速率223~284MB/s。 4K Q1T1讀取速率0.74~60MB/s、寫入速率2.75~4.62MB/s。 ![]() 混合讀寫效能模式下的結果。 ![]() 真實世界環境的混合讀寫測試結果。 ![]() 空碟環境,透過ezIOmeter測出的循序讀/寫平均速率約為271/270MB/s。 ![]()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由外圈最高速的279MB/s一路降到內圈的124MB/s,平均讀取速 率219MB/s;寫入曲線由外圈最高速281MB/s一路降到內圈的127MB/s, 平均寫入速率221MB/s。 ![]() ![]()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讀取效能整體表現仍慢於寫入效能。 ![]() ![]()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呈現出寫入比讀取快一點。 ![]() ![]()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測試資料型態為Mixed。 ![]()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81MB/s、平均寫入速率99MB/s。 ![]()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81MB/s、平均寫入速率191MB/s。 ![]()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速率280MB/s、循序寫入277MB/s。 ![]() PCMark 8測試:分數3199,頻寬為17.48MB/s。 ![]() PCMark 10資料碟模式測試:得分數為940,頻寬為144MB/s。 ![]() TxBench設為Random模式,分別測試64MB、512MB、4GB及32GB。 ![]() ![]() ![]() ![]()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大檔的連續傳輸效能不輸給企業碟,部分短程軟體測試循序讀取或寫入速率超過官方標示值。 2. 目前市售首款單碟2TB容量規格的NAS硬碟,除了是CMR技術外還提供健康監控功能。 3. 循序讀寫時的讀寫臂運轉聲音還算小聲(個人感受)。 4. 提供3年的資料救援服務,這是它牌NAS硬碟所沒有的。 5. 最高運作溫度還算可以接受,假設真的接到24bay的環境,整體溫度應還可以控制。 6. 原廠提供五年保固。 缺點 1. 4K讀/寫速率相對於自家企業碟還是略慢些,不過這是產品線的區隔差異性。 2. 密集的4K讀寫時還可以聽到略大聲的讀寫臂運作聲音,音量感受因人而異。 3. 延遲率在多個測試軟體中還是無法達到官方標示的低延遲值。 4. 工作負載僅300TB,感覺只比IronWolf的180TB多不了太多,若能增加至360TB就更顯PRO價值。 5. 若能將資料救援服務提升至與保固期同等的5年,感覺對於購買來當NAS更有保障。 文末,幫忙宣傳Seagate硬碟回收畫,創造永續環境,有興趣的可自行去網站查閱: 隨著科技產品推陳出新,電子廢棄物也飛速增長中。Seagate推動消費者硬碟回收 計畫,期許打造永續的資料領域。您可透過參與本計劃,與Seagate一同推動地球 永續發展。只要透過簡單的三步驟,即可在回收舊硬碟的同時獲得新台幣 300 元 之電子折價券! 計畫詳情請見: https://www.seagate.com/tw/zh/suppo...22_pr_published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20TB HD年工作負載只有300TB, 不就只要重複完整寫入15次就超過了嘛? 雖然那麼大的空間大部分都是靜儲存為主, 但還是有點不太耐寫阿
|
施主以為一年重複完整寫入15次很簡單?
按測速結果 就當它全跑在280MB/S好了 一天也就寫入2.4TB 300TB還算不耐寫? |
引用:
有理. 看起來比較像讀寫頭或其他機械碟購的耐用性問題而不是碟片的問題. 不過可以推論的是如果以你說的寫入方式使用, 七個月後就會面臨可靠性下降的問題, 以大型資料中心來說, 一年的平均號耗損率應該蠻可觀的. 在單顆容量增加之餘, 廠商也應該好好地把機械結構增強才是阿 |
^DS^,你的假設算出來應該是24TB,如果是2.4TB,那就算Raid1 重建10TB陣列,大概就要5天才完成
|
引用:
據希捷說法工作負載300TB是包含讀+寫 https://www.seagate.com/tw/zh/suppo...-rate-005902en/ 樓主提供表格AFR=0.72% 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010613 的確如您所說硬碟出問題大部分都是讀寫頭懸臂耐用度的問題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34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