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開箱簡測】SilverStone SST-MS12 NVMe SSD USB 3.2 Gen2x2 20Gb/s 外接盒效能簡測 (圖多,不喜勿入)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82056)
|
---|
【開箱簡測】SilverStone SST-MS12 NVMe SSD USB 3.2 Gen2x2 20Gb/s 外接盒效能簡測 (圖多,不喜勿入)
在去年八月測試過Axisplus AP-2364 USB3.2 Gen2x2 20Gb/s外接盒
後,幾乎USB 20Gb/s產品都一直沒啥新血加入,甚至於國內幾家常見 外接盒廠商都沒推出同級產品。終於今年看到一家新血加入,就是 SilverStone銀欣推出了SST-MS12 USB 3.2 Gen2x2 20Gb/s NVMe SSD 外接盒。畢竟,今年隨著Z590主機板推出,USB外接裝置速率有機會 推上20Gb/s的普及。 只是,要買的時候才發現,一般電商平台暫時都買不到現貨,只能透 過店家代訂才拿到。以下是官網介紹,有興趣的可先上網瞧瞧。 https://www.silverstonetek.com/prod...pid=979&area=tw ![]()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接盒基本上是雙色設計並鑲入第三元素,包裝設計的還算有質感。 ![]() 外紙盒採翻頁式設計,更詳細介紹產品特色。說真的,去年在Patiort 的NVMe SSD包裝採翻頁式設計後,這是目前看過第二家類似元素的設計 概念呈現。 ![]() 外紙盒背面註明了產品基本規格及它的散熱效果示意圖。 ![]() 外紙盒側標採雙色設計,一邊是藍底白字,另一邊就是白底藍字。 ![]() 打開外包裝,所有的配件全放在透明膠盒內。 ![]() 除了外接盒及螺絲起子有固定的位置外,另外附上使用說明、螺絲、散 熱墊及一條USB線材。線材為雙頭Type C接頭,長度約30公分。 ![]() ![]() 外接盒本體依官網說明,為鋁合金材質。溝槽設計主要是幫助散熱用吧。 產品名稱及廠商名稱採白字顯色,在黑底背景更顯清楚。 ![]() 上蓋螺絲孔位突然看到,不是常見的十字或一字型,而是六角孔位,需 搭配所附螺絲起子,這種設計概念有點見仁見智,雖不是很討厭,平常 拆裝中會增加點不便性。 ![]() 外接盒側邊同樣有溝槽設計元素。 ![]() USB接頭處作工還算穩定,旁邊的小孔為使用狀態指示燈。 ![]() 將螺絲卸下打開上蓋,可以看到內側已貼上散熱片。 ![]() 將轉接板先拿出來,底部同樣貼上了散熱片。 ![]() 轉接板的正面示意圖,可以裝下三種不同長度的的NVMe SSD,最常僅支 援到2280的規格長度。 ![]() 轉接板被面打上公司LOGO,上方有IC元件布局。 ![]() 轉接板的靈魂核心-ASM2364,上面打上是2020年第16周生產,據說跟 2019年生產週期的差異為修正部分BUG,實際等上機再驗證。 ![]() SSD的安裝示意圖,需這樣才會固定。 ![]() 上機通電時會亮起藍燈,讀寫燈號會閃爍。 ![]()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Prime X299-Deluxe II BIOS 0802 CPU: i9-7900X oc 4.5G RAM: GSkill DDR4-3000 8G*4 OS SSD: Samsung 970 Pro 1TB 測試碟: Samsung 970 EVO Plus 2TB USB 3.2 Gen2x2擴充卡: Axisplus AP-3242 USB 3.2 Gen2x2 NVMe SSD外接盒: SilverStone SST-MS12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20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t UASP Driver。 剛上機就發現一個問題,本次測試的USB 3.2 Gen2x2卡,若搭配它們自 家的AP2364外接盒時,USB擴充卡不需接上SATA電源也能跑20Gb/s速率。 但是若接MS12外接盒,USB擴充卡的電源需接上,不然會降速跑10Gb/s 的速率。 ![]() 透過CrystalDiskinfo,規格為UASP模式,剛上機溫度攝氏26度。 ![]() Windows的裝置管理員中可以看到,顯示為SSD外接盒型號,無法顯示搭 載的SSD型號。 ![]() 預設是快速存取模式,若要較佳的效能,建議選[較佳效能]並開啟快取 寫入的功能。 ![]() AIDA64的裝置管理員中顯示的確是跑USB 3.2 Gen2x2的速率。 ![]()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1642~1809MB/s。 ![]()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算平穩,平均讀取速率1796MB/s;寫入曲線前段抖動挺 大,過後就開始有平穩點的感覺,平均寫入速率1734MB/s。 ![]() ![]()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算平穩,平均讀取速率1769MB/s;寫入曲線也算平穩,平 均寫入速率1824MB/s。 ![]() ![]()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2048*1556 2K-1080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 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讀取速率1872~1879MB/s、寫入速 率1836~1934MB/s。 ![]() ![]() ![]()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為Compress 100%(Incompressible模式), 以下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去測試,從1GB~32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 ![]() ![]() AS SSD設定檔案大小為1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循序讀寫速率約1886及1902 MB/s,4K QD1讀取9816 iops,4K QD1寫入18298 iops。 ![]() ![]()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ISO讀取速率1702MB/s、程式載入速率837MB/s。 ![]()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讀取曲線在末端稍有抖動。 ![]()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 2GB、4GB及32GB,測試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 模式進行測試。 讀取速率都算穩定,由於是採裸測不貼上散熱片裝於外接盒內,因此大 檔32GB在末端因SSD過熱出現了降速。 ![]() CrystalDisk v8.0.0採Default(Random)模式,測試64MiB、512MiB、1GiB、 2Gib、4GiB、8GiB、16GiB及64GiB。 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2066~2085MB/s、寫入速率2119~2126MB/s。 4K Q1T1讀取速率36~47MB/s、寫入速率78~79MB/s。 ![]()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測試結果。 平均讀取速率462MB/s、寫入速率607MB/s。 ![]()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讀取曲線平順,平均讀取速率1890MB/s,寫入曲線約莫容 量值160GB後開始降速並抖動,平均寫入速率1027MB/s。 ![]() ![]()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 ![]()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 ![]()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測試資料型態為Mixed。 與2019年製的舊晶片一樣,很奇怪只要超過1000MB以上就出現錯誤訊息。 ![]()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669MB/s、平均寫入速率564MB/s。 ![]()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672MB/s、平均寫入速率622MB/s。 ![]()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速率1938MB/s、循序寫入2004MB/s。 ![]() Parkdale v3.03設定Block Size 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全測過一輪。 ![]() ![]() ![]() ![]() ![]() PCMark 7測試:得分5855、原始得分數為9882。 ![]() PCMark 8測試:分數5061,頻寬為488MB/s。 ![]() PCMark 10測試,資料碟測試分數為1413,頻寬為217MB/s。 ![]()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為目前較薄一點的USB 3.2 Gen2x2 20Gb/s NVMe SSD外接盒。 2. 多數測試軟體下,大多達到USB 3.2 Gen2x2 20Gb/s速率。 3. 支援三種長度的NVMe SSD。 4. 配件還算豐富,額外於外殼上下的內側均有預貼外殼散熱貼。 5. 六角螺絲固定方式,對於部分Mac迷或許有一定的吸引力。 缺點 1. 僅提供一年保固,跟之前測試的Axisplis外接盒的保固期相比,少了蠻多的。。 2. 六角螺絲設計若忘了隨身攜帶相關螺絲起子,很難隨時去更換內置的SSD。 3. 新製程的效能未見明顯性改善,可能僅在於部分相容性的修正。 4. 與HDTune常見的這套軟體,還是與舊版一樣略有相容性問題。 5. 工作電壓似乎略有放大,且搭配的ASM3242擴充卡需注意供電問題,否則會降速到10Gb/s速率。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今天剛入手,用的是ASUS X570 hero III主機板
裝的是創見MTE220S 2TB M.2 2280 PCIe Gen3x4 -->一起買的新品 直接插在後方USB 3.2 type c那一孔 讀寫都只有1000出頭~_~ 真是鬱悶~ |
引用:
後來有找到原因,看AIDA64是因為只有跑usb 3.1 super+ 沒有跑usb 3.2的速度,不曉得是WIN10的問題還是主機板BIOS要調整 真是怪也找不到辦法解決 |
大哥啊~~
X570只支援到USB 3.2 Gen2 10Gb/s而已,要上到20Gb/s除非您接上 asmedia ASM3242或是Intel Z590才可以。。。 |
引用:
不是吧,原來是這樣~ 天啊,我一直以為X570有USB 3.2 gen2x2 20Gb說 順便問一下,SUNIX USB2321C這張如何??? |
引用:
Axisplus AP-3242 SUNIX USB2321C 這兩張應該都OK,巫佚兄跟狼兄都測試過 複製檔案會出錯的原因的是外接盒轉換晶片 但是巫佚兄的第五點缺點中有提到: 5. 工作電壓似乎略有放大,且搭配的ASM3242擴充卡需注意供電問題,否則會降速到10Gb/s速率。 所以建議還是買有外接電源的卡比較穩定 |
引用:
這是真的,但是現在想買外接盒誰曉得是新版還是舊版轉換晶片?? 害我遲不敢入手,想想還是在等USB 4.0好了。 |
引用:
USB 3.2 gen2x2 都沒普及了,USB 4.0 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目前知道SilverStone SST-MS12跟Axisplus AP-2364是用新版晶片 其他的就要看廠商或者是店家有沒有特別註明,不然真的是玩抽抽樂 |
引用:
巫大發文了,每次都測的很詳盡,專程幫頂文。 :p 想請教幾項: 1.你在用asm2632時,使用=安全移除時,是否在smart中,會增加=異常斷電? 2.在跑HD Tune時,我也碰過這情況,早先在用慧容主控,跑全盤,會有這情況,(包括:BX300跟SU800)(包含接在SATA也會) 有詢問過原廠,說是用免安裝軟體的原因,可是我下載正版安裝,那時是好的,可是後來也會有這情況。 你這次測的是三星(應該是鳳凰主控),也有這現象,你是否有其它解法? ![]() |
現在我對於USB 4.0一直有個疑問,雖然USBIF組織制定規格可達到40Gb/s,
但它的Logo卻有兩個圖示。分別是USB 4.0 20Gb/s及USB 4.0 40Gb/s。 裡論上,Thunderbolt 4支援USB 4.0,結果在ASUS對應的Z590主機板, 或是ASUS新推出廣告文宣中的Thunderbolt 4擴充卡,似乎只畫到對應於 USB 4.0 20Gb/s。。。。 說真的,USB 4.0 40Gb/s能不能在今年看到,都還是未定論。 引用: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59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