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比 ITX 更小 STX 華碩 H110S1/ 銀欣VT01 自組小電腦電腦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16288)
|
---|
比 ITX 更小 STX 華碩 H110S1/ 銀欣VT01 自組小電腦電腦
DIY 電腦主機板規格,以一般來說的認知 大概就是 E/ATX→M-ATX→M-ITX/T-ITX 從 LGA775 開始 Intel 推廣的 Mini-ITX 歷經 LGA1156→1155→1151 到現在 ITX 已經可以慢慢的被接受 Intel陣營在推廣小電腦平台可以說不餘遺力 期間大概在3~4年前NUC 小尺寸平台誕生,也是由Intel主導 更小尺寸巴掌大的 NUC 電腦,不過NUC平台嚴格來說不算DIY 因為Intel並沒有開放 NUC 的主機板給三大廠主機板生產製造 最多就是買Intel的 NUC 公版主機板再配自己喜歡的 NUC 殼 且 NUC 平台的 CPU 無法任意自由更換,只能一開始選好買死的 沒有任何更換處理器升級的空間可言,且 NUC 主機板非常貴 直到2016電腦展 Intel 發布了比 ITX 更小的 STX規格 跟 NUC 相比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自由選用/更換/升級處理器 但是跟 ITX 比起來,就是少了PCI-E擴充槽的選項 尤其是Intel內顯HD持續大幅度進步的情況下,現在組一台小電腦 拿來當下載或者是影片HTPC或者打個小遊戲已經綽綽有餘 追求電腦的體積,就是小還要更小 至於STX規格,雖然由華擎率先發布 Deskmini 110 但是僅限整機,至於零售主機板目前只有華碩H110S1/有零售 微星跟技嘉方面也有推出,但是台灣買不到 而機殼方面最率先發展STX規格的就是SilverStone銀欣VT01 兩個零件都不算貴,板子只要2千多,機殼1000 因為STX需要外接 DC 變壓器,大概65W的就可以推,差不多也是1~1500左右 組小電腦也能有升級處理器的樂趣,就是捨 NUC 選 STX 就沒錯了 本次實際入手開箱組裝的就是,華碩 H110S1 + 銀欣 VT01 黑色版 ![]() H110S1 板子的部分 4 年保固 ![]() 所有的配件︰考量到STX的需求 附贈STX專屬機殼小擋板+SATA排線+板載SATA供電電源排線 ![]() 如果不知道要怎麼接線對STX不熟,建議還是先閱讀一下說明書 ![]() Mini-ITX跟Mini-STX主機板大小比一比 左邊常見的 Mini-ITX 右邊 Mini-STX ![]() 華碩 H110S1 板全貌 PCH H110 因為發熱量不大,並不需要上散熱片,裸晶沒問題 ![]() STX 特色之一跟 NUC 相比可自由更換處理器 LGA1151 插槽 相信未來還可以繼續升級下一代處理器或者也會有新腳位的STX ![]() 記憶體採用跟筆電相同的 SO-DIMM DDR4(最大支援16Gx2) 2133Mhz 支援兩組 SATA 擴充,而SATA Power 電源由板子提供,先接板在接SATA ![]() 前方的I/O接口,只要機殼設計跟公規一樣一定放得進去 分別是麥克風/耳機混用孔/ USB3.0 / Type C / 麥克風輸入 ![]() 後方的I/O接口,左邊為 DC 變壓器接頭 雙 HDMI / DP 1.2 跟 USB 3.0 / Intel Lan ![]() 以全漢Amacrox多用型變壓器65W為例,全部的頭幾乎都可通用 H110S1內建的DC頭使用的是跟聯想X230小黑相同規格大小 ![]() 機殼目前台灣能買的到 STX 只有銀欣 VT01 但不貴只要1000 ![]() 附贈一個 VESA 壁掛/螢幕掛通用架 ![]() VT01 黑色版全貌,就像是小便當盒(上面開了散熱孔) ![]() 全黑化烤漆,前方是公規開孔 100% 相容 STX 主機板 右上角是開關按鈕,按鈕就比較沒什麼特色,但機殼便宜就算了 ![]() 機殼後面預留STX尺寸的擋板 ![]() 配件︰專屬螺絲包 ![]() 第一動︰ 把擋板塞進去幾乎就已經算組裝完成1/3 ![]() 第二動︰ 把主機板放進去+放散熱器+安裝記憶體 SO-DIMM 因問 STX 公規的殼並無法放原廠散熱器,應該說裝了會蓋不起來 ![]() 所以必須要選用高度低於13.4mm的 LP 矮型散熱器 銀欣原廠就有推出,或者也能到市面找相容高度的 只要進得去就可以,最大解熱建議用65W左右的 所以要配 Core i5或i7 的話最好是買銅底的 或者是是買 S 版 或 T 版的 i5 / i7 ![]() 第三動︰安裝SSD/HDD或M.2或連接排線 STX 板載可相容一組M.2機殼可安裝一顆2.5 可以拿來當HTPC下載或者Windows影片機 ![]() 最後一步只要把殼推進去蓋起來就完成了 組裝的步驟比一般 DIY 更快 ![]() 這次配的變壓器是全漢 65W 多功能筆電變壓器 NB H65 含 USB 3.0 HUB 並支援多種接頭 ![]() ![]() ![]() 不過其實 STX 其實可以大概配 Amacrox 65W 這種就夠了 ![]() 最後來一張整機大小比一比 左邊 Mini STX 右邊 Mini ITX ![]() 整機規格︰ Intel 最便宜的 Celeron G3900 Crucial DDR4-2133 (4Gx2) 雙通道 OCZ SSD VT180 ![]() CPU待機溫度僅39左右,最大滿載大約45上下 拜Intel優秀的每瓦能耗比表現 ![]() 基礎效能參考 CPUMark 99 ![]() PCMark 8 ![]() 耗電的話,用標準版的Celeron跟SATA硬碟 耗電整台待機只有 16W ![]() 如果轉個檔或者跑個軟體最多也不會超過 30W 非常省電,實際上變壓器可以只買45W的就夠 ![]() 不過STX可玩性大可以搭配的SSD或RAM還有CPU 都會因為選擇不同而有不同的功耗,所以還是要看個人選用的配備而定 再去找適合的變壓器來搭 STX STX 初組裝心得 比 NUC 更大的可玩性︰可自由更換處理器 不需要ITX的插卡擴充性需求的話是首選 而且體積跟NUC不相上下,卻沒有 ITX 的殼這麼大 適合拿來當小小文書機,或者是客廳小小影片撥放/下載機 好拿好攜帶也好藏匿,不容易被發掘存在性 STX整套自己組起來,什麼都用最低成本便宜的方案大概 6000~8000 如果RAM要大一點 SSD要更好更貴還有選用 i5/i7 以上 價格跟NUC一樣就往上疊以此類推,不過STX的好處就是 CPU 可以自由升級 可以先買一顆二手或最便宜的 Celeron 再視需求日後升級到 Core i5/i7 之類 相信 STX 在 Intel 內顯大幅度的進步下,應該也會跟進 ITX 的腳步慢慢流行起來 |
這尺寸會希望介面給得完整一些
像這組合usb就不太夠用 然後處理器廠商似乎又有理由可以減少所附散熱器的厚度了 |
看到那少到可憐的IO孔,我覺得thin-itx算是大小功能比較有取得平衡點的。
thin-itx也可以控制在20*20*6也是能用NB的變壓器,但IO孔比較夠用。 |
引用:
問題是一般人拿不到特殊的風扇, 用thin-itx其實沒多大意義 用thin-itx組起來其實會跟mini-itx大小差不多, 只差電源一個在內一個在外而已 而且mini-itx的io還更齊全更夠用, 只是大小會比stx多出一截 |
高一點點就能蓋了 還真故意 :laugh:
|
引用:
腳位跟1151/1150/1155一樣吧,只是那個殼的高度有限制 而且樓主的文有說銀欣有賣... 引用:
|
引用:
http://www.coolpc.com.tw/phpBB2/vie...=610543#p610543 ASRock的可以蓋說, 不過看起來就會覺得蠻大一台了 |
引用:
特殊風扇??有需要甚麼特殊風扇,又不是裝mac mini的殼, http://www.techbang.com/posts/17126...e-thin-mini-itx 普通矮風扇哪會很難取得,裝普通的矮風扇機殼高度就已經能和銀欣VT01抗衡了。 基本上mini-itx和thin-itx的差距比thin-itx和STX差距大,光看那精美的24P+4P就夠累了。 |
Celeron!
自從組了i5的HTPC,想升級GTX-1050顯卡,顯卡找到了,就是找不到500W的mini-ATX電源, STX.....哈哈...。 |
usb 趕快出可以支援到 100W供電的設備,以後連外接變壓器這個尾巴都不用就更棒了 :like: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4:49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