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有沒有食品標示是要標給誰看的八卦!?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97888)

asfsaf5614 2016-01-31 05:33 PM

有沒有食品標示是要標給誰看的八卦!?
 
聯合晚報 記錄整理/記者陳雨鑫、陳麗婷、李樹人

前言:
食安事件頻傳,食品安全已成為國人最關注的議題,而食品標示則是掌握食品安全的主要關鍵,近年來,衛福部積極改善食品標示,要求全面展開,但民眾看得霧煞煞,業者則反應難以遵循,如何終結標示亂象,成為政府、業者、媒體以及消費者需共同面對的課題。

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本次會議邀請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董氏基金會、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及學界專家代表,共同討論食品標示問題,希望能夠在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業者生存之間,找到平衡點,協助政府,消弭未來可能的食安風暴。

陳俊榮:別讓民眾看不懂 業者無所適從

食安法經八年八次的修正,對消費者來說,首先面臨「標太多、看不懂」的窘境,例如超商所販售的御飯糰、泡麵,均標示得非常清楚,品項包括內容物資訊、製造日期、有效日期、製造者及營養資訊等,由於標示繁複,大多數的人均看不太懂。


陳俊榮,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副院長。
分享
許多消費者在食安問題上並不理性,斤斤計較食品、飲料是否含有塑化劑,但不能接受加工食品檢驗出合理塑化劑溶出,逛夜市時,卻能大吃攤販以塑膠袋來包裝的熱食、炸雞。

許多消費者在夜市、餐廳吃東西時,可以使用表面滿是刮痕的美耐皿,而上面就放著熱燙的蚵仔煎、臭豆腐,無視於塑化劑的釋出,卻不願意接受加工食品被驗出0.0001ppm的塑化劑。

民眾已將食品添加物「妖魔化」,事實上,合法添加物本身已通過許多評估,例如,醬油添加苯甲酸、己二烯酸等防腐劑,乍聽之下很可怕,但苯甲酸經過代謝吸收後,變成馬尿酸,經尿液排泄,對於人體是不會有任何傷害。

食品議題上,最常聽到的是安全、安心,基本上加工品都是安全的,只是消費者無法安心,現在面臨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與民眾理性的溝通,因為風險不一定與危害劃上等號。

國內食安事件頻傳,遇到單一事件,某立法委員認為應該標示清楚,衛福部檢討評估後,食品標示又得多上一筆資料,幾次下來,台灣成了全球食品標示最多的國家,然而政府應該肩負起專業責任,讓標示法規更為明確,別讓民眾有看沒有懂,業者繼續無所適從。

近年來,台灣食安事件層出不窮,但多數食安事件屬於「詐欺行為」,像是米的混充,就屬於詐欺的行為,是商人的良心問題,對於食品安全,民眾無須過於恐慌。

學界絕對不會認為加工食品就是好的,但是民眾應要有食品風險的概念,台灣食品標示內容過多且浮濫,除了消費者看不懂,業者也無所適從之外,未來可能因此造成與其他國家往來的貿易障礙,這些都是值得深思考慮的問題。

蘇正德:標示過於繁複 是在嚇消費者


蘇正德,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
分享
食品安全牽涉到的是一個量的問題,但是現在媒體上許多談論食安的專家學者,幾乎欠缺食品背景,大都是醫師,或是具有化工、化學等專業人士,但塑化劑事件後,人心惶惶,在立委的要求下,食品標示採全部展開,相當混亂。

為了解國內食品標示的現況,特地買了一碗泡麵,仔細一看,包括過敏原、成分、油包等全部標示,居然高達80幾種,許多化學成分讓人眼花撩亂。

不少網友表示,選購食品時,如看不懂標示成分,就不要買,但這對正派廠商相當不公平,依法詳實清楚註記了內容物,嚇跑了許多消費者,至於違法廠商採簡單標示,反而根本抓不到。

曾有人說「一氧化二氫喝多了會造成人體的危害」,那什麼是氧化二氫,答案就是水,但業者把水標示成化學符號,不少人被嚇壞了,因為民眾對於不懂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食品標示是為了讓消費者知道食物含有成分以及添加物,但如果給消費者看的是化學式,實在是沒有必要。

此外,食品添加物是其必要性,例如香腸加上磷酸鹽,咬起來口感更有嚼勁,可惜的是,現在食品添加物已經被妖魔化,很難理性溝通與討論。

現行食品標示過於繁複,全面展開,等於是在嚇消費者,應該可以簡化,況且食藥署已嚴格把關,要求業者將資料上傳到雲端,當消費者有疑慮、想進一步瞭解,只要手機一按,就能查到相關資料,不會損及消費者的權益。

食藥署應該給一個大方向,由各產業工會自行擬定標示項目,制定後再由食藥署協助規範,食藥署作法應該像是管理粽子頭,採溯源管理稽查制度,定期發布結果,讓民眾安心。

黃鈺生:政府應教會民眾認識17種添加物


黃鈺生,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監事。
分享
食品標示過於複雜、導致民眾看不懂一堆化學成分,但並非完全不標示,而應以功能性標示或消費者應了解的資訊來標示,例如產品有無防腐劑、調味劑等17種功能性食品添加物,均應清楚讓民眾了解,此外,產品及原料產地等也應讓消費者了解。

食安風暴後,民眾開始注重食品標示,但標示太多太複雜,卻也造成消費者困擾。

在公務體系工作時曾碰到的案例,有位志工拿一罐知名廠牌奶粉,廣告聲稱來自紐西蘭,但卻標示產地竟是台灣,經過一番討論,最後仍覺得標示應改為「原料來自紐西蘭」,提供消費者正確資訊。

此案告訴大家,明確標示,對消費者較有保障,也讓消費者了解產品原料來自紐西蘭,然後來台分裝,並非原裝進口。除了產地、廠商、有效期等外,成分是最複雜的,但政府仍應考量標示是要給消費者看、就應讓消費者看得懂,尤其違法食品添加物事件頻傳,讓大家感到害怕。

政府是消費者與業者的橋樑,例如哪些食品添加物可能是必要添加,哪些又是遭惡意添加,這些都應向消費者說清楚。

日前食藥署公告加工助劑,並把食品添加物分為17類別,其實只要教會民眾認識這17種食品添加物,標示以此為主,就不會導致消費者看不懂包裝上複雜的化學成分等。

以鳳梨酥為例,不同產品標示的保存期限可以從三天到240天,甚至還會加上一句「本產品絕對未加防腐劑」,為何可以做到不需加防腐劑,還能保存這麼久,這就是廠商必須說明,例如標示簡單加上真空、無菌等,讓消費者了解、安心食用。

廖啟成:智慧型標示 可善用QR CODE


廖啟成,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
分享
基於安全與品質,食品標示一定要清楚,但要如何讓標示傳達簡單又清楚的訊息?國際上「智慧型標示」是未來可參考的方向,就像泡麵包裝上密密麻麻成分,不如在包裝上設計「QR CODE」,讓民眾一掃描就能得知、深入了解內容。

此外,歐盟也建立食品添加物的系統,利用編碼做標示,例如E00、E01等,讓有心要看標示的人可以上網查詢,這些方法就可免去將所有食品添加物或成分全都標在包裝上,只要標示「民眾直接想知道的內容」。

歐盟包裝標示嚴格規範「主要視覺區域」、「主原料」等兩大塊,美國FDA也規範食品應標示資訊的正確位置,反觀台灣,則並未清楚定義規範。

至於怎麼去定義基礎產品,如沙茶醬、醬油等,應該要交由各公會去定義,這些基礎的調味完成定義之後,就不用再次展開,想要細查的民眾,就可以再掃QR CODE深入瞭解,以達到智慧型的標示。

國內要改革食品安全,最主要是「制度、系統、溝通」,因為光靠標示是不行的,因為標示有一部份根本檢驗不出來,例如當初發生餿水油事件,也不是檢驗就能把關。

台灣更需要一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像是反式脂肪,對健康風險有多大,這些都需要經過風險評估,要祭出管理政策時,也應與消費者、業者做好充分的溝通。

以反式脂肪來看,美國根據研究認為反式脂肪有害,並公布在五年內要求禁止使用,而國內對此也經過評估、溝通,訂出三年的緩衝期管理,對業者、消費者,屬於雙贏局面。

潘志寬:食藥署將加強溝通 創造三贏


潘志寬,食藥署食品組組長。
分享
因消費者意識抬頭及近年來發生的食安事件,讓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希望掌控更多食品資訊,讓食品標示的規定也愈來愈多。食品標示用途在於溝通,如同業者推銷自己產品的方式,且製造廠的標示也讓政府有辦法溯源,保障民眾食的安全。

但在改變或增加標示前,食藥署均希望與業者、民眾有著良好互動及溝通,創造三贏局面。

國內經過幾次食安事件,食品標示也愈來愈多。標示確實相當複雜性,因為食材多、食品加工技術進步,實際管理的品項實在太多,且台灣有70%食品是進口貨,食品標示易遭遇困難。

不可否認的是,食品標示對於業者一定會造成衝擊,規定變化頻繁,業者擔憂現有的產品的包材怎麼辦?然而,食藥署一直努力與消費者及業者溝通,包括法律訂定時、會先組成專家會議,協助搜集各國法規等,研擬出草案,草案期間民眾、業者都能表達意見,創造三贏的共識。

此外,為了讓消費者了解產品成分等,食藥署也在網站上提供許多食品添加物等資訊,供民眾查詢。

許惠玉:食品標示 本身具有教育意義


許惠玉,董氏基金會營養中心主任。
分享
食品標示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義,開始時看不懂,但漸漸的就會看得懂,透過一次又一次宣導,民眾逐漸了解什麼是碳水化合物、反式脂肪,以及它們對人體會產生那些的危害,

經歷一次一次的食安事件,民眾慢慢明白什麼是添加物,舉例來說,津津蘆筍汁添加了「L-麩酸鈉」,一度引起消費者恐慌,但經過專家解釋後,才知道「L-麩酸鈉」原來就是味精。

至於食品標示密密麻麻,到底有沒有人看?雖然現在看的人並不多,相信透過教育,民眾將越來越瞭解這些添加物。以營養標示為例,調查發現,過去僅有兩成消費者會注意,但現在則有七成會看,「這是需要時間的」。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推行食品標示過程中,出現了整體邏輯上的小遺憾,各國的食品標示都有自家的邏輯,然而台灣食安事件頻傳,令主管機關措手不及,常引用其他國家標準,制訂法規時,欠缺邏輯,業者抱怨沒有遵從的標準,消費者則是有看沒有懂。

像之前引起爭議的醬油事件,食藥署認為非天然釀造的醬油應該稱為胺基酸液,但許多民眾聽了心生惶恐,如果政府能多花些時間向民眾透過說明解釋醬油在上游的製程,就能慢慢減輕民眾對於食安的疑慮。

經常接到媒體記者的詢問電話,指稱在某食品中含有奇怪的添加物,這些都是因為不夠認識食品所造成的疑慮,但報導之後,造成消費者的恐慌,對於誠實標示的食品業者相當不公平,宛如一種懲罰。

此外,國內現行食品標示常出現誇大不實的問題,像是橘子汽水沒有橘子、檸檬茶不含檸檬,但是外包裝上還是印有橘子、檸檬等圖案,這就是誤導,對於消費者非常不公平。

台灣食品標示應配合本土文化,建立一套風險評估系統,以及符合民眾需求的食安詞典,只要手機掃瞄「QR CODE」,就能瞭解某些化學成分,另外,透過每日一詞、每日一添加物等宣導,也能提高民眾對於食品添加物的認知。

新聞傳送門

------------------------------------------------------------------------------

食安法朝夕令改,法令定義不清導致現在買東西根本不知道那些可以買哪些不能買!!

而且現在的標示越來越專業化,成分全部用化學是來寫.....

這樣的話像我這樣的一般民眾根本就不敢買,難道我連逛個超市都要一直上網查這些化學名詞是什麼意思嗎??????

隨風浮雲 2016-01-31 08:29 PM

引用:
作者asfsaf5614

這樣的話像我這樣的一般民眾根本就不敢買,難道我連逛個超市都要一直上網查這些化學名詞是什麼意思嗎??????...


天然的最好,不要買任何加工食品,你完全不用查,
換句話說,廠商都敢標示了,你還有什麼不敢吃,能標示出來的,就表示吃不死人。

healthfirst 2016-01-31 08:32 PM

天然的也要檢驗有無農藥或重金屬殘留
還有基改...

Crazynut 2016-01-31 08:37 PM

南美箭毒蛙和夾竹桃保證天然,歡迎多吃。

舒瓦茲的通俗化學常講,化學其實沒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人的腦袋。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07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