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SilverStone銀欣 RVZ01 Mini-ITX橫直擺放式機殼,俏麗現身!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37283)
|
---|
SilverStone銀欣 RVZ01 Mini-ITX橫直擺放式機殼,俏麗現身!
2014年初,銀欣科技就為我們帶來了極致小型化Mini-ITX機殼,不知道有沒有老玩家跟我一樣,從古老時代就開始玩電腦系統的?
在那時候,我們都愛超大板,只要板上Dimm或是PCI-E插槽越多,越是能得到我們的寵幸。 散熱方式也是極盡所能的惡搞,從原廠風扇開始,一路的走到多導熱管,再玩到全銅散熱器,發現空冷有一定的極限之後,又從水冷... 致冷片等等的散熱方式,一路的挑戰硬體跟我們組裝的極限! 當初只要越是誇張、越是龐大體積的機殼或是散熱器越是能夠進入我們的3C世界裡~ 但是,我們總是會老....曾幾何時,我們在網路上的稱號,已經被冠上『老屁股』了,真是不甚唏噓XDD 我們開始想從精彩的3C生活走出跟別人不一樣的味道,又從水冷慢慢的退化到只剩空冷,再從空冷進化到更極致的散熱效能。 只要是迷你化、迷你效能化的產品,好像就能吸引我們這些老玩家的心! 最後發現,原來,我們也並非食古不化的;也不是已經拋棄了渴求極限的靈魂!! 只是,我們開始放慢了腳步,在Mini的世界裡,想要追尋另一個永恆,另一個極致的真理。 我們開始信奉迷你的真諦,開始崇拜製程的縮小,開始提倡效能可以不是極大化,開始我們3C的RV生活.... 今天,在2014年初,銀欣科技就為我們帶來了這咖專為Mini-ITX主機板所量身訂做的極致化迷你機殼,它正是我們這些迷你效能玩家。 開始走入RV生活的起點,銀欣為它命名的型號也很RV,就叫:RVZ01,隸屬於烏鴉系列,就讓我們開始進入RVZ01的世界裡......。 極致Mini-ITX RVZ01當然要配上極致化SFX 450W POWER,型號ST45SF-G,金牌認證! ![]() 銀欣RVZ01外箱,外面有一個很有睡意的Z字,表示我們這些老屁股,其實可以洗洗睡了的意思吧~(被揍,拖走)XD ![]() 打開盒裝之後,在另一側寫了這樣的一行字,請注意!這是一台設計非常特殊的機殼,請先詳閱公開說明書之後,再進行組裝,謝謝!! 我覺得這段話真的很好,就跟買基金一樣,都要玩家先行參考公開說明書,以免穩賺不賠...(我知道你們很想打我臉了,小力一點!)XD ![]() RVZ01箱子內,附了一本銀欣2014年型錄,還有一本組裝說明書,剛剛在側邊說的,就是這本組裝秘笈,真的不要不信邪,要看!! ![]() RVZ01使用了尼龍防塵布作為包裝,不是一般機殼只使用了塑膠,一打開就有一種不一樣質感的感覺油然而生。 ![]() RVZ01的本體,實際用尺量測:長37.5cm、寬35cm,高10.5公分,當然,這是以這樣橫躺方式去測量的結果,銀欣RVZ01是能直立擺放的。 ![]() 開始從外觀介紹起,因為高度只有10.5公分,所以組裝起來之後,真的感覺很迷你。 ![]() 在機殼的右側,設計了兩個USB 3.0的裝置與音效I/O輸出孔,下面則是電腦開機鈕與重開鈕、POWER LED、HDD LED。 ![]() 在機殼的左側上方是吸入式薄型光碟機的置入孔,中間是烏鴉一貫的Logo ![]() 如果你採直立方式,在原本的左右兩端,馬上會變為烏鴉系列的傳統標記,煙囪散熱孔,而且很有質感。 ![]() 當系統運作的時候,會有小氣流從這些散熱孔吹出,這真的超有質感。 ![]() 這就是整個直立的顯卡側樣子。 ![]() CPU側 ![]() 後方I/O處 ![]() 上方有一條POWER連接線,從RVZ01一路延伸至機殼內部POWER置放處,由於是特殊的規格,RVZ01的顯卡安裝方式直接旋轉了90度,在下面會做詳細介紹。 ![]() 這是主機板檔板I/O處,如果你是用橫躺的方式,在CPU旁邊的這些小孔,剛好可以把熱散出去。 ![]() CPU面板上的12cm風扇,薄度只有1.5公分,屬於3 PIN 1500 RPM的產品,運作非常安靜 ![]() 實際測量一下確實是12公分扇,型號是AS1215L12 ,DC12V,0.12AMP規格 ![]() 我們開始要往內部看了,銀欣RVZ01屬於Mini-ITX的規格,所以很多部分都做了極致化來提高可以使用的空間,我們看下去就知道了。 ![]() 這是顯示卡安裝槽位,使用了六顆螺絲固定安裝 ![]() 在薄型吸入式光碟安裝底座這邊,鎖附了4顆螺絲。 ![]() 顯卡端則是前方的兩顆螺絲,把這六顆螺絲鬆開,就能把這一個模組整個拿下了。 ![]() 上面剛剛有提到,這是一個特殊的機殼設計,所以顯示卡的安裝方式直接轉了90度,這是一張轉90度的PCI-E轉接卡。 ![]() 這個模組比較特別的是,除了在底下可以安裝顯示卡,在顯示卡的頂端,還能另外安裝兩個2.5"的裝置。 ![]() 顯卡安裝側,這一面的最右邊則是安裝吸入式薄型光碟機的地方,安裝顯卡跟薄型吸入式光碟機之間,並不會互相干涉,可以放心安裝。 ![]() 顯示卡PCI-E從這插入,可是呢...我們的顯卡畢竟不是像我們一樣,PCI-E擁有30公分的長度,所以需要動一點小手術!? 往下看吧~ ![]() 顯示卡可以安裝2 Slots的設備 ![]() 內附的盒裝配件,由上而下,由左至右介紹,如下:12cm濾網3個、RVZ01專屬螺絲一包,PCI-E延伸插座、直立型烏鴉Logo、橫躺式軟質腳墊4顆、 直立型軟質造型腳墊4個、橫躺式顯示卡托放固定掛勾、風扇4 pin 一轉二線材一條(3 pin、4 pin各一) ![]() 這是直立式專用機殼Logo ![]() 因為RVZ01的面板有弧度,所以這一個LOGO也是剛好作成有弧度,才能順利安裝。 ![]() 如果是橫放的,就可以不用去動它,但如果你想跟我一樣使用直立式,換掉這個LOGO視覺上會比較剛好與美觀。 順便再看一下薄型吸入式光碟機的孔,有附一層除塵機構,如果你這個地方有安裝光碟,可以避免從這地方吸入太多髒東西。 ![]() 這就是剛剛說的延伸PCI-E長度的轉接卡 ![]() 由msi的Mini-ITX GAMING GTX 760來示範 ![]() 因為顯卡安裝模組要順應距離跟安裝的位置,轉了90度之後要再加裝這支轉接延伸卡才能順利的把顯示卡裝置上模組。 ![]() 如果我們沒安裝,原本的顯卡根本連摸都摸不到底 ![]() 為了這個90度至少多了兩道轉接程序,但是不會因為這樣,而有效能的折損。 ![]() msi mini-ITX GTX 760實際安裝的長度大約就是這樣而已 ![]() 再拿長一點的卡來做比對,這樣應該可以看出,顯卡模組可以實際安裝顯卡的長度,是超過32公分了吧,幾乎市面上所有的長卡都包了,3 Slots除外。 ![]() 內附的12cm濾網,是磁式的,只要輕輕放上去,就能吸附住 ![]() CPU散熱處"貼上"就像這樣~ ![]() 這是顯示卡端貼上的樣子 ![]() 這是SFX POWER的放置槽 ![]() 靠近前方面板I/O處的這地方,也有兩顆螺絲,一定要拆卸下,才能把POWER安裝模組順利取下 ![]() 拿出來就是這樣子 ![]() 另一面,有沒有人看出來,有什麼機關了? 底下說~ ![]() RVZ01是一咖10.5公分高的Mini-ITX產品而已,如果使用了我們常見的POWER,內部空間就會少了可以安裝HDD的空間容量。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從效能狂轉變為"極致迷你化效能的人",這顆SFX規格,型號ST45SF-G金牌認證的POWER,應該也是你的選擇之一了。 ![]() 從線材可以支援的周邊性來看,還有瓦數的輸出,都剛好來到我們這一類人可能會想動用到的規格。 ![]() 這顆SFX 規格的POWER,真的很迷你,又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 ![]() 所有輸出規格表,單路 12V輸出37安培 ![]() SFX 450W雖然小,但還是全模組化設計。 ![]() 剛剛上面應該就有玩家發現了,POWER安裝模組上面,確實還能再加裝一顆3.5"的HDD作為備份系統,那你們看完內部了,有猜到,到底這咖RVZ01可以安裝多少顆系統碟嗎? ![]() 這算是顯卡模組另一邊薄型吸入式光碟機的另一個鎖螺絲機構設計,可是銀欣RVZ01為了不讓空間白白浪費,所以....往下看XDD ![]() 這兩顆螺絲拆下之後... ![]() 就能在這邊安裝2.5"的SSD或是HDD了 ![]() 拉遠一點看清楚點!! 真是小型空間,大大利用阿XDD 連這小小空間的再利用都不放過,銀欣真是好樣的。 ![]() 內附的I/O輸出入線材,除了後置POWER 90度轉接頭,再來就是前置面板的19 Pin USB 3.0了。 ![]() 內附的4 pin轉雙頭線安裝,直接插在CPU FAN的位置上,如果你的風扇有PWM (4 PIN)功能,就能正常在BIOS或是軟體內偵測到了。 ![]() 這邊不免說一下,因為RVZ01的機殼內部已經是極致迷你最大化了,所以能夠動用的空間基本上已經有限,如果,你跟我一樣,是迷你極致化的效能狂,也想對CPU超頻。 那麼,就要跟我一樣對於系統安裝上,有所覺悟。 這顆散熱器是銀欣的NT06-P,安裝在RVZ01上幾乎就佔滿了周邊的空間,我只能說,要超頻,又要迷你,在這小系統上,是一定要吃點苦頭的。 至少我在組裝的過程就碰到不少問題,因為Mini-ITX主機板每家在LAYOUT的差異,I/O PORT與SATA PORT或是Power 24 Pin、EPS 8 Pin電源輸入都不在同樣位置上, 所以玩家在選購主機板或是散熱器上,就需要多多注意了!! 但是如果你在這個地方只想使用原廠散熱器,那麼我剛剛上面說的話,都可以直接否定與拋棄。 ![]() 顯卡安裝模組上,有這些小孔,是拿來安裝顯卡托架的 ![]() 先在上方安裝一端 ![]() 在從中間段安裝銜接端 ![]() 這樣就能托住顯卡,這是專門給橫躺式專用的顯卡托架系統,如果你的顯卡並非Mini-ITX等級,長度超過27公分時,就一定會需要用到。 ![]() 示意圖:如果你顯示卡的上端是導熱管,顯卡托架也能再往外延伸出一點,避免打到。 ![]() 所以,你們猜到可以安裝幾顆HDD了嗎? 答案是:3顆 2.5" HDD or SSD,與1顆 3.5" HDD裝置,對於這樣極致的RVZ01小系統來說,我想也應該夠了。 如同上面提到的,如果你想安裝類似銀欣的NT06-P散熱系統,一定要有覺悟,因為你可以光整線就會用掉大半的時間。 原廠散熱器則可以無視我的警告。 ![]() 整線圖1 ![]() 整線圖2 ![]() 蓋上側板,這時,我都快噴淚了,好感動,一邊拍照一邊裝,我全部組裝總共花了將近8小時才完成XDD ![]() 後方I/O與顯卡的配置方向參考圖 ![]() 上面我說了,我是想要直立擺放的,銀欣RVZ01內附的配件,有直立式軟質腳墊,只要對著原本的排氣通風孔安裝,就能順利變成直立式腳墊。 ![]() 全部4個腳墊組裝就是這樣。 如果你想把光碟機/ 烏鴉LOGO這一邊安裝腳墊也是可行的,只是CPU與顯示卡的上下顛倒了位置而已。 隨自己意思,哪像看起來舒服哪樣擺 ![]() 請無視我的指紋,拍了8個小時,難免會流汗XDD ![]() 顯卡安裝好之後的這一側 ![]() 未裝濾網 ![]() 安裝濾網 ![]() CPU側也安裝濾網 ![]() 開機-如果感覺這種小系統安裝的容量不夠大,其實在旁邊也能跟我一樣,裝置一台小型的硬碟抽取盒隨時做備份或是存取。 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SilverStone Teratrend TS231U 2 Bay 3.5吋磁碟陣列外接硬碟櫃測試開箱! ![]() 好了,今天SilverStone 銀欣RVZ01開箱就到這結束,該來好好愛它了....XD 感謝今天一起演出的平台設備: 測試平台: CPU: I7-4770K OC 4G RAM:AVEXIR DDR-3 4G*2=8G 2400Mhz OC 2800Mhz MB:msi Z87I GAMING AC 顯示卡:msi Mini-ITX GAMING GTX 760 2G SSD:OCZ VERTEX 4 128G、OCZ AGILITY3 120G、WD WD10EZEX 1TB POWER:銀欣SFX ST45SF-G 450W金牌 OS:WIN 7 64位元 ![]() ========================= 系統散熱與效能測試! 因為RVZ01經過了兩道轉卡讓顯示卡呈現了90度的安裝配置,原本我還以為有可能會因為這樣,讓PCI-E在傳輸的效能上有所打折,但是驗證過後,不管是系統直接插卡,或是轉了兩道程序跑了數遍,都感覺不出任何差異,所以可以放心,這樣架構的系統是不會有效能上傳輸低落問題的! 以下這張是轉卡跑出來的成績,各位可以拿去跟其他網友,一樣使用I7 4770K OC 4G 加msi Mini-ITX GAMING GTX 760 2G作比對的動作。 ![]() 系統散熱方面~ 由於我主機板使用了msi Z87I Mini-ITX GAMING AC配上I7 4770K另外加上銀欣的NT06-P散熱器,原本在還未裝機之前,風扇是架構在散熱器之上的,也由於是開放式系統,所以,不管是風量或是整個散熱,在BIOS內的CPU電壓都能直接設定為AUTO即可正常運作,連DDR3-2400的記憶體都能加壓至1.71V衝到DDR3-2800運作無誤。 但是裝置在銀欣RVZ01之後,因為風扇改為架構在NT06-P的散熱器的背面,CPU散熱改由RVZ01機殼外送出熱風,此時的I7-4770K已經不能再使用BIOS的AUTO電壓壓制住溫度,須從BIOS內手動調整4Ghz頻率所可以穩定運作的電壓,而DDR3-2400也因為超頻DDR3-2800時的電壓太高,導致風扇無法直接吹到記憶體系統會出現錯誤,所以只好降成DDR3-2666,才順利跑完這次的20分鐘燒機。 ![]() 結論: 這咖RVZ01不管是外型或是價格都讓人感覺很超值,只是如果想要架構這樣的系統,需要連同Power一併升級成為SFX專用型,只是....就小弟實際的比對了一款常規Power之後,發現,好像也能把SFX & HDD架整個拿掉之後,再把常規型POWER塞到RVZ01之內,只是無法固定,只能用放的。 因為我很笨,也很傻,所以這個部分的安裝與測試,就讓其他有購買的網友去驗證與發表囉!XDD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蒞臨小弟粉絲團指教,謝謝! 美z.人生 |
Z大真感性 其實小弟也有類似的感觸
當年就是要大 要爽 現在則是要小 要安靜 要精緻 我是用浩鑫x79 + i7-3960x組了來小鋼炮來玩玩 :like: 已經懶得DIY了 最後一句 圖是不是沒上傳完整阿 :D :D :D :D |
引用:
幫你補上一句 :laugh: :laugh: 圖的話,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最近真的太冷,我那風格怕會讓MD感冒,下次有機會再補上 :shy: |
我看到12CM那,失脫`劫財.......
沒辦法,以前都是肉身帶走焦點,現在失焦了會亂對焦 :cry: (電腦硬體只是背景) |
引用:
:jolin: :jolin: :unbelief: 這樣也能啟動亂對焦模式就對了 :laugh: |
印象中
試作版本 顯示卡部分可以塞水冷 看來是拿掉了 相容性太差了 |
雖然說整線很累,但是我喜歡精緻的小主機,省空間又可以藏起來
而且那個顯卡轉接的設計,我幾年前就在想應該要有這樣的東西才對,嗯、總算有了 不過可以偷偷問售價嗎? :cool: :cool: 不對、圖勒? :laugh: :laugh: |
引用:
RV"Z"-01.... 李組長眉頭一皺 發現案情並不單純 :laugh: :laugh: :laugh: |
這台可是今年CES 最讓我吸睛的產品之一
今年我覺得最吸睛的三大機殼產品 RVZ01 ![]() Razer Project Christine ![]() 不過這嚴格來說不算機殼 in win 901/904 ![]() 上面這三款產品 本身最喜歡的是IN WIN的901/904 (友站正在舉辦的新年活動~神啊!!保佑我抽中901啊 :cry: ) 不過RVZ01同時也勾起我好多回意 大約10多年前小弟剛買的第一台電腦 技嘉 FB6 準系統 ![]() 體積約略等於RVZ01(約13公升) 當時什麼都不懂~只覺得電腦居然可以做這麼薄 好有科技感啊!!!:like: 不過受限於當時環境 以現在的眼光看 其實這個13公升的體積根本沒有被有效利用 首先當時ITX還沒流行 FB6裡面裝的是M-ATX的主機板 478-865G ![]() 當時沒有轉接卡 只能裝low profile的顯卡 ![]() 買了之後才發現 low profile記憶體頻寬只有64bit 只有當時主流的一半 最高階也只到ATI 9600PRO/NV 6600 選擇少 效能也不好 TFX 電源限制多 功率也很小 只有250W ![]() 總之就是設計超前~可惜零組件的規格沒到位 時至今日~體積13公升的機殼算普遍不難找了 可是多半都是四四方方的造型 能把造型做得這麼扁 還可以放進全尺寸的顯卡兼顧效能 我真的好感動 :) PS.這款設計與 與 Alienware X51 X51 是異曲同工 ![]() 不過跟X51(套裝電腦)比起來RVZ01經濟多了 |
不知道體積跟Xbox One還有PS4比如何?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35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