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嘴八舌異言堂
(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諾貝爾醫學獎 美德3學者共享
(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27174)
|
weirock |
2013-10-08 09:53 AM |
諾貝爾醫學獎 美德3學者共享
諾貝爾醫學獎 美德3學者共享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研究 同僚曾稱瘋狂
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三人解謎殊途同歸
引用:
許英昌/國防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二○一三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頒給耶魯大學羅斯曼、加州柏克萊大學謝克曼及史丹福大學居德霍夫,
肯定他們發現細胞內囊泡運輸的分子機制,此過程和器官發育、營養物質吸收、荷爾蒙分泌和神經傳導素釋放有密切關係。
三位獨具慧眼,從分子遺傳學、生化及神經科學等不同角度抽絲剝繭,化繁為簡提出理論進而實證,
揭開整個反應的核心機制。
細胞有如一大工廠,蛋白質於核糖體製造後,將運往其它胞器做進一步修飾、包裝,
再運往標的胞器或運到細胞膜上分泌出。
囊泡有如一小卡車,將原製品送往各部門包裝處理。但研究人員對細節並不明瞭。
謝氏以酵母菌為材料,從八十七個對溫度敏感的突變種中找出二個細胞,發現在這細胞中,
原來存在於細胞表面上的酵素,卻停留在細胞質內的囊泡中動彈不得,
推論此突變的基因和細胞運送蛋白的過程有關,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證實,將此基因命名為sec2。
謝氏採用離心方式加速篩檢,找到廿三個和影響分泌過程有關的基因,包括先前找到的二個,
並將這些基因對運輸影響的前後順序定位。謝氏首先以分子生物學方式,研究細胞膜間蛋白質運送過程。
羅氏則設計一相當漂亮的實驗,利用重新組合方式,首先示範即使細胞已被打破,
囊泡能將蛋白質送往標的,證明空間限制並非影響運輸的重要條件。
羅氏利用阻礙劑,找到囊泡和細胞膜融合過程中所需物質稱NSF,並將此蛋白定序,
竟發現和謝氏先前分離的基因SEC18排列順序類似。
一九八九年,兩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材料及系統,終於找到相互的交集。
一九八○年代,居氏則探討神經細胞如何藉由囊泡,快速釋放神經傳導素。
居氏從老鼠的腦組織中分離出融合的必要胞器,囊泡相關表面蛋白;
接著分離另外一囊泡蛋白,當鈣離子出現時,能和細胞膜上的重要成分磷脂結合。
羅氏以NSF為餌找到三種蛋白,更證明和神經傳導素的釋放有關。
三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終於解開蛋白質藉由囊泡,於不同胞器間運送的機制。
此機制解釋許多重要生理功能,科學家發現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上,
負責將糖類帶進細胞內的運送體蛋白,仍留在囊泡內,無法正確的送到細胞表面上,
病人即使服用胰島素,細胞仍無法利用糖類。
新藥開發則專注於使囊泡有效運送到正確位置,以治療糖尿病。
另一方面,於神經科學的應用上,科學家能改善神經傳導素,如多巴胺的吸收及釋放,
以治療精神病患者。
科學精神在於觀察、假設、試驗、證明,並提出理論,步步為營沒捷徑,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好印證。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08 PM. |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