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耶穌印度學佛? 有人深信有人疑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80946)
|
|---|
耶穌印度學佛? 有人深信有人疑
耶穌印度學佛? 有人深信有人疑
2009-12-28 新聞速報 【中央社】 耶穌基督從13歲到30歲的事蹟未見聖經記載,西方教會也說不出所以然,但若干宗教歷史學家相信,在那段失落的歲月中,耶穌基督隨著駱駝商隊到印度學習佛經與吠陀經。 11月中旬,到印度接受民間學術機構達亞瓦提.莫迪基金(Dayawati Modi Foundation)頒發藝術、文化暨教育最高榮譽獎的英國製片人瓦溫(Kent Walwin),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他此行也在尋找耶穌基督在印度停留的痕跡。 瓦溫早在2007年就宣佈要拍攝一部以耶穌基督年輕時代為背景的電影�***名就稱為「年輕的耶穌:失蹤的歲月」(Young Jesus: The Missing Years),探討這位彌賽亞救世主的早年事蹟。他說,他的電影敘述就從耶穌的13歲到14歲開始。 溫瓦表示,記載耶穌基督生平事蹟的聖經「使徒福音」(Apostolic Gospels) 篇,對年輕的耶穌早期的行蹤僅記載著:「祂最後被見到的行蹤是在西亞,當時祂是13-14歲。」 溫瓦指出,根據一些佚失經文的記載,耶穌30歲時又返回自己少年時代居住的(以色列)拿撒勒(Naza-reth)。但也有說法是,所謂的拿撒勒指的是現今印度南端一座也叫拿撒勒的小鎮,位於坦米爾那都省(Ta-mil Nadu)境內的土圖庫迪(Thoothukudi)境內。 但據地方人士表示,至今仍是印度主要產鹽區的拿撒勒名稱,是由百多年前的西方傳教士命名,當地至今仍留存若干教堂,居民也以基督教徒為多數。 至目前,有關耶穌停留印度求經的傳聞,幾乎全都是依據印度西北部一座古老佛教寺廟保存的的經典記載。這座藏傳佛教寺廟希米斯(Himis) 寺,位於印度境內與西藏交界的拉達克(Ladekh)地區,處於喜馬拉雅山上海拔4000公尺高的山谷中,是當地最宏偉的佛寺。 希米斯寺僧人都對經典記載耶穌在印度求經一事深信不疑。一位資深喇嘛表示,經典記載著耶穌慕名佛法和教義,曾經造訪拉達克和鄰近的克什米爾(Kashmir)。 早在1894,前蘇聯醫師兼旅行作家諾托維茨(Ni-colas Notovitch) 曾出版一本「耶穌基督佚史」(The Unknown Life of Christ),書中敘述他在拉達克因墜馬斷腿而在希米斯寺療養時,寺中僧人曾出示兩大黃色藏文經卷,卷名「聖者伊薩生平」(The Life ofSaint Issa),內中記載耶穌少年時行腳西藏與印度的事蹟。 伊薩意指「上帝的兒子」,即是耶穌。據諾托維茨在書中引述當時由喇嘛口譯的經典內容表示,伊薩在13歲時,因逃避父母為他娶媳,趁夜離開耶路撤冷,參加東行的駱駝商隊,前往印度尋求佛法。 書中又說,伊薩14歲時抵達了今日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印度河河谷地帶,並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學習印度波羅門教梵文和吠陀經。在隨後的幾年裡,伊薩又遍訪印度境內各處佛教聖城,學習佛法。 據諾托維茨引述經典記載,伊薩不滿婆羅門教的種姓階級制度與腐化,因此離開婆羅門教而趨向反對階級制度的佛教。直到29歲時,伊薩才返回現今的以色列,並開始向人們弘揚和平博愛之道。 1921年,印裔英國宗教學者暨預言家阿希達南達(Swami Abhedananda) 也率領一批學者,專程前往喜馬拉雅山希米斯寺,探查耶穌基督印度學佛傳說。他後來出版「克什米爾與西藏」(In Kashmir And Tibet)一書表示,「查訪所得與諾托維茨所言完全相符」。 德國學者克斯登(Holger Kersten)也在「耶穌在印度」(Jesus Lived in India)一書中提到耶穌在印度的早期生活,內容與諾托維茨與阿希達南達的說法幾乎一致。 但西方教會人士卻對耶穌印度學佛之說極力排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曾抨擊為「荒謬」,否認耶穌與印度西藏佛教有關。許多基督教神學專家也不肯接受耶穌曾赴印藏研究佛教的事實,認為有損基督的地位。 印度天主教會也批評說,英國製片人瓦溫有意到印度拍攝耶穌學佛的電影,是出於商業利益,而非尋求真相。 耶穌年輕時失蹤的年代,至今一直是宗教與歷史學者爭論不休的話題,議論相持不下,莫衷一是。但可確定的是,在耶穌時代,也正是佛教興盛的時代,當時佛教已經西傳波斯與中東,包括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 支持耶穌印度學佛之說的學者指出,如果說慕名佛學的耶穌在13歲時反對父母安排的盲婚而逃走,隨著中東駱駝商旅隊伍來到印度追尋真理,不是全無可能的事,尤其是印度拉達克希米斯寺的伊薩經卷,即是一項「物證」。 台灣50年代知名作家馮馮,也支持耶穌到印度學佛一說,並且出版「神秘失蹤的18年」一書,引述多方的資料和考據,揭示耶穌在失蹤的大約18年當中,是在印度與西藏研究佛教。 馮馮在書中也指出,聖經所以不見相關的記載,可能是後來的教廷編輯認為,此說不足以代表耶穌的教行,而且有破壞或觸犯基督的神聖形象,加以有外教的色彩,因此刪除了所有關於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學佛的事蹟。 |
坐時光機到耶穌基督年輕的時候去看不就知道了嗎
好像魔鬼終結者第5集時光機就會出來了吧 到時候還請約翰康納兄要回來向大家報告喔 :agree: 話說回來 為什麼天網抓到Kyle Reese卻不殺了他呢 明明他就是獵殺名單上的No.1啊 約翰康納兄,你想出原因了嗎 :rolleyes: |
韓國人說:都是自己人.......
|
某電影的劇情 :confused:
|
引用:
GJ~ :laugh: :laugh: :laugh: |
引用:
The Man From Earth 一個活了 14000 年的男人 |
我對耶穌是不是黑色人種也很有興趣 :D
|
伊薩意指上帝的兒子.....伊薩在13歲時,因逃避父母為他娶媳,趁夜離開耶路撤冷
這是描述上帝曾經要耶穌娶老婆,耶穌不爽離家出走嗎? |
引用:
原來 a 老是耶穌?? :eek: :eek: :eek: :eek: :eek: |
使徒福音篇(Apostolic Gospels)?
是專有名詞,指特定的文獻? 還是導演對聖經 使徒行傳 與 四福音書 自創的統稱? 因為Apostolic Gospels這個詞遍搜世界,並沒有相關的資料. 對此題有興趣的朋友,相關文獻資料訊息摘要如下: 1.最原始的文獻:藏傳佛教寺廟希米斯(Himis)寺中的文獻,可能就是文獻3. 2.1894,諾托維茨(Ni-colas Notovitch),耶穌基督佚史(The Unknown Life of Christ). 3.根據文獻2中所提及的經卷:希米斯(Himis)寺中黃色藏文經卷,卷名「聖者伊薩生平」(The Life ofSaint Issa). 4.1921,阿希達南達(Swami Abhedananda),克什米爾與西藏(In Kashmir And Tibet). 5.(年份不詳),克斯登(Holger Kersten),耶穌在印度(Jesus Lived in India). 6.(50年代),台灣作家 馮馮,神秘失蹤的18年. 還沒研究,先不遽下定論.但已有幾個可疑的地方: 1.13歲約國二國三大的孩子,在這個年紀婚配,猶太人有這樣習俗嗎?猶太人對猶太律法的遵守是非常嚴明的,此點稍加查訪不難.若只是婚約,成年後才嫁娶,應該不至於要逃離出走. 2.13歲的孩子要加入一個商隊,最多能做點打雜的工作,商隊高苦力高風險,我在想商隊怎麼接納一個孩子,當然靈巧的孩子做到這點並不難. 3.14歲時抵達了今日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印度河河谷地帶,並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除非伊薩自己後來口述被記載下來,否則有誰會去注意一個14歲孩子的狀況,當地居民相處,是什麼樣的社會往來互動呢?河谷地居民務農可能性高,伊薩幫忙農事?還是接受農民供養,在寺院裡學習?13歲的孩子離家時應該是操希伯來語吧!他是怎麼那麼快的就學會當地語言,與居民往來,甚至開始學習婆羅門教的梵文. 4.14-28歲間,在印度各寺廟學習印度波羅門教梵文,吠陀經,後因不滿婆羅門教的種姓階級制度與腐化,因此離開婆羅門教而趨向反對階級制度的佛教. 所以,伊薩在印度的學習應可分為兩大階段,前期是婆羅門教,後期才是佛教.從學習梵文到理解婆羅門教,甚而進入經典核心,應該需要不少時間,既然最後能對其批判而轉向佛教,不可能沒有深入詳究就隨意放棄.這個過程應該比較長,有前期的基礎,再轉向佛教,深入佛理,時程上應會快許多.姑且猜測分段:14-23歲,10年婆羅門教,23-28歲,5年,學習佛教. 所以後期,伊薩遍訪印度境內各處佛教聖城,學習佛法,期間拜訪了喜馬拉雅山上海拔4000公尺高的山谷中的佛教寺廟希米斯(Himis)寺,就是這段希米斯寺的拜訪學習,僧人把伊薩這個年輕人的造訪學習記載下來,成為黃色藏文經卷,卷名「聖者伊薩生平」,也就是整個事件的根源.他在Himis寺的表現或佛學造詣應該讓當時的僧人印象深刻吧!否則一個年輕的修行學佛者,在眾多的信徒,僧侶中,誰會特別去注意並且記載下來呢? 最令人不解的是,經過14年佛教世界的洗禮,29歲回到以色列的拿薩勒,開始傳道,一開口竟全是基督教的世界觀與神觀,對猶太人舊約經卷的深入令人驚異,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觀,修行法門,完全不見了. 寫到這裡,突然沒了研究的興趣.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47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