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量身打造,1100W電源供應器改造實錄﹝電源改裝﹞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70570)
|
---|
量身打造,1100W電源供應器改造實錄﹝電源改裝﹞
量身打造,1100W電源供應器改造實錄﹝電源改裝﹞
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這張再購買所有零組件之前的機殼規劃圖, 說明了一切。 ![]() 規劃是規劃了,可視公司實在忙的要死,只好每天利用下班空點時間出來改造。 不過如此龐大的周邊, 如何能讓電源供應器遊刃有餘? 在那之前,得先估算一下系統耗電量。 所有的配備都以最大耗電量估計。 WoodCrest Xeon- 65W * 2顆 = 130W, 考慮升級四核心,這裡要用220W 記憶體 8W * 8條 = 64w 這部分要加倍,以後會擴充記憶體,所以用 130W 南北等橋晶片組,保守估算 50w ATI X1900XTX顯卡,滿載 130W 硬碟24顆,每顆14W * 24 = 336w 燒錄器2台,每台25w * 2 = 50w 保守估計大約需要 220 + 130 + 50 + 130 + 336 + 50 = 916w 也就是系統如果全部完整擴充完之後滿載運作, 會接近 916w 的耗電量。 目前市面上千瓦POWER售價都不便宜, 大約價位落在11000元左右, 而且還不一定有我需要的各式裝置接頭, 於是多方考慮之下,決定購買兩顆550w的電源供應器來合體成一顆1100w。 雖然要親自動手做的東西不少, 但是可以配合主機內部的空間自由規劃。何嘗不可? 首先,先把手邊買來的兩顆550w給拆了, 實地測量大型元件的尺寸以及位置,再開始規劃要如何設計。 大致上新的合體電源配置會是這樣子, 利用兩顆電源共同排列在一塊大散熱片上面,利用L型鋁板把切換用的晶體的熱量導到POWER上方的大型散熱片。 殼體本身只有前後兩邊有開孔,兩顆七公分風扇放在進風處。 詳細如下, ![]() 在挑選了適合的散熱片之後,把剛才量的POWER尺寸也一並畫到AutoCAD裡面, 作為判斷零件是否會有空間不足或是尺寸干涉的情形發生。 很幸運的,尺寸非常的適合。 ![]() 接著是製作壓克力的外殼,因為形狀本身比較複雜, 而且尺寸必須小心控制,這次殼體的製作沒有請老闆作, 而是裁切完各種所需尺寸之後,自行加以組合。 power殼體設計圖。 ![]() 殼體制作回來之後,接著攻螺絲孔。 正面 ![]() 背面 ![]() 沒有專用工具,要在壓克力上面空螺絲孔必須小心,因為壓克力很脆, 一不小心會姴掉。 首先使用比螺絲小一號的鑽頭鑽孔,接著在螺絲上面抹一些潤滑油。 ![]() 然後把螺絲硬鎖到剛鑽好的洞裡,之後再把螺絲退出,螺牙就攻好了。 ![]() 接著苦等了兩天的散熱片總算也到貨了, 側面裝飾用散熱片 ![]() 晶體散熱用散熱片 ![]() L型導熱用散熱片 ![]() 二話不說,馬上合尺寸。 首先將側面兩片裝飾用的散熱片坎入殼裡, ![]() 尺寸非常的合,稍微用點力氣就可以壓進去,而且不會掉出來 ![]() 尺寸部分因為壓克力殼製作的很準,所以散熱片和壓克力外殼的接合面高度落差非常小, 幾乎是平的。 ![]() 側視 ![]() 未完勿回 |
續~~
接著把大片的散熱片滑進軌道 ![]() 滑進去之後 ![]() 放上兩顆7公分風扇,左邊的空隙就是要讓線出來的位置 ![]() 接著要訂做POWER的門面, 也就是前後的檔版,為了質感以及防鏽,還要支撐殼體剛性,選用不鏽鋼+雷射切割。 首先也是用AutoCAD畫出外觀, ![]() 閒來無事畫的3D ![]() 終於,漂亮的前後檔版終於從台中飛回來了, ![]() 脫光光,脫光光 ![]() 趕快鎖上風扇還有電源插座看尺寸合不合,好險沒有做錯。 ![]() 接著先預組裝一次,這次組裝不含內部零件, 單純先確認POWER外觀與機殼是否可以結合良好。 預組後視 ![]() 預組前視 ![]() 預組後視近照 ![]() 預組前視近照 ![]() 預組之後倒是發現一個問題,也就是要固定在機殼上的四個螺絲孔位不能用壓克力攻牙, 因為只要多拆裝幾次,壓克力的螺紋就全部崩壞了。 於是只好埋銅柱下去,使用比銅柱小一號的鑽頭擴孔,擴好之後在裡面灌一點瞬間膠, 之後再用鐵鎚把銅柱慢慢敲進去。這樣就不怕會崩牙了。 ![]() 預組裝上機圖 ![]() 再一張 ![]() 機殼背板 ![]() 只能說不鏽鋼的質感真是不錯! 接著,要製作POWER內部了 首先,要先把所有散熱片需要鑽孔的位置畫出來並加工, 先量出散熱片的相對距離。 ![]() 鑽孔 ![]() 固定之後與POWER電路板再次預組,確定是否有地方需要更改。 ![]() 幾乎和AutoCAD圖面一模一樣 ![]() |
續~~
再來,為電源插座銲上EMI濾波器 ![]() 把晶體所到散熱片上面,並鎖上電路板固定的銅柱 ![]() 再一張 ![]() 初次的合體 ![]() 為POWER的輸入引線 ![]() 接著開始先製作POWER的輸出線材, 丈量機殼之後算出所有線材的尺寸,然後開始製線工作, 這部分算是最辛苦的,因為線材要處理的部分很多, 這一個部分就花了我兩天的時間。 ![]() 已經包上套管和沒有包上套管的線 ![]() 在這一段工程時間裡面,房間幾乎成了垃圾堆,呵呵。 ![]() 加工完成的線材,非常的有質感。 ![]() 每一組輸出都加了一顆EMI CORE,因為線長比一般POWER長了許多,這是不能偷懶的。 ![]() 線材近照 ![]() 再來把線材穿過檔板,銲上POWER電路板 ![]() 整把線材真是壯觀 ![]() 接著教大家如何製作漂亮的線材 首先,準備好要加工的線材 ![]() 稍微整理一下並用膠帶先固定線束 ![]() 先用膠帶封頭,不等一下套管會卡住穿不進去。 ![]() 穿好套管的樣子 ![]() 使用束線帶固定套管位置 ![]() 接著套上熱縮套管 ![]() 用吹風機吹到熱縮套管都收緊之後,美美的線材就完工啦。 ![]() |
續~~
剩餘線材都製作完之後,把第二顆POWER也鎖上散熱片, ![]() 把第二顆POWER的線材也穿過檔板, ![]() 線材近照 ![]() 尚未焊接線材近照 ![]() 焊接完工近照 ![]() 再經過上電測試所有電壓輸出都正常無誤之後,就可以塞到殼裡面啦。 到此,POWER就正式完工了。 ![]() 到底這顆POWER有多大? 長28.5cm * 寬19cm * 高9cm 線材最大長度120cm ![]() 完成之後把線材展開在桌上,才發現它真是個大傢伙。 ![]() 再來合到機殼裡面。 ![]() 插上第一顆到第四顆硬碟電源 ![]() 第五顆到第八顆,耶?少一顆耶? 因為我把硬碟摔壞了................無言........ ![]() 上機近照一 ![]() 上機近照二 ![]() 完工啦! 上機實際視運轉之後,又陸續發現不少問題, 比如風扇風切聲很大,於是把檔板上的放射狀外觀整個切除,只留一個圓孔解決了風切聲。 還有就是風扇電壓調太低造成POWER過熱。 目前風扇是用9V供電, 系統目前滿載運作,POWER大約只有不到47度的溫度,只有微溫而已。 改裝終於告一個段落, 我的專屬伺服器,目前只剩二期工程,以就是主機板上方的硬碟擴充架還有硬碟監控面板。 等我想做的時候再開工吧。 原本把POWER想的很簡單的,卻意外的花了將近一個星期才裝完。 而且搞到腰酸背痛............... 不過改裝完上機之後,所有疲勞都煙消雲散, 因為實在太美麗了...哈哈 因為DIY,所以爽度100%! |
恭喜C大完工,圖文並茂,又是經典工藝巨作
在電源部份做了EMI濾波器,為什麼每一組輸出還要加EMI CORE? 有考慮到壓克力崩牙很細心,目前所看到的壓克力改裝作品都沒有看到做到這步 真是浩大工程... :agree: :agree: :agree: |
引用:
輸入跟輸出是隔離的。 輸入的部分寫錯了,銲在110V電源插座上的是﹝突波吸收器﹞ 感謝指正。 輸出部分才是EMI CORE。 果然熬夜會神智不清,忽然發現貼了兩張重複的圖。 :laugh: |
向您至上12萬分的敬意,以前也曾經想把兩顆300W和為一顆
,結果拆開後發現真的要解焊的東西太多而放棄,還是用繼電器來連動 另一顆,所以真佩服您有這樣的耐心,而且做的很漂亮.可是唯一的疑問 兩顆POWER加上訂做的那些部品應該也快接近11000圓了吧? |
這工程當真浩大,簽名留戀。佩服樓主的毅力。
|
引用:
重點在這裡 : 目前市面上千瓦POWER售價都不便宜, 大約價位落在11000元左右, 而且還不一定有我需要的各式裝置接頭, 於是多方考慮之下,決定購買兩顆550w的電源供應器來合體成一顆1100w。 |
引用:
怎麼講出這話的人跟原PO的ID不一樣 :jolin: 不過還是恭喜原PO完成這工程 值得敬佩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06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