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綜合簡測】2019/2020年初 九支NVMe MLC/TLC/QLC 2TB容量消費級SSD大亂評 (圖多,不喜勿入)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73126)
|
---|
【綜合簡測】2019/2020年初 九支NVMe MLC/TLC/QLC 2TB容量消費級SSD大亂評 (圖多,不喜勿入)
原本是想在2019年底寫出的,時間有限,終於完成了這篇番外篇文字整
理。當初主要是在找2TB SSD當外接HDD用,一路找一路試,結果莫名其 妙試了好多支SSD,希望這篇不專業測試,對大家在找SSD時,可針對自 己的需求點在挑選時有點幫助。 受測的產品,依序登場: (1) Samsung 970 PRO:會拉它出來主要是有些廠商設定的競速對手是 它,就續把它當做測試基準,看那家的產品可以贏過它?這也是此 篇測試中唯一M.2 NVMe MLC規格。 ![]() (2) Samsung 970 EVO PLUS:與970 Pro採相同主控,唯一的差別在於 它 用的NAND是TLC顆粒,並是少見單面顆粒設計。此次測試沒 有拿970 EVO,直接跳至EVO Plus版。 ![]() (3) HP EX920:本來是想找Intel 760P或ADATA SX8200來測,很可惜要 嘛買不到,要嘛就是賣太貴,只好拿出同屬SM2262主控的HP EX920來PK。 ![]() (4) ADATA SX8200 Pro:採SM2262EN主控的產品,採用雙面布局設計。 本來最初拿它當基底,結果發現它在SM2262EN主控系列,表現沒那 麼有特色而移除。最後還是在比較表中列出它最後的結果,以說明 理由。 ![]() (5) AGI AI218:算是新一代國內廠商,官網似乎呈現與Intel關係密切。 同採用SMI SM226EN主控,會選它是因為未採用同級品常用的Toshiba TLC顆粒,轉用Intel TLC顆粒。 ![]() (6) HP EX950:採用SM2262EN客制韌體,但考慮是客制版,還是將它列入。 ![]() (7) Intel 660p:單面顆粒設計,採SM2263EN主控,只是它搭載的是QLC NAND,目前美光也推出類似產品。 ![]() (8) WD SN750:在今年初於Phison PS5012-E12產品上市前,搶得好時機。 它的訴求是調整後的F/W可以在某些環境下贏過Samsung 970 EVO。 (9) LITEON MU X1:雙面顆粒設計,搭載的是Phison PS5012-E12主控, 與其它同款主控SSD,它的規格書寫的算蠻漂亮的,當初才會選購它。 ![]() (10) Seagate FireCuda 520:雙面顆粒設計,此款是Phison群聯抓刀的 Gen4主控,採用PS5016-E16,強調的是Gen4環境下,循序讀寫速率 會破4000MB/s。會拿來試,主要是想看看降階到PCI-e 3.0 x4環境 下,會還是一樣的神勇? ![]() 測試過程中,持續想測Toshiba XG-P6,到了2020年第一季仍只見媒體測 試文,無奈市面還是買不太到,不得不放棄它。Realtek RTS5762主控產 品目前最高僅作到1TB容量而已,因此無相關測試。 將所有受測選手的相關規格作的簡單比較表,若有缺漏也請原諒並請自 行更正。 ![]()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Prime X299-Deluxe II BIOS 0802 CPU: i9-7900X oc 4.5G RAM: GSkill DDR4-3000 8G*4 OS SSD: Samsung 970 Pro 1TB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1809 64-bit Driver: Windows 10 Default Standard NVMe Driver 以下測試分為幾個部分作評比:循序讀寫、4K讀寫、應用軟體整合項目, 這其中又會分為不可壓縮及壓縮環境兩個子項目,這樣合計拆分為八個 測試組別。第九個組別,是在製圖過中把壓縮環境及非壓縮環境混一起 作,方便自己作比較用。 (一)非壓縮環境,循序讀寫測試: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平均速率以MU X1表現最好,相對的,線性寫入的平均速率,仍 是MLC的970 Pro最佔上風,970 EVO Plus是所有TLC SSD平均寫入最快。 ![]() 在Anvils軟體裡,循序讀取以SM2262EN平均表現最佳,循序寫入可以見 到FireCuda 520比MU X1穩定。 ![]() ![]() 在AS SSD裡,小檔讀取速率SN750險勝,寫入仍是SN750最快;大檔讀取 速率是AGI AI218最快,寫入是FireCuda 520小勝MU X1而獲勝。 ![]() ATTO在I/O Random模式讀寫,從64KB、64MB、256MB、512MB、1GB、2GB、 4GB、32GB的檔案容量下,各家表現的曲線直接貼出,讓各位一目瞭然其 性能。 ![]() ![]() ![]() ![]() ![]() ![]() ![]() ![]() ![]() ![]() ![]() ![]() ![]() ![]() ![]() ![]() ATTO在Neither模式讀寫,從64KB、64MB、256MB、512MB、1GB、2GB、4GB、 32GB的檔案容量下,各家表現的曲線直接貼出,讓各位一目瞭然其性能。 ![]() ![]() ![]() ![]() ![]() ![]() ![]() ![]() ![]() ![]() ![]() ![]() ![]() ![]() ![]() ![]() Q32T1項目,在Crystal Diskmark軟體裡,讀取速率970 EVO Plus平均表 現最好而贏過970 PRO;寫入速率是970 EVO Plus無懸念的是最快。 ![]() ![]() NetworkDLS DiskMark讀寫測試,AGI AI218在讀取測試與FireCuda 520 打成平手,在寫入測試則是甩開FireCuda 520而獨享榮耀。 ![]() HDTune循序讀取/寫入測試,平均讀取速率以MU X1最快,平均寫入速率 則是970 PRO些微領先FireCuda 520而勝出。 ![]() ![]() HDTach 8MB小檔或32MB大檔讀取測試,以FireCuda 520平均最快。 ![]() ![]() HDTach-RW 8MB小檔或32MB大檔讀取測試,8M讀取測試以AIG AI218平均 最快、寫入則是MU X1平均寫入最快;32MB讀取或寫入測試以AGI AI218 平均最快。 ![]() ![]() Inhouse DiskBenchmark循序讀取速率以970 PRO最快,寫入速率則是 FireCuda 520獲勝。 ![]() Parkdale循序讀取,在Block 64K設定,FireCuda 520最快,Block 1M 設定是970 EVO Plus平均表現最快;寫入測試有點混亂,Block 64是 FireCuda520平均較佳,Block 1M設定,970 PRO平均最好。 ![]() ![]() (二)壓縮環境,循序讀寫測試: Anvils軟體裡,循序讀寫都以FireCuda 520平均表現最佳,Phison主控 產品幾乎包括前兩名,970 PRO還在後面追趕。 ![]() ![]() ATTO在I/O 0Fill、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寫,從 64KB、64MB、256MB、512MB、1GB、2GB、4GB、32GB的檔案容量下,各家 表現的曲線直接貼出,讓各位一目瞭然其性能。 ![]() ![]() ![]() ![]() ![]() ![]() ![]() ![]() ![]() ![]() ![]() ![]() ![]() ![]() ![]() ![]() ATTO在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寫,從64KB、64MB、 256MB、512MB、1GB、2GB、4GB、32GB的檔案容量下,各家表現的曲線直 接貼出,讓各位一目瞭然其性能。 ![]() ![]() ![]() ![]() ![]() ![]() ![]() ![]() ![]() ![]() ![]() ![]() ![]() ![]() ![]() ![]() Q32T1項目,在Crystal Diskmark軟體裡,讀取速率970 Pro贏過970 EVO Plus;寫入速率是970 EVO Plus最快,EX920輸給660p讓人意外。 ![]() ![]() (三)非壓縮環境,非循序或4K讀寫測試: 512B項目,在AS SSD軟體裡,大小檔讀寫都是AGI AI218最快。 ![]() 32K及128K項目,在Anvils軟體裡,讀取測試以970 Pro全勝。 ![]() ![]() HDTune額外讀寫測試,直接看圖,一目瞭然。 ![]() ![]() HDTune隨機讀寫測試,直接看圖,一目瞭然。 ![]() ![]() Inhouse Diskbenchmark測試,隨機讀取多數是970 PRO表現最佳。寫入 測試似乎沒有一家取得絕對或平均領先。 ![]() ![]() Parkdale QD32隨機讀取,SMI 2262/2262EN系列主控產品幾乎盤踞著前 三名的位置。寫入測試,FireCuda一吐怨氣,僅一項目輸掉,其餘幾都 是保持冠軍。 ![]() ![]() (四)壓縮環境,非循序或4K讀寫測試: 32K讀取測試項目,在Anvils軟體裡,讀取測試以Phison系列主控大獲 全勝。 ![]() 128K讀取測試項目:在Anvils軟體裡,讀取測試以FireCuda 520最強, 非Phison系列主控則是Samsung主控最佳,970 PRO贏過970 EVO PLUS。 ![]() 未完待續,隨即補上,請暫勿回應 |
(五)非壓縮環境,4K相關讀寫測試:
4K QD1項目 Anvils軟體裡,4K QD1的讀取測試以SM2262EN全勝,蠻特別的是32G測 試裡,970 PRO或EVO Plus均出現掉速。寫入方面是AI218幾乎贏過 FireCuda 520,970 EVO Plus及MU X1幾乎都輸給660p。 ![]() ![]() AS SSD軟體裡,小檔讀取FireCuda 520險勝,寫入則是由SM2263XT的AGI AI218獲勝;大檔讀及寫入都是AGI AI218最佳。 ![]() 在Crystal Diskmark軟體裡,AGI AI218平均讀取表現最快而獲勝,SN750 意外的差;是寫入方面,FireCuda算贏的漂亮,SN750小勝970 PRO。 ![]() ![]() 4K QD4項目,在Anvils軟體的讀寫測試SM222EN主控全勝;寫入測試SN750 整體表現較平均Phison主控大檔掉速還是挺明顯。 ![]() ![]() 4K Q8T8項目,Crystal Diskmark軟體裡,讀取測試有點是大混戰,最 後是970 PRO以平均表現最快。寫入方面,FireCuda 520功虧一匱在32GB 容量掉速太嚴重。 ![]() ![]() 4K QD16項目,在Anvils軟體的讀取測試以970 PRO最好,全勝;寫入測 試在小檔階段接是FireCuda 520勝利,也因為掉速,在大檔下此系列主 控效能偏弱。 ![]() ![]() 4K Q32T1項目,Crystal Diskmark軟體裡AGI AI218不論是讀取或寫入都 遙遙領先。 ![]() ![]() 4K QD64項目,在AS SSD軟體裡,大小檔讀寫速率均是FireCuda 520最快。 ![]() (六)壓縮環境,4K相關讀寫測試: 4K QD1項目 在Anvils軟體裡,4K QD1的讀取測試以Phison系列主控大獲全勝;4K QD1 寫入測試,同樣是Phison主控,MU X1幾乎奠底,FireCuda 520一路領先。 ![]() ![]() 在Crystal Diskmark軟體裡,讀取全都是Phison系列主控掌握完全優勢; 寫入速率MU X1掉到後段班,僅FirecCuda 520維持領先。 ![]() ![]() 4K QD4項目,在Anvils軟體的讀取測試以Phison系列主控大獲全勝;寫 入測試裡意外的是SM2262EN的AGI AI218竟領先FireCuda不少項目,660p 不意外的因QLC特性無法負擔較複雜的環境。。 ![]() ![]() 4K QD8項目,在Crystal Diskmark軟體裡,讀取全是Phison系列主控掌 握完全優勢;寫入速率在8GiB以下幾乎Phsion主控快全贏,很可惜的大 檔(32G)兩個都掉速非常嚴重。 ![]() ![]() 4K QD16項目,在Anvils軟體的讀取測試以Phison系列主控大獲全勝;寫 入測試可發現的Phison主控大檔掉速比別人快,輸給SMI主控也輸給三星 主控蠻多,僅能持平前一代SM2262。 ![]() ![]() 4K Q32T1項目,在Crystal Diskmark軟體裡,SM2262EN的AGI AI218遙遙 領先其它人,連Phison或Samsung系列主控都不是它的對手;寫入速率寫 入速率也發生同的情況,只是FireCuda 520輸給MU X1也是讓人意外。 ![]() ![]() (七)非壓縮環境,應用軟體整合測試: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平均速率是MU X1表現最好,隨機寫入平均最快是SN750。 https://o.5.photo.xuite.net/5/2/2/e.../1224857600.jpg AIDA64 Read Test Suite 1MB環境,可發現線性或隨機讀寫下SN750 表現都不差,但是Buffer Read則是Gen4的FireCuda 520明顯較佳。 https://o.5.photo.xuite.net/5/2/2/e.../1224857698.jpg AIDA64 Read Test Suite 8MB環境,可發現線性或隨機讀寫下MU X1 表現幾乎都第一,但是Buffer Read是FireCuda 520明顯較佳。 ![]() Anvils壓縮環境,讀取總分是970 PRO最高分,寫入方面在8GB以下是 FireCuda520最快,大檔反而變成是970 PRO的天下,最後加權總分也出 現類似結局,就是8GB以下是FireCuda 520險勝970 Pro,但12GB以上測 試全由970 PRO及EVOPlus兩兄弟執掌牛耳。 ![]() ![]() ![]() AS SSD的Copy Benchmark,小檔ISO複製傳輸,意外的是660p表現優異, 大檔ISO傳輸,則是970 EVO Plus最塊;程式傳輸入速率,不論大小檔 都是AGI AI218最快。 ![]() AS SSD的讀寫總分裡,不論大小檔案都是FireCuda 520最快,Phison系 主控分居前兩名。 ![]() PCMark 7得分以970 PRO最快,其它細項測試就請直接看圖。 ![]() ![]() ![]() PCMark 8總得分或頻寬以FireCuda 520最佳,其它細項測試就請直接看圖。 ![]() ![]() ![]() ![]() (八)壓縮環境,應用軟體整合測試: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2048*1556 2K-1080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 SM2262EN的AGI AI218與970 EVO Plus幾乎快平起平坐,MU X1大檔掉速 非常明顯。寫入測試則是970 EVO Plus贏得多數項目,FireCuda 520降 級使用還是打不太贏。 ![]() ![]() Anvils壓縮環境,讀取總分是FireCuda 520最高分,寫入方面在8G以下 全由FireCuda 520獲勝,12G以上大容量可以看出MLC的970 PRO優勢。 SM2262EN相關系列主控的SSD仍贏不了970 EVO Plus。最後加總的分數由 FireCuda 520取得壓倒性勝利。 ![]() ![]() ![]() (九)混合測試,包含壓縮環境及不可壓縮環境: HDTune檔案基準測試-循序讀寫測試結果。 ![]() ![]() HDTune檔案基準-隨機測試,4K Q1T1測試結果。 ![]() ![]() HDTune檔案基準-隨機測試,4K Q32T1測試結果。 ![]() ![]() TxBench 256K QD32測試項目,隨機環境或壓縮環境的讀寫測試,都是 970 EVO Plus平均表現較佳。 ![]() ![]() TxBench QD1測試項目,隨機環境下的讀取是970 EVO Plus最佳,壓縮環 境的讀取測試則是FireCuda 520平均表現較佳;隨機寫入測試是970 EVO Plus最佳,壓縮環境反倒是970 Pro平均表現較佳。 ![]() ![]() TxBench 4K QD1測試項目,隨機讀取測試以AGI AI218最快,壓縮環境下 不意外的是Phision主控表現較佳;寫入測試仍以FireCuda520最快。 ![]() ![]() TxBench 4K QD32測試項目,不論隨機環境或壓縮環境,讀寫測試都是 FireCuda 520最快。 ![]() ![]()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總表: ![]() ![]() ![]() ![]() 若將所有變數加進去,次世代FireCuda 520在PCEe 3.0 環境下贏過970 PRO,有點勝之不武。同屬PCIe 3.0世代全系列,意外的是採用SM2262EN 主控的AGI AI218擊拜PS5012-E12主控的MU X1取得亞軍,第三名則是由 MU X1飲恨取得。 Samsung 970 EVO Plus雖然無法像1TB容量的競賽中取得前三名,不過 還是對它平均表現印象特別深刻。若是將Phsion系列主控專長的壓縮環 境測試拿掉,970 EVO Plus實際上居於亞軍。 SMI SM2262/2262EN/2263EN系列,買之前真的要看廠商韌體及NAND顆粒 調校的功力。SX8200 PRO與HP EX950就是蠻明顯的例子,希望大廠能揚 棄大廠就是有人會買單的自信,能夠更專心的提供消費者更好的產品, 當然小廠或新銳廠商作得好也要給予讚美,保固期條件能更放寬就更棒。 目前佔據大容量SSD的主角,Phsion E12/E16系列主控,同樣也有出現 廠商韌體調整差異,影響整體表現。儘管目前E12/E16很多都是貼牌上 市,說真的,私下還是希望在E18系列主控,能將壓縮與非壓縮環境下 的差異縮小。雖然我目前手中有X570 PCIe Gen4平台,考慮到E16較偏 向於過渡性質產品,應該不會是第一選擇。 終於把全系列從500GB、1TB、2TB容量的NVMe SSD作個簡單評比,還是 一句老話,青菜蘿蔔各取所需,有多少預算買什麼商品就好。期待下半 年的PCI-E 4.0/5.0 SSD全面上市。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 商能見諒,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真是強大的圖表資料呀....
FireCuda 520 也是我之前最想買的 2TB , 還在觀望中... |
謝謝你的用心測試與分享,辛苦了∼
|
詳細的測試跟豐富的圖表,謝謝你的測試.
|
請問樓主 Seagate FireCuda 520 2TB
用起來會很燙嗎 |
還好。。
正常運作下,若不加散熱裝置是會溫,但還不到很燙手。 常期高壓運作的溫度,跟以前Ultra320 印度豹15,000轉有得拼, 但因為受熱面積較小,燙感是好很多。 以前有被印度豹燙過,但77度以上的SSD摸過都還好了。 引用:
|
嗯~~
謝謝分享 今年如有組新電腦 Seagate FireCuda 520 2TB 應該是首選 因為之前在NAS 用的IronWolf 保固不錯 手上多了一個 Expansion 4TB :agree: |
明明是美光,你怎會說INTEL ?
![]() 明明那種編號是DRAM,怎上去FLASH的? https://www.google.com/search?sxsrf...BoUQsAR6BAgLEAE 我沒說什麼啦~~~~ 你也別來吉我嘿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f=490&t=5465422 剝皮要剝完,不然DRAM都看成了FLASH. 話說~~~ 你又怎知是INTEL ?貼紙都沒撕? |
沒人會吉你。。。。想太多了。
相關的撕標籤測試在此,大大您想太多,不會把美光當Intel, 也因為買了後把貼紙撕了,打電話問過原廠,才敢寫上Intel。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71601 ![]() ![]() 引用: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44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