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快戰爭的感覺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31239)
|
|---|
引用:
台灣跟大陸其實有一種很奇怪的寄生關係.... 遺憾的是,他們可以不要我們。 我們卻不能不要他們。 至少目前是這樣。 |
引用:
:confused: 為什麼我感覺是他們一定要我們 而我們卻不想要他們..... :laugh: |
引用:
錯,對整個中國來說,台灣就是一根中指 雖然這根中指很小,還經常向腦袋比中指來挑釁,放些話刺激腦袋來撈政治利益 但是腦袋因為現在有很多問題要管,所以都不理它,隨便他是叫還是跳 只要他不玩斷指就好.. 因為一根中指看起來也不是必要,但切下去真的會很痛... 而且打外人的拳頭少了中指也攥不起來了∼ 只能靠另一隻手了..所以腦袋就隨他比好了 不妨害其他手指的正常工作就OK 不過,更慘的是中指,中指雖有細骨(民粹主義和國家意識)有薄薄的肉(自我經濟市場) 可是沒有身體輸血∼切割自斷就是死字.. 黃色的中指接在白種人的手上,壞蛋美國人才不稀罕..還也變成了六指琴魔∼哈哈! |
引用:
好經典 >.< 推推推~ :laugh: |
俺不太同意上面關於中國政策執行力的觀點
在中國凡與GDP反向的政策,其執行力其實很一般 這不是就集權制和民主制的問題在說 而是中國亙古以來的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一個政策在台灣,從中央到地方,層級少衙門少,地方力量也不足以抵抗中央精神 但是,在中國,省、地、縣、鄉、村,尾大不掉,地方保護主義甚囂塵上 即使就一個官員的政績來看,GDP是政績,引入多少投資是政績,但是,做了多少環保的事 這種靠花錢和削弱GDP得來的保護性維持性的指標,沒有多少官員會看重,對仕途影響也低 各地區環境保護機構依附於各地區政府,靠各地政府收入在養,有多少能量可以發揮? 中國幾大湖泊污染嚴重,太湖今年藍藻爆發是生態維持能力到達臨界點了 這才引來人關注、重視,才引來市長大人說出:不惜犧牲20%的GDP,也要把太湖治理好 環境問題怕是人類未來兩三百年都要面對的最嚴峻課題,即使中國東部進入後工業化了 污染較大的工業還會向中部、西部遷移。即使中國全境都進入發達國家水平了 污染工業還是會向蒙古、朝鮮,亞非拉一票的第三世界國家遷移。 |
如果有讀水資源的
問一下就知道 水才是最大的可能導致戰爭 未來可能洗澡都有問題 這兩天看了一部德國報導 敘述二氧化碳與氣候變化在德國境內的天災 全德國大概最安全的地區剩下中部 1.德東-布蘭登堡邦乾旱問題,氣候暖化,造成水分蒸發加劇, 土地加劇乾旱...目前雖然以灌溉支撐但是, 布蘭登堡邦還要維持柏林供水,所以更加艱難 很多土地都已經有乾旱現象,德國農業部正在研究旱地植物以防未來 2.德西,科隆罕見水災,因為阿爾卑從山下來的萊茵河在雨季水量增大 預計四十年內現在的科隆市可能有百分之60會在雨季變成災區 將不適合居住 3.北部北海區,(不來梅)先不說前一陣子出現罕見龍捲風,毀了一個小村莊 以目前冰山溶化速度,浪頭將會增高,四十年內海平面可能增高一公尺 目前海堤將會承受不了颱風時的巨浪,一但海堤一角崩潰 那就可能變成全面潰堤 4.南部阿爾卑斯山山脈,這幾年溫度提高,導致冰原溶化露出地面 遇到大雨,因為冰原為礫質坡地,抓不住水分,每到雨季,土石流情況就會更嚴重 5.氣溫升高,地平面水分蒸發加快,雨雲凝結也加快 整個蒸發與下雨的循環會加速,而且加大 也就是說,暴雨機會比例增高 河川淤積速度也會增快 整個惡性循環 目前德國已經是全球環保的模範生了 但是德國像在2003歐洲大旱災時,電視報紙還在呼籲少用冷氣 否則只會使情況惡化 德國計畫降低八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減緩氣候惡化速度(德國進年來失業率也失高居不下) 台灣.........唉! 有很多鄉民 跟他提倡電腦節約用電 就好像要了他的命似的 更不用說"冷氣" 還有人開到需要蓋棉被穿長袖的 |
一堆還沒四十歲就剩一張嘴的嘴炮男
|
引用:
痛個屁,死個屁。早就切斷50年了 中指會死早就死透了,還能讓你上網打嘴跑? 完全不知所云的屁話。 |
引用:
就我所知,他們挺崇拜我們的演藝圈的 :unbelief: |
除了完全未開發的國家,所有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是環境破壞的兇手,但生物環境一旦崩潰時,沒有分什麼已開發未開發,所有人是一起遭殃~~~與其去指責別的國家不如先看自己國家能夠為環境做什麼??與其把責任丟給政府不如先看自己可以從哪些地方做起...這不是唱什麼高調,生物理當是為整個種族的存續去努力的,而不是為了短暫眼前的享受...那樣實在太可悲了~~~
前面說工業不見得與環境相牴觸,我贊同另一個網友的意見---工業沒有不污染的,頂多是做到低污染,量一旦大,污染一樣大...更何況就算有低污染的技術,廠商也不見得願意使用...而即使能夠做到無污染(雖然實踐上不可能),也還有該生產物廢棄後的問題,廢棄就是一項污染,不管怎麼處理都是一項污染源...迅速暴增的人口加上對物質無窮的需求享受才是摧毀環境的最大主因,任何因應手段都只是減緩而已,更何況許多只在理論上的理想化手段而已.能不能付諸實行與推廣都還是個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在這裡,扯到兩岸是遠了點...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21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