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麥當勞恐怖女店員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49843)

E.A.G.Y.O.O 2018-08-01 01:05 PM

引用:
作者jeffk
果然是有夢最美,麻煩你去問問那位孔武有力的店長,一旦低端人力都被機器取代,她還能幹什麼?難道慢慢坐等強大的科技創造新興產業?那麼等待的這段時間她吃什麼喝什麼,所謂的新興行業誕生後,她又能擔任什麼機器不能取代的職務?如果她能做機器不會做的事情,那麼她現在就不會被取代。



她應該可以朝女相撲界發展,到時候大家閒閒沒事,也會創造出女相撲項目來欣賞。

Adsmt 2018-08-01 02:49 PM

引用:
作者Destiny1976
這種問題我倒是從沒擔心過,反而樂見其成
大家想像一下,當AI全面取代人力時
代表工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多的產品
可是當絕大多數的人都失業,無法消費的時候
這些大量的產品是要賣給誰用,賣給鬼用?

科技始終是要服務於人,而不是單純取代人
這種強大的科技屆時肯定也會創造許多新興的產業
新產業的誕生自然會創造新的就業人口

某些需要技術的行業,短中期內是沒有被AI取代的風險。像是建築、水電,這要讓機器人來做,難度及成本太高。因為這不像工廠那樣,有固定的流程。因此人力可能會流向這些行業。

但其實比較有危險的,並非一般人認為的勞力行業,反而是坐辦公室的行業被取代風險較高。例如銀行行員、會計師、程式設計師、經濟/市場分析師、基金操盤手......等等一些靠腦力的行業,反而被取代風險高。

老實說,AI一秒鐘可以交易百萬次,要你人類做啥?來丟人現眼? :think: :unbelief: :laugh:

補充:事實上,建築設計師比建築工人被 AI 取代的風險更高。 :laugh: :laugh: :laugh:

Melia1830 2018-08-01 11:05 PM

引用:
作者Adsmt
某些需要技術的行業,短中期內是沒有被AI取代的風險。像是建築、水電,這要讓機器人來做,難度及成本太高。因為這不像工廠那樣,有固定的流程。因此人力可能會流向這些行業。

但其實比較有危險的,並非一般人認為的勞力行業,反而是坐辦公室的行業被取代風險較高。例如銀行行員、會計師、程式設計師、經濟/市場分析師、基金操盤手......等等一些靠腦力的行業,反而被取代風險高。

老實說,AI一秒鐘可以交易百萬次,要你人類做啥?來丟人現眼? :think: :unbelief: :laugh:

補充:事實上,建築設計師比建築工人被 AI 取代的風險更高。 :laugh: :laugh: :laugh:
我覺得一切是看成本。製造或使用機器也要成本,如果人力一直被取代大家收入下降沒錢買東西,商品售價會下跌。然後閒置人力太多造成人工成本下跌,搞不好人工成本變得比機器成本還低,就會又增加工作機會

像在低度開發國家,電動機具成本都比人工還貴,就會更多使用人工就是這個道理

Destiny1976 2018-08-02 03:01 PM

引用:
作者Melia1830
我覺得一切是看成本。製造或使用機器也要成本,如果人力一直被取代大家收入下降沒錢買東西,商品售價會下跌。然後閒置人力太多造成人工成本下跌,搞不好人工成本變得比機器成本還低,就會又增加工作機會

像在低度開發國家,電動機具成本都比人工還貴,就會更多使用人工就是這個道理

你點出重點來了
很多人只看到機器會取代人力,然後人就會失業
卻沒想到一個市場經濟體如果沒有足夠的人能消費
那些工廠絕大多數也都會倒閉,因為供需失衡
生產與消費是一種互相依存的概念

這種科技要用,也是會先用在人力資源不足的地方
在那邊就算你想雇用人,不是不好找就是很貴
當然用機器替代是最好的

人生現在才開始 2018-08-02 03:30 PM

引用:
作者Destiny1976
你點出重點來了
很多人只看到機器會取代人力,然後人就會失業
卻沒想到一個市場經濟體如果沒有足夠的人能消費
那些工廠絕大多數也都會倒閉,因為供需失衡
生產與消費是一種互相依存的概念

這種科技要用,也是會先用在人力資源不足的地方
在那邊就算你想雇用人,不是不好找就是很貴
當然用機器替代是最好的

全AI了 還會是資本主義社會?

Adsmt 2018-08-02 04:00 PM

引用:
作者Destiny1976
你點出重點來了
很多人只看到機器會取代人力,然後人就會失業
卻沒想到一個市場經濟體如果沒有足夠的人能消費
那些工廠絕大多數也都會倒閉,因為供需失衡
生產與消費是一種互相依存的概念
這種科技要用,也是會先用在人力資源不足的地方
在那邊就算你想雇用人,不是不好找就是很貴
當然用機器替代是最好的

問題在於,現在那些XX師、XX經理的待遇都非常高,尤其專業基金經理人,年收都破億,不然至少幾千萬的。如果AI可以輕鬆幹掉這些人,那誰要請經理人?你電腦裝個AI就可以幫你管理投資了。

所以才說那些靠腦力的職業才是最危險的。未來AI興起,並非一般人認為基層勞力會被取代失業,而是高階人員會被趕去基層職業。也就是建築師會失業,並去當建築工人。 :think:

jeffk 2018-08-02 04:41 PM

引用:
作者Melia1830
我覺得一切是看成本。製造或使用機器也要成本,如果人力一直被取代大家收入下降沒錢買東西,商品售價會下跌。然後閒置人力太多造成人工成本下跌,搞不好人工成本變得比機器成本還低,就會又增加工作機會

像在低度開發國家,電動機具成本都比人工還貴,就會更多使用人工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的意思是機器人大量取代人力的結果是世界大倒退,人力重新取代機器人,因為人力比機器人的成本更低,那麼早知如此,為何要發展機器人?

事實上人類回頭取代機器人的情況不可能發生,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已經200年,人力只能一直退卻,所謂的低開發國家使用大規模人力不是不用機器,而是用大量人力來彌補前一代比較落後的生產設備,早期美商日商來台灣投資設廠,其後的台商前往大陸東南亞投資設廠,利用的就是廉價勞動力來彌補老舊生產設備的落後生產力,現在的機器人是機器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取代操作機器的人,由機器人操作的生產設備和人類操作的生產設備完全不一樣,人類根本無法插手,拿什麼取代回去?並且未來當機器人開始大量取代人力時,沒有一家上游廠商還會生產用人力操作的機器設備,因為誰生產誰倒閉。

忘了在哪裡看到的新聞,某智障記者報導鴻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設廠會使用最先進的機器人生產,差點把我笑死,美國要的不是鴻海的那點技術,鴻海的技術那一樣不是美國發明的,美國會稀罕嗎?美國要的是工作機會,要的是把原本第三世界的廉價勞動力用美國的價格來計算,因為美國有太多失業勞工了,發明世界上幾乎所有先進技術的美國,現在反而比誰都需要人的工作機會,如果機器人能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難道美國人會不知道?

ALI88 2018-08-02 06:24 PM

科幻小說裡未來製造生產及一切危險工作都讓機器人來替代,人類只要專心在靈性提昇,

沉醉在藝術、音樂創造中,原來事實是這樣的殘酷吶!

以後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是人類重新奪回工作權!

Adsmt 2018-08-02 07:50 PM

有一個重點是,你要做一個機器人來做人類的勞力工作,尤其是沒有固定流程的,是非常困難的。

但你要做一個AI, 來做人類用腦思考的工作,反而簡單很多。像是圍棋,人類已經完敗給AI了。在出題沒有範圍限制的機智問答遊戲,AI 也在幾年前打敗了人類對手。

現在聽說IBM的新AI, 要挑戰人類的辯論冠軍,如果在這領域人類也輸了,那未來律師這個行業可能也危險了。

我個人是覺得法官可以優先使用AI代替,判決才比較能維持公正客觀。也可以用AI來分析、推理刑案,搞不好比福爾摩斯更強。

Melia1830 2018-08-02 11:05 PM

引用:
作者jeffk
所以你的意思是機器人大量取代人力的結果是世界大倒退,人力重新取代機器人,因為人力比機器人的成本更低,那麼早知如此,為何要發展機器人?

事實上人類回頭取代機器人的情況不可能發生,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已經200年,人力只能一直退卻,所謂的低開發國家使用大規模人力不是不用機器,而是用大量人力來彌補前一代比較落後的生產設備,早期美商日商來台灣投資設廠,其後的台商前往大陸東南亞投資設廠,利用的就是廉價勞動力來彌補老舊生產設備的落後生產力,現在的機器人是機器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取代操作機器的人,由機器人操作的生產設備和人類操作的生產設備完全不一樣,人類根本無法插手,拿什麼取代回去?並且未來當機器人開始大量取代人力時,沒有一家上游廠商還會生產用人力操作的機器設備,因為誰生產誰倒閉。

忘了在哪裡看到的新聞,某智障記者報導鴻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設廠會使用最先進的機...
那些先進國家工廠一直外移,人工高昂,失業率提升,可是還是沒有高到無法忍受的地步,他們還是擁有許多具備高產值和技術的行業和人口,沒法被機器或便宜人工取代,可以繳稅養活失業的人。

就算自動化機器繼續升級成AI,帶給人類社會也是類似的改變吧。人類永遠能找到出路。

其實現代人和蟑螂也很像,持續演化增長,越過越好,像是地球的癌,看不到停止成長的盡頭。難怪會有金牌特務一和復聯三那樣的劇情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04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