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論證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是白種印歐人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29653)

DAIMOS22222 2007-07-04 07:50 PM

這個就是中國之前的吹牛文


宁夏出土8千年前图画文字

中国考古学者表示,中国西北大麦地岩画中的图画文字,可能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考古学者在位於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大麦地岩画发现超过2,000个图画文字。

BBC消息,专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显示人类有文字的历史可能将提前到7,000年前至8,000年前。

北方民族大学(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与西夏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石说,「大麦地早期岩画有许多象形与抽像符号。」他说,「在大致同时期的陶文符号和後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像。」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成形於公元前17至11世纪,距今约3,600多年。

大麦地岩画最早在1980年代被发现,经过专家详细研究统计发现,一共有8,000多个个体图形,包括了日月星辰丶天地神灵丶狩猎丶放牧丶舞蹈丶祭祀等活动场面。

大 麦地坐落於黄河北岸的卫宁北山,在方圆6平方公里的原始环境中遗存岩画个体图像达8532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个体图像1422个,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世界 岩画「主要地区」规定标准的140多倍,堪称世界之最。卫宁北山是宁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也是卫宁平原的天然屏障。

大麦地岩画与世界上其他着名的岩画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内涵极为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先民的生活状况,有狩猎丶放牧丶战争丶祭典及动物丶植物丶工具丶车辆丶帐篷等生活岩画,考古人员可从中了解当时先民的生活状况。

色即是空 2007-07-04 07:56 PM

你有沒考據過黃帝四經?
我對這本書比較有興趣,大約成書於何時?
請用自己的觀點來看
不要引用別人的文章

DAIMOS22222 2007-07-04 08:06 PM

這是後來比較有良知的中國學者反駁的話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大麦地岩画?还是甲骨文?

http://www.enorth.com.cn  2005-11-02 16:40

  大麦地:并无世界之最

  “炒作不仅丝毫不会提升我国学术研究的质量,也丝毫不会提升我国的政治文化等影响,反而会贻笑大方。此风不可长。”

  汤惠生曾三次到大麦地观摩岩画。记者日前就大麦地岩画与汉字的渊源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新民周刊》:汤老师三赴大麦地,对那里的岩画有什么感觉?

  汤惠生:我对大麦地岩画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1997年我专程去大麦地做微腐蚀断代分析,在遗址中盘桓了一整天,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做完微腐蚀分析,但对岩画的系统观察使我对大麦地岩画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新民周刊》:以前岩画研究一直是个远离大众的学科,《大麦地岩画》出版后,媒体很关注大麦地岩画的研究状况……

  汤惠生:公众关注对岩画的研究与保护是好事,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我从媒体上得知《大麦地岩画》要出版,这是我国岩画研究史上的大事,就一处岩画遗址而言,截至目前,这是规模最大的出版物。应该说标志着我国岩画研究新的规模和发展,我要祝贺宁夏的同行们。

  至今我尚未见到《大麦地岩画》一书,但看到近来媒体中对大麦地岩画的各种评介,高兴之余,也有些担忧,觉得有很多有失当之处,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全国乃至国际学术界,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我对媒体报道中的几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只针对新闻媒体关于大麦地的评介,因为这已经是既成事实。

  《新民周刊》:你认为媒体报道中的“失当之处”有哪些?

  汤惠生:首先是所谓科学测年问题。我看到新闻媒体上使用“国际权威的丽石黄衣测年手段”的字眼,其实地衣测年法是一种误差范围很大的测年手段,从来不能被单独使用,远远谈不上“国际权威”。国际岩画联合会主席贝德纳里克在1991年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80年代以来岩画直接断代法的发展》,指出地衣测年是岩画直接断代法中最受局限的一种。

  地衣可用于测年𡊨但要注意两点,首先地衣测年的误差范围较大,在其实践中多用于第四纪地质年代,而不宜用于一万年以内的年轻测年,因为地质年代整个年代总数较大,即使上千年的误差,亦可忽略不计;其次地衣在生长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单独的地衣测年是不足为凭的,必须在一个已经建立起的较大范围地区地衣年代数据系统中进行对比分析后,才能形成较为准确的年代结论。也就是说,要在众多的数据中建立起各种地衣生长与年代之间的比率关系,然后再将新数据在这种地区性的比率关系加以校验方可作为可参考的数据资料。据我所知,宁夏或相关地区至今尚未建立地区性的比率曲线图。

  《新民周刊》:国外岩画界使用地衣测年法吗?

  汤惠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的岩画学者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使用地衣断代法来对岩画进行断代,但效果每每不如人意。采用地衣测年法对岩画进行断代,目前有很大的争论,并非所谓国际权威的科学手段。

  如果地区性的地衣测年数据库尚未建立的话,这种不加校验的单独测年数据仅能作为参考,而不能视为研究成果;更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展开相关的如文字起源的讨论。

  《新民周刊》:除了地衣测年法,我国岩画界还使用哪些断代方法?

  汤惠生: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直接断代”的概念逐渐成为岩画断代的主流,但此前,岩画断代一直运用“综合分析”法来对岩画进行断代,即通过岩画的内容题材、制作方法到造型风格等方面,与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来进行断代。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只有极少数几处岩画地点是通过直接断代测年外,绝大多数岩画点依然使用综合分析法来进行时代确定。即使这几处通过直接断代法测定的岩画年代也不是绝对可靠的,这里还存在技术问题。

  《新民周刊》:现在媒体报道大麦地岩画产生年代是最早1.3万年前到最晚1000年前之间,你的判断是什么呢?

  汤惠生:大麦地岩画是以动物和游牧部落的生活场景如放牧、狩猎等为主要内容题材,刻凿方法以麻点纹的敲凿法为主,其造型风格大致可分为具象型和抽象型两种。

  大麦地岩画从内容题材、制作方法到造型风格都与我国北方草原系统的岩画一样,同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产品。考虑到诸如内蒙、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中亚和整个欧亚草原大陆的同类岩画均属公元前2000年以后的作品,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唯独大麦地的岩画却可以早到距今16000年以前,这首先是个基本逻辑问题。到目前为止,不仅是我国,而且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一处刻凿岩画的年代可以被确认早到距今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澳大利亚和欧洲个别地方个别学者认为存在10000年以前的刻凿岩画,但都不是通过直接断代法加以确认的,如上面所谈到的科瓦山谷以及意大利梵尔卡莫诺山谷中所谓旧石器时代岩画,其年代目前仍是一个争论的焦点。从整个考古的范围来看,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可以称得上是图案的平面二维艺术,只有河北省出土的13000年前的鹿角上刻划的几何图案。从制作技法上来看,敲凿法是仅出现于青铜时代,截然区别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法。贺兰山口的人面像岩画大多用研磨法制成,时代上要早于用敲凿法制成的大麦地岩画。

  从风格上来看亦然。大麦地岩画中具象型的岩画年代为早期,而抽象型则为晚期。考虑到该地区历史上的人类族群,早期应该与被汉文献称作鬼方、鬼戎、昆夷、犬戎、猃狁等人有关;而晚期则与斯基泰或秦汉时期的匈奴人有关。所谓大麦地岩画中的抽象符号,应该是晚期斯基泰或匈奴人的产品。例如将某些食草动物简化成长条型板凳状,即表示腿的四条竖线加象征身体的一条横线,这是被传统称为鄂尔多斯的典型风格。此外,大麦地岩画****现许多“兽搏图”(如虎食羊等)、“X射线风格”(如将人胸部的肋骨加以表现的人物像)“世界山”和“世界树”(山上一树)等典型青铜时代文化模式的图案。大麦地这种风格的岩画在新疆地区有着更为典型和广泛的分布。

  《新民周刊》:那大麦地的岩画与汉字起源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汤惠生:我们既然确定了大麦地岩画的时代,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凿地认为,大麦地岩画与汉字的形成没有任何关系了。即便是大麦地岩画的时代远远早于甲骨文,我们也不能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似而认为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尽管许多岩画符号具有表意和指事功能。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岩画没有表音功能,其符号在象征系统中不具有经常性和稳定性。此外文字是用于交流的语言的象征体系,是一种专门工具,而岩画则更多是一种宗教仪式。大麦地有些画面被加以明确解释,如“臣服”,这只是一种望文生训式的猜测,即便是正确的,也不能因此而将大麦地岩画与汉字之源或文字相联系。即便是两者之间有关系,但这种建立在经验感觉之上的归纳法本身就不具备科学性。

  从认识论角度或人类学角度来看,岩画和甲骨文或许有关联,因为二者都有象形功能;但从考古文化类型学角度来看,二者是不可能有渊源关系的,因为二者分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或用生物学的说法属于不同的种。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现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的后代一样,尽管我们现代人类的祖先与尼安德特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讨论汉字的起源时不应该从认识论和人类学的角度来进行,因为这种通则式的研究在讨论种族和地区文化起源时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模糊了问题的焦点。我们对汉文字起源的研究假如基于这种错误的方法来进行,我以为不会有任何结果和进展的。

  《新民周刊》:您正是据此认为,有关大麦地岩画的报道存在“失当之处”?

  汤惠生:我在央视网站上读到《凿空而来的历史文明——大麦地岩画》的网页,上面将大麦地的一幅人形岩画居然称之为“史前维纳斯”,并云“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没有发现过人体雕像的空白”!我觉得这种说法倒是真正的“凿空而来”。这种炒作行为会贻笑国际学术界的。你能想象在汉墓中会出现几万年前的智人化石吗?你能想象在唐代墓葬壁画中会出现克鲁马农人狩猎猛犸的场景吗?这幅人形岩画风格既不属于大麦地岩画的早期作品,也不属于晚期作品,更不是什么旧石器时代的“岩画维纳斯”,而是后人的涂鸦之作。

  同样是各大报刊都提到:“国际岩画委员会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根据全球岩画分布的规律和统计数据……制定了划分‘岩画点’‘岩画区’‘岩画主要地区’的国际通行标准。”称“以大麦地为代表的卫宁北山岩画带,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0000个以上”,“填补了中国没有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的空白,给亚洲和世界新增了一个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岩画点”、“岩画区”、“岩画主要地区”等这种所谓的“国际通行标准”是不存在的,这仅仅是前世界岩画艺术委员会主席阿纳蒂(E. Anati)教授为了便于研究的个人分类,只是这种分类同时也被后来加以认同而已。而且这种分类法不带有任何“世界级”之类的价值判断和等级意味。阿纳蒂曾对世界范围内的遗址、地区进行了大致的罗列:

  “莱索托的得拉金斯堡和南非有5000多个岩画遗址和300多万个岩画形象;澳大利亚阿兰姆高地的卡卡杜国家公园有200万个岩画形象;阿尔及尔的塔西里有400多个岩画遗址和60多万个岩画形象;以色列和埃及交接的西奈半岛的乃盖夫沙漠中有17个岩画区域、300个岩画遗址和50多万个岩画形象;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周遭有16个岩画区域,而仅梵尔卡莫诺山谷就分布着26个岩画遗址和35万多个岩画形象。”

  相比之下,新华社包括文博专业报刊《文物报》均刊登了消息说,大麦地“岩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密集程度之高堪称世界之最”,未免太过夸张和可笑。“世界之最”的提法应该慎重些为好,不然会使中国原本不高的岩画研究学术质量大打折扣。可能是我人微言轻的缘故,我从未遇到国外学者向我问及大麦地“岩画维纳斯”的事,我倒是希望国外学者没有看到这些报道。有些提法不仅是对国际学术界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我国学术界的不尊重。

  我再次强调,我这里仅仅针对来自部分新闻媒体的说法。炒作不仅丝毫不会提升我国学术研究的质量,也丝毫不会提升我国的政治文化等影响,反而会贻笑大方,此风不可长。但愿我的个人看法不会得罪他人。

DAIMOS22222 2007-07-04 08:08 PM

引用:
作者色即是空
你有沒考據過黃帝四經?
我對這本書比較有興趣,大約成書於何時?
請用自己的觀點來看
不要引用別人的文章


沒有,不過黃帝內經有用金字所以絕對不可能是在4500年寫的

DAIMOS22222 2007-07-04 08:12 PM

引用:
作者胡扯
大濕,巴比倫要開講嗎? :like:
你是採用哪一派學說, :D
對了你是用哪一家網路公司, :confused:
163就 :jolin:


從天文學西來看中國文明的起源

中國天文學是西方傳入,早就是西方漢學界的定論,事實上
中國文化西來論也主要是因為發現中國天文學是西方傳入後才引發的
為什麼??你自己有真的看過中國古代天文學著作文章,再看過西方天文學
只要不是昧著良心的愛國學者大概都會得到相同的結論

想當年我因為被老師一直洗腦中國古文明的偉大,真的跑去看書研究起中國古文明,其中我最早念的就是中國的古天文學,一唸還好一唸下去問題馬上滿天飛:

首先就是中國古天學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字,從漢字本身完全搞不懂它的含義
天文學最基本的就是紀年紀月紀日,中國古代是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日

古老的程度甚至於連商代的甲骨文就有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共十個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總共十二個


把天干地支組合起來,就變成中國天文學最基本紀年紀月紀日的工具
其中地支是12進位,合起來是60進位,以60年為一週期,正所謂
60年一甲子

很多老學究還把天干地支當成中國特產的寶貝,當成中國天文學獨立發展的證據


問題是我也看西方天文學,馬上發現巴比倫的天文學正好也是12進位制和60進位制併用,而且除了天文學,巴比倫是把12進位制和60進位制普遍用於日常生活的
中國卻是日常生活完全不用,單單用於天文學上

這種中國天文學和巴比倫天文學驚人的相似性馬上引起我的注意

甲子其實1.乙丑其實就是2,我看了以後就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
簡單的1.2要寫成非常複雜的甲子.乙丑??全世界其他文明那有這種例子??
其他文明的1,2都是很直覺的用簡單的豎或橫來表示,其實中國文明裡
確實也有一套用簡單的一.二,三來表示數字,也就是說中國在天文學上使用的是
和平常計數時所用的計數系統完全不一樣,而且非常複雜,這不是很奇怪嗎??
而且干支系統最特殊的一點就是完全找不到為什麼這樣用的合理原因

為什麼甲子代表1.乙丑代表2,到現在完全莫宰羊,這在象形文字上是很不可思義的現象---

讀過語言學的人就知道,區分人種有用生理的分法,和用講的語言來分

就是所謂的"雅利安語系,"漢藏語系,南島語系等"分法,這種分法簡單講就是利用一些最不容易被它族改變的基底語言來做比較,比方說"頭,手,父,母.1.2.3等"
就是典型的基底語言

中國文化最奇怪的一點是從最早最原始的文字就同時並存有兩套數字系統,
一個很簡單很原始,一個卻非常複雜

這個就是所謂的

"LANGUGE IN LANGUAGE"

"CULTURE IN CULTURE"

是非常標準外來文明入侵的現象,而且是在中國文明之始就被外來文明影響了

中國古代還有一套更奇怪的紀年法,就是所謂的太歲紀年法:

你要是隨便捉一個"中國古文造詣不是很高的中國人"

什麼是"閼逢·攝提格","旃蒙·單閼"他一定看不懂

MYAV網友有看的懂的可以舉手說

你要是知道這其實就是"1";"2"一定是會大聲抗議,這怎麼可能是中國的
"1";"2"??一定說這是外來文字音譯的

我當年看中國古書一堆"閼逢·攝提格","旃蒙·單閼"就看的霧煞煞,
不知道是什麼"碗糕",不要說我,連中國秦漢時人都已經看不懂,

13經之一的爾雅釋天篇就是專門解釋這個的

"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是為歲陽。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是為歲名"

爾雅有說是孔子寫的,有說是孔子弟子寫的,有說是秦漢時人寫的
反正就是中國古人就已經看不懂了

這不是怪事一樁??為什麼中國人會連中文中最簡單最基本的1,2,3,
都看不懂,要靠字典翻譯?

所以從中國古代就眾說紛紜,什麼奇怪的解釋都有
其實我們今天一看就知道:

這根本就是外國文字,音譯而已!!


最明顯的就是,漢字是標準的單音節語言,"閼逢·攝提格","旃蒙·單閼"
絕對不是單音節語言,一定不是漢語!!!

要證明這些中國紀年法是外來語音譯的,不會很難,只要比較它的讀音和古代
其他古文明讀音就好!

小弟當年得意非常,想不到考倒中國從古到今這樣多國學大師的千古難題
就這樣被小第破解了 想必從此可以留名青史了

只是世界上那有這種好事??這種事其實很早就被中國民國初年的一些大師發現了,郭沫若當年的一篇"釋干支"早就拿語音和蘇美人和阿卡德人的語音
比較,早就證明中國的天干地支和星座名稱和巴比倫的有驚人相似處
從而證明了中國的天文學確實是從巴比倫傳來的,徹底到連
紀年是直接用譯音的---

"在中国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自古以来,干支纪法的发明者是谁、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是一个谜。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他将十二辰、十二次、二十八宿以及三者的名称,十二岁次的名称,巴比伦黄道十二宫的名称,十二宫在苏美尔语及阿卡德语中的名称,十二宫的符号等,一起列为考察对象,然后从文字、图形、语义、语音等方面加以比较考释,发现了许多联系。“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12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地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夾有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下面,就是郭沫若先生比较的的依据:


所以很多中國人用天干地支算命時恐怕都不知道居然是來自巴比倫
和西方人現在用星座算命是同一個來源!!

大家很難想像在3500年前中國人還是沒有文字的野蠻民族時,
現在伊拉克的文明就已經千里挑挑傳到中國,使中國人進入文明一族!!

其實不只中國是這樣,其他古文明,比方說埃及,印度希臘等地的文明
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比較,可以證明這些地方的天文學也是巴比倫傳來的

所以世界各地的天文學都是由巴比倫傳去的---

Crazynut 2007-07-04 08:26 PM

人種的變異,據敝人淺薄的生物學常識來說,至少需以百萬年來作單位。

大陸飄移假說,目前來看可能是最接近現實的假說,所以很久很久以前"泛古陸"有很大的可能性存在過。

而這雖然不是很強烈的證據,但也間接支持了,世界上的人類可能是同一種族分化變異而來的。

生物學上還存在一種現象。有時在異地的進化,有可能會因功能上的需求,走向非常類似的方向。很有趣的例子就是澳洲。聽說人們初登上澳洲時,發現過許多似曾相識的物種,有趣的是,牠們都是有袋的。可惜的是早期的人們不懂保育,許多稀奇的有袋動物在今天都絕種了。

我個人覺得,文化的發展也可能會有這種類似的現象。

例如爭論已久的印刷術的發明,也許東、西方就是隔絕太遠,不知道彼此的情況下,分別由西方的谷騰堡與東方的畢昇個別發展出來的。

敝人讀過一部論異民族的研究論文集,裡面提到炎帝可算是古羌族的代表,西周時古羌族與較近代的羌族分別與周王朝有著亦敵亦友,通婚結盟、利用、保護、侵略、爭戰…的關係在。

姜后就是羌族通婚的王后,宜臼就是「依舅」,依賴娘家的關係才登上王位。幽王廢后導致週邊異民族的不信任(本來是通婚結盟的關係),於是有聯合犬戎破西周之禍。

戰國時期分封的許多封國(記不太清楚了,至少有四個)都是羌民族,申、姜尚的齊都是。

經過長時間的融合,炎、黃二帝所代表的羌民族與華夏民族,逐漸成為了今天中華民族的主體(當然,中間還經過至少兩次的不同異族融合),而一些不願同化的羌族,則輾轉流徙至西陲一帶…

以上列舉的是,我非常認同作者歸納整理的一些見解,因為我印象相當深刻,所以手邊沒書也能憑印象寫個大概。至於再往上推溯的來源,該書就沒有去提了。我個人認為,中文的文字相當的具有獨特性。跟現存各個文明的文字,幾乎全無相通之處。所以我傾向相信,東方的中華文化,在相當早期的時候,是獨立發展的可能性會較高。

Crazynut 2007-07-04 08:47 PM

樓上的天文學考據,相當的有趣。

事實上,世界上現存的許多文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現在已經不存在,非常古老文明的影響。

為什麼我說他們現在已經不存在呢?…因為我讀Will Durant的世界文明史,有很深的感觸。

現在住在愛琴海的希臘人,與曾經輝煌過,後來被羅馬人征服的希臘人,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同理,被各個帝國、異民族征服、統治不知道多次的印度、埃及,更是與古印度、古埃及相距的更遠。

有趣的事例曾發生在埃及,古埃及象形文字曾是無法解譯的,在考古學上有名的羅塞塔石碑上,有對照的希臘文,才導致了解譯的發生。這件轟動考古學界的事件給我兩個感觸:
1.現代埃及人與古埃及人的差距是何等遙遠啊…
2.古文明之間,果然也是有交流與相互影響的。

所以呢,我們不妨以輕鬆一點的心情來看待一些考古證據吧,畢竟我們與古中華民族的差距,也不會太小呢…

是誰發明的又如何呢…好用就拿來用嘛,"0"是古印度人最早的發明(因為經由阿拉伯人傳來,所以一直被誤稱為阿拉伯數字),西方文明很迅速的採而用之,這才導致了現代科學的飛躍性進步啊。

天干地支由巴比倫傳來,很好啊,證明巴比倫人有流傳下來一些有用的文化遺產。

DAIMOS22222 2007-07-04 08:56 PM

引用:
作者Crazynut
我個人認為,中文的文字相當的具有獨特性。跟現存各個文明的文字,幾乎全無相通之處。所以我傾向相信,東方的中華文化,在相當早期的時候,是獨立發展的可能性會較高。
...


大哥有這種看法是很正常的,以前為了提倡國學,很多地方是列為禁忌不能碰的,
其實1920-30代時李濟挖陰墟那時候就知道中國文明是西方傳來的--

胡扯 2007-07-04 09:09 P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nt=zh-tw#_ref-0

李濟查了一下,看起像是有爭議的人

DAIMOS22222 2007-07-04 09:22 PM

引用:
作者胡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6%BF%9F&variant=zh-tw#_ref-0

李濟查了一下,看起像是有爭議的人


你連李濟是誰都不知道??難怪你看不懂我的文章-- :agree: :agree: :agree: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55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