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72027)

sutl 2015-03-03 11:17 PM

引用:
作者gdrs
現在台灣的核電廠結構不足以讓核原料產生爆炸反應
核爆和氫爆本來就差很多
青報就覺得很嚴重的話,那瓦斯行和加油站都不要蓋了
六輕每年也都在爆

瓦斯行跟加油站爆炸,不用半徑30km封閉幾十年。

KGB 2015-03-03 11:19 PM

引用:
作者gdrs
現在台灣的核電廠結構不足以讓核原料產生爆炸反應
核爆和氫爆本來就差很多
青報就覺得很嚴重的話,那瓦斯行和加油站都不要蓋了
六輕每年也都在爆


爆炸導致冷卻系統失能或電廠blackout造成燃料棒核心熔毀,甚至溶穿圍阻體,這才是所有核電廠最怕的。。。

日本的不就是這樣?

PioneerELITE 2015-03-03 11:24 PM

引用:
作者Quaker2013
是爆炸,但不是核爆,兩者意義差很多。

有人有說是核爆嗎?
說的是核電廠會爆炸吧

要不要往前翻翻

Quaker2013 2015-03-03 11:31 PM

引用:
作者KGB
起點




核爆亂入起點

前面沒人提核爆。。。。

核爆終點

邏輯分析:
爆炸 = 氫爆 ≠ 核爆 =有人丟核彈

結論:
。。。。。。。。。。。。。
莫名其妙


眼殘看錯。 :ase

KGB 2015-03-03 11:32 PM

算了,眼殘就眼殘。。。。。。。

沒說過 2015-03-03 11:37 PM

引用:
作者maslow2
廢話,這種東西當然是team work , 還消你說嗎? 但是以柴女士的見識和能力(聽她採訪英美官員時的口條和態度足見一番),她應是居於統籌的地位,是整個計畫的執行領導,而且她最後把整個計畫訴諸於柔性訴求、訴諸於公民覺醒,每位平凡人的小小覺醒與行動(以及APP)高招啊!中共怕的就是這個火苗。


是嗎?
那對岸央視的主播應該也很有見識和能力了, 包括以陪20多名高官夫人上床著名的那一位 :D
還有中共為什麼要怕習派放來燒江派的火苗? 有什麼的高招?
大頭奶粉死了那麼多小孩, 揭露事件的人也入獄坐牢了, 請問有什麼的覺醒和行動, 當然你可以將對岸人民到全世界搶購奶粉當作是一種醒覺行動 :laugh:

BARON_12 2015-03-03 11:44 PM

補一下中國2014年的發電裝置資料

較詳細點的資料請參閱中國的2014電力工業運行簡況,
http://www.chinapower.com.cn/articl.../art1280689.asp
中國去年全年發電量55459億度,
火電裝置量915690MW(其中煤電825240MW),去年發電41731億度,佔發電量75.2%;
水電去年發電量10661億度;風1563億度;核1262億度;太陽能231億度。

中國的火(煤)發電佔比太大,
雖然這幾年有在推展綠電與核電但還是難以取代,
只能一面逐漸煤電降低佔比同時一面改善煤電廠效率與除污設備,
同時對於那種裝設備卻只是檢查用的要加強取締與重罰。

pls2 2015-03-04 01:09 AM

台北的空污其實也很嚴重,只是平常沒在注意,以前曾經在清晨的陽明山上看整個台北市,剛開始整個台北市相當清楚,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蘇醒出門,一團半球形的不透明霧䨪就慢慢地從台北升起,到九點多左右,整個台北市就被半球籠罩變得霧濛濛的,而半球外還是很清楚

k2島民 2015-03-04 04:29 AM

引用:
作者sutl
台灣的汽機車污染不會落後歐美太多,以空氣品質來說,1990~2000是台灣最糟糕的時候。

台灣火力發電以煤炭為大宗,但排氣污染有管控。

其實世界各國都一樣,要污染到大家都看得見之後,才會開始行動。


鬼島那時候空氣真的很糟糕,我覺得跟現在的北京應該差不了多少 :jolin:
尤其是中南部

k2島民 2015-03-04 04:47 AM

引用:
作者sutl
瓦斯行跟加油站爆炸,不用半徑30km封閉幾十年。


台灣能源面臨的選擇就這兩種 :cool:
一種是慢性中毒,每年死一堆中南部人
一種是有很低很低的機率發生嚴重事故,沒出事沒事,一出事大規模死一堆北部人
以前我住中南部,現在我住北部,所以我支持反核 :D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08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