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人本"好像只會出一張嘴!?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20909)
|
|---|
引用:
此言差矣! 如果我無法面對挑戰,又何必在這裡犯笑誨, 在幾乎一面倒的罵聲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我盲目的認為自己的理念是完美的, 又怎麼會(應該是您問的吧!)坦言人本的缺點 網路具有的匿名性,讓大家更勇於發言了, 但討論該有的禮貌、尊重他人發言的態度卻消失了 我可以接受別人不認同我的想法, 也可以接受論點的衝撞, 甚至只要我覺得您說的有理,要我改變態度,支持開放體罰都可以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這裡的狀況已非您所言「理念弱點的挑戰」了, 花在羞辱、嘲諷、貼標籤的精力,反倒更多 謝謝您的建議 我會把精力花到其他場合去的 |
刻意閃避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算什麼討論???
太看得起自己了吧.........頂多是詭辯!! :unbelief: 還說得楚楚可憐.......... :think: 好笑~~ :laugh: |
埃 原來對著空氣講話像是另一種被羞辱阿
心死嚕 原來大家是對一個自戀的人說話阿 冠冕堂皇的一堆 表面上支持 但是完全看不到 接受不認同想法 只看到對反對的或是問題完全置之不理的態度 我是不知道我哪邊有羞辱 貼標籤 別人家的小孩死不完<== 這算貼標籤嗎?? 這不過是對於人本故意犧牲掉的一方所做的詮釋罷了 人本贊成處罰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變成所有的處罰都是體罰了 但是人本對這也是置之不理 罷了 畢竟也學到一個 對一個對自我極端肯定的人提出疑問換來的會是這樣 也心冷了 居然都是這種人來做教改和作他們自己所謂的改善....我為下一代擔憂阿.... 不過 壞人的成功也是因為好人的姑息 好人壞人的認定 是主觀的 就各自為自己認為的正義而戰吧 .. 越來越覺得人本的邪惡 為了成就自己 甘願犧牲一些人... |
原來討論就是躲避問題,裝作看不到
現在討論可真簡單呀 |
引用:
針對弱點就叫做羞辱、嘲諷、貼標籤? 看來您也頗會貼標籤... 弱點沒克服,實行出了問題,等人被砍死、被強暴,人本你要負責任嗎?!人本你負的起責任嗎!! 沒有人要改變任何人的想法,現實情形如何,我說過,您有勇氣去看嗎?您有勇氣去承認嗎?! 在保護孩子同時,「其他人的權益跑到哪裡去了?!」 如果人本理念是積極保護受傷害的小孩而不分源由,卻消極的忽略被害者!(不管是大人、小孩) 人本可以繼續用吵鬧辱罵來獲取全民的認同與關愛的眼神∼∼ 沒必要奢望任何任接受什麼「想法」, 去做!很簡單∼∼就是「去∼做!」 送給您本帖標題∼∼ 不必遲疑了.. 「快∼去∼做∼∼不要圍在自己的天堂內做∼」 很難嗎?! 如果 100% 成功,相信所有大眾都會支持∼ 如果接受再教育的管束小孩再犯案,這將就是無能的鐵證... 有教無類這句話也請記住... 擁有權勢者的小孩,卻任其自大,毫無管束?! 不是友人親身體認,我還不知道原來這群人這麼跩∼ :tu: 期待他長大後犯案遭受全民唾棄... :tu: :tu: 加油~~ :like: |
既然L兄總無法回應網兄一些問題,那從人本找答案給大家
以下是人本針對「愛打架」的問題學生的處理法,過程媲美小說。實際可執行性,請第一線教員發表意見:
------------------------------------------------------------------------ 幫助學生脫離「打架」的宿命 ◎台北市現職國中王老師 學生在學校動手打人,是我很常遇到的問題,我處理的模式是把兩方找來問明原因後苦口婆心地再三勸誡他們不可以動手。我告訴他們打人是不對的、會傷害人、別人會報復、我們要練習講道理等。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從學生的反應中我發現,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說法不太能打動學生的心。直到我參加了史英老師所主持的教師工作坊,有一次建議我們研讀佛洛姆的《人的心》,我對潛藏於人類血液中的暴力行為有了深刻的體會,也明瞭人性的暴力也有其正面積極的面向後,我決定要和我的學生鋒重新談一次這個主題。 鋒是一個自尊心強、個性率直、單純,情緒起伏大且容易衝動的學生。他曾經氣呼呼地質問我為什麼這個世界上要有法律呢?要是沒有法律,他就會拼了命的揍對方!但他也曾經說了一段讓我很鼻酸的話:「為什麼所有的人都對我這麼壞,為什麼要排擠我,為什麼要誤會我!我覺得這個世界爛死了!我乾脆死了算了!」 他這學期開學以來都表現得很好,但是,今天上午鋒又跟同學打架了!我整理了他們的描述,釐清事情發生的原因後,我把鋒找來跟他說:「從這件事情看來,你是一個相當有正義感的人,是一個朋友有難或被欺負的時候想要幫忙的人!」鋒起初微低著頭沒有反應,而我就是要讓他知道他的「雞婆」是一件值得被稱讚的事。於是我繼續說:「像你這樣古道熱腸、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人已經不多了,現在社會裡頭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自己而顯得冷漠,你真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啊!」 鋒依舊低著頭,但露出一點笑容,緩緩的說:「但是方法不對!」 我聽了內心澎湃不已!因為這是我上學期曾經跟他說過的話,他居然還記得!因為我想和他討論究竟為何人不可以動手打人,於是我繼續問他:「是什麼原因讓你覺得方法不對?」 鋒說:「因為不可以打人,要找其他的方法!」 看來他還沒瞭解我問的問題,所以我說:「打人這件事情呢,從人類的歷史到現在,已經發生很多……」鋒聽到我說的話,以為我還把焦點放在他的事情上,準備要罵他了,因此急著辯解說:「我之前打人的事情……」我打斷他,並緩緩地說:「我現在講的是,從遠古到現在人類的暴力行為從來就不曾停止。比如說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或者是像羅馬競技場把殺戮當成娛樂的事情。」我擔心他不知道羅馬競技場,就在旁邊畫了一個圓,準備邊講邊圖解。他說他想畫,於是我就把筆給了他,我繼續著羅馬競技場的故事。 我一邊說,鋒一邊畫我所說的情節,我們完全投入其中。 我說:「你猜在競技的人的血會怎麼流,慢慢流還是噴很快?」鋒回我說很快,同時在紙上補上幾筆「強力噴血狀」。我繼續說:「你知道血代表什麼意義嗎?血代表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的意思。你猜他們為什麼這麼興奮?」鋒並沒有接話。我決定問他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打人會不會很爽?」鋒看了我一眼,緩緩地說:「發洩完後會。」我不想讓他逃走,接著追問:「那打人的當下呢?」鋒說:「有一點。」我說:「應該很爽吧!」鋒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對啦!」 我說:「從我認識你以來,包括你打人、罵人與樂於幫助別人,我發現你是一個很有生命能量的人,代表你很有生命力。」鋒滿臉疑惑地說:「不是很懂耶!」我解釋:「就是你的生命充滿了power,就算你現在不懂,沒關係!大人都不一定懂,慢慢你就會懂了。而且這就是你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你要好好把握!」 我繼續說:「我問你喔,動物也會用暴力獵取動物來維持自己的生命,那你覺得人類和動物的差別是什麼?」 鋒說:「人會思考!」 我說:「天阿!你真的很厲害,不是每一個人都答的出來耶!還有呢?」鋒說:「人先有想法才有行動!」說到這他就偷偷地笑著說:「我想要打人,所以我去打人!」 我說:「對,你這樣講是對的。可是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動物沒有選擇的機會,人卻有。我在你身上看到滿滿的生命力和能量,只是這些部分放在打人或是暴力上實在是太可惜了!如果你把你的生命能量與爆發力放在你喜歡的畫畫或是電腦遊戲設計上,一定會非常精彩!大家也會覺得你很棒、很厲害、很了不起!」 說到這我有點擔心他是否有聽進去,於是我回頭問他:「我說了這麼久,你聽到了什麼呢?」鋒說:「不能打人,因為會被罵,還會被記警告。」 我剛聽到的時候整個人都傻了,心裡想我不是講這些吧,但我告訴自己穩住,繼續問他:「那你說說看你聽到我說你有什麼優點?」鋒很迅速的把我解釋他很有生命能量時所寫的字全念一遍,好像在念課文一樣。這下我真的灰心了,感覺他什麼都沒有聽進去,但我不死心於是繼續問:「還有呢?最前面的啊,我說你是個怎麼樣的人?」鋒這時帶著害羞的笑意說:「有點肉麻耶!」我鼓勵他:「說說看嘛!」鋒最後在我半推半就地情況下說:「我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 我終於鬆了一口氣,還好他有聽到,而且重要的是他能自己說出來,這簡直就是一大成長,他以前都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的! 或許他還是不懂有關生命力、能量這類比較抽象的描述,但我想只要他對自己恢復信心,慢慢他會懂的,也一定可以體會人之所以不動手打人,不一定是因為受到挨罵、記警告的威脅才控制住自己的行為,而可以基於人的思考後所做的選擇,那才是一個自由的人。 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2期(2006年4月號) |
孩子頂嘴、說髒話, 怎麼辦?
◎古淑薰 秀雯是小四的孩子,有一次,秀雯正要跟同學去逛街,爸爸卻厲聲阻止,秀雯很生氣地跟爸爸說:「為什麼哥哥可以出去玩,我不可以?」爸爸火冒三丈,指責秀雯翅膀硬了,會頂嘴了。不久,媽媽也發現秀雯在跟同學講電話時,會不時冒出一些髒話。爸媽對於秀雯頂嘴以及說髒話的行為感到非常不安,擔心孩子將來容易跟人家起衝突。 在生活的表達溝通當中,孩子頂嘴與講髒話是許多爸媽非常擔憂的問題。當孩子頂嘴時,爸媽擔憂孩子學會不禮貌的說話方式,在外面面對其他長輩也會頂嘴,害怕他的人際關係會因此受影響。當聽到孩子說髒話,爸媽也擔心別人會用負面的眼光來看孩子,害怕孩子將來會因此吃虧。 孩子頂嘴或是說髒話,跟使用的語言與這些語言帶給人的感受有關。本文訪問兩位資深的教育諮詢講師,請他們談談,如何帶領孩子去認知語言帶給人的感受,以及怎麼讓孩子能運用適當的語言表達溝通。 看待孩子「頂嘴」的另一種眼光 「頂嘴這個詞,本身就具有從大人的本位出發,是一種威權的觀點。」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諮詢講師吳麗芬指出,「如果對話的兩人是平等看待,當一方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或被另一方質疑的時候,我們不會說提出不同意見或是質疑的一方在『頂嘴』,而會說彼此『意見不合』,『想法不同』。」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諮詢專線資深義工李美華也指出:「通常會以『頂嘴』這樣的詞來形容,背後是出自一個上對下的階級意識,也就是處在上位的人認為位置比較低下的人語言犯上,才會說別人『頂嘴』。」她表示,爸媽會認為孩子「頂嘴」,是因為爸媽有一種意識型態的框架,覺得孩子無論如何,必須要聽大人講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其他意見,就是在挑釁大人的自尊與尊嚴。 然而,許多孩子表示,他們不是「頂嘴」,只是想要說明事情,表達想法或是搞清楚狀況,弄清楚大人要他作什麼以及為什麼要他這樣做。國二的張同學就說,有一次他跟弟弟為了一件事情在爭吵,爸爸出言制止,要他讓弟弟,他覺得很委屈,就問爸爸:「為什麼你每次都要我讓弟弟?這不公平。」爸爸聽到之後暴跳如雷,很生氣地罵他頂嘴、不孝順。「我只是想瞭解為什麼爸爸這麼不公平?為什麼大人都不好好跟我們講道理?」張同學說。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裡,本來就會對父母提出的規則,或對於人應該有怎樣的限制,感到好奇與懷疑。當他們不認同某些規範或限制時,會想搞清楚狀況,並讓大人瞭解他的想法,或是想提出質疑,想進一步跟大人討論,做一點調整。這跟爸媽所謂的「頂嘴」就是犯上,不尊重是不一樣的。 但爸媽若以此而指責孩子「頂嘴」,認定了孩子是不尊重長輩的,不願意聽孩子說,孩子學到的也是同樣的溝通方式。一位已經結婚,剛有一個孩子的張媽媽就說,從小無論她說什麼,媽媽都認為她在頂嘴,不願聽她說,只會用責罵的方式命令她要她照著媽媽的意思去做。久而久之,她也不知不覺地用同樣謾罵的方式對待媽媽,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繃,常常一言不合就大吵起來。 事實上,想要培養孩子有好的表達溝通能力,父母必須先想想什麼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是能與他人建立和善的溝通氣氛,能完整地描述事情,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能傾聽別人,尊重別人的想法,能提出論證與人討論,與人辯駁。 如果上述這些是父母所期待的好的溝通能力,那麼當父母覺得孩子在頂嘴時,父母要先想想自己是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回應孩子的「頂嘴」? 爸媽可以回想一下,當孩子頂嘴時,自己是不是常常用這些語言來回應孩子: (1)「我才念你一句,你就回我三句。」 (2)「翅膀硬了呴!就會頂嘴囉!」 (3)「我養你這麼辛苦,你還頂嘴?」 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諮詢講師吳麗芬表示,從以上這些詞語,可以發現爸媽在指責孩子「頂嘴」的時候,所使用的語言不僅對孩子少了尊重,也阻斷了兩人繼續溝通的可能,孩子也無法從爸媽身上學習到好的溝通方式。 而且,當父母不斷以「頂嘴」來指責孩子不孝順,孩子為了避免紛爭,會越來越不想跟父母說話。如此一來,小孩會學會隱瞞某些事情,無法坦承地說出心裡的想法,親子之間的隔閡也就越來越大。 「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我們必須先翻轉自己對孩子『頂嘴』的想法。」吳麗芬說。 提昇孩子對語言的感受力 事實上,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會有自己的想法,代表孩子逐漸能自主思考,能夠獨立,這不是爸媽心裡一直期待著的事情嗎?因此當孩子有想法、有感受想要表達,或是進一步的質疑時,父母應該正向看待,以尊重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回應。 如果爸媽擔心孩子的語氣太嗆,會讓人有不舒服的感覺,就明白的跟孩子說出你心裡的擔心。爸媽可以請孩子先冷靜下來想一想:用生氣的語言是否能讓別人聽懂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他是因為心裡有不滿想要讓對方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樣別人才會真正瞭解他想要表達的意見。如此,孩子自然能夠判斷他所使用的語言,並知道如何改進。 擔任學校專案輔導員的李美華提到,有一次他在學校聽到訓導主任抱怨孩子對他頂嘴。這位訓導主任一直很關心一位時常遲到的同學,一直想要跟他拉近關係。有一天早上,這位同學如往常一樣遲到,正在簽名的同時,訓導主任走過去看了一下孩子的字,讚美孩子說:「字寫得很漂亮」。沒料到,孩子卻回答他「騙肖耶!」,讓他很難過。李美華知道之後,跑去問孩子早上的心情是不是很不好?也跟孩子說訓導主任聽到他這樣說很傷心。孩子才說,「可是主任在看我簽名的時候,卻趁機檢查我有沒有帶煙,我很生氣,根本就亂簽名,主任還說我字寫得很好看,這不是『騙肖耶』嗎?」李美華告訴孩子,也許訓導主任有不對的地方,但是也有想要關心他的地方,也跟孩子說,「騙肖耶」可能很符合他當時的心情,不過「騙肖耶」這三字好像沒辦法讓別人知道他心裡不舒服的感受。她請孩子想一想,可以怎麼說,才能讓別人知道他的感受? 其實,大多數的孩子不會故意要去傷害自己的爸媽或讓別人生氣,他們只是有時候心情很煩,在語氣上會很糟糕。對於這些言詞很尖銳的小孩,李美華表示父母要花更多力氣去瞭解,孩子心裡面為什麼累積了這麼多的憤怒?可以跟孩子說:「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你是不是今天遇到什麼困難?」這樣的語言可以幫助孩子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與語言。 先傾聽孩子,才能瞭解孩子心裡的想法,也才有機會知道他在溝通上可能有的困難,而能幫助孩子用更好的方式去與人溝通。而且,一旦孩子瞭解語言帶給人的感受,他們就能去同理別人,傾聽別人的聲音,尊重別人的想法,溝通能力也會越來越好。 孩子為什麼說髒話? 另一個與「頂嘴」並列的言語問題,就是孩子出口成髒,而且有些髒話帶有性暗示,令父母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說。 李美華指出,當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常常會模仿一些特別詞彙,雖然大部份時候他們並不懂這些髒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經過幾次試探,他們發現這些髒話有一些驚人效果:因為髒話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簡短有力的髒話不僅能抒發情緒,而且在生氣時說髒話,很容易就能擊敗你的對手,讓對方跳腳、或讓對方不知道怎麼回應。 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跟孩子談髒話的問題 那麼,當孩子說髒話,尤其是講含有性語言的髒話時,大人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改善表達的方式呢? 李美華表示,髒話對孩子來說之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不是因為它髒,而是因為這些語言與性有關,帶有私密性。當孩子說髒話時,若能搭配性教育與兩性教育,向孩子解釋清楚髒話的意思,是最能減少孩子說髒話的方法。 例如,爸媽可以跟孩子清楚地解釋,「幹」的意思是「交配」,而交配這個行為對人類、對生物都是重要的。如果沒有交配的行為,生命也就無法延續。透過這些清楚的說明,讓孩子知道性是一件很神聖、很美好的事。如果孩子問:「性為什麼是很美好的事?」我們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和媽媽因為相愛而結婚,再生下你,這難道不是很美的事嗎?」 通常,孩子在瞭解性與愛是人生裡面非常美好的事,他們會知道使用這樣的語言來罵人或是拿來開玩笑,都是不恰當的,而能自我控制,盡量減少甚至不講髒話。 「在跟孩子談論髒話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大人的態度!」李美華強調,當大人的態度是坦然的,溫和的,堅定的,不是曖昧的或含糊不清的,孩子也會以很坦然的態度去面對這些語言。 李美華提到,有一次在人本森林育的營隊中,有個喜歡說髒話的孩子。有一次,他跟另一個孩子發生爭吵,又哭又氣地罵了許多髒話,還想拿石子丟人。李美華看到,趕忙跑過去抱住他,跟他說:「我必須暫時抱住你,因為我很怕你會因為太生氣而傷害到別人,也害怕你傷害到自己。你要不要先冷靜下來,我們可以聊一聊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等到孩子平靜下來,李美華才知道原來是他習慣用髒話罵人,被其他同伴排擠了。李美華便問他:「你知道『幹』是什麼意思嗎?」一開始,小孩楞了一下,他很驚訝有大人不是責罵他罵髒話,而是這樣問他事情。從孩子的反應,李美華知道,孩子並不很瞭解這個字的意思。等到李美華跟他解釋了「幹」的意思,並說明了「性是很美好的事情」,孩子的表情從一開始的疑狐,變成很好奇,最後變得有一點驚訝。從那天之後,孩子說髒話的次數明顯少了許多,朋友對他的不滿,也漸漸化解了。 此外,當孩子說了髒話,爸媽可以告訴他聽到這句話的感受是什麼。請他想一想,如果他聽到別人用這樣的話罵他,心裡的感受是什麼?讓孩子知道這些話給人的感受。 接著,爸媽可以教孩子分辨情緒,提昇他們自我情緒的覺察能力。例如,當孩子說髒話時,爸媽可以問孩子:「你說髒話是因為你現在不高興嗎?」、「你很生氣的用髒話罵他是覺得他很可惡?他做了哪些事情讓你這麼生氣呢?」…透過這些說法,讓孩子去想想自己到底在生氣什麼? 等到孩子比較理解心中的氣憤之後,可以再進一步請孩子想一想:「用髒話罵人,那個人知道你在生氣什麼事情嗎?」「如果不行的話,有沒有哪些話可以讓對方更清楚知道你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孩子會清楚知道髒話無法幫助溝通,而會用其他語言來表達他內心的想法。 其實,孩子頂嘴或說髒話,爸媽需要用另一種「誠實的眼光」來看待—誠實地傾聽孩子的聲音,培養孩子清楚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以誠實的語言,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跟孩子說清楚髒話的意思。在陪伴孩子一起去思考這些語言的過程中,孩子會察覺自己與別人的互動關係,也會瞭解這些語言帶給人的感受,孩子自然而然會使用尊重人的語言去表達與溝通想法唷! 本文刊載於2006年2月號《人本教育札記》200期。 |
面對「頑劣」的孩子,怎麼教?
◎古淑薰 在反對禁止體罰的說法中,有一種聽起來很有說服力的理由,是,面對「頑劣」的孩子,如果不能體罰,可以怎麼辦?更甚者,還會撂下一句,那我們只好都不管。 然而,這是一種讓父母聽起來心痛的語言。畢竟,孩子難教,總希望專業的老師「比較會教一點」,動輒說打、或說不能打就只好放棄,著實令人難受。 我們可以理解,有些孩子的狀況,的確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心力與智慧,但重要的是,這群願意付出的老師,還往往有著不同的「看待孩子的眼光」,以及一種「就是要嘗試各種新方法」的傻勁。 本文訪問幾位帶過這類「令人頭痛的小孩」的老師,請他們談談,他們是如何不體罰,而又能讓小孩改變行為與願意學習。 之一:帶流氓班級的阿聰老師—和孩子講道理 阿聰曾經在國立高中、國中教了五年的書,目前是人本三重青少年基地的數學老師。阿聰記得,他第一年到學校教書,因為資歷淺,很自然地,就被學校安排去帶沒有老師敢教的「流氓班級」。 這一班,令許多老師聞之色變。因為學生會趁老師轉頭寫黑板的時候,丟東西到講台上,一些老師因此不敢寫黑板。而打架、鬧事對這一班的學生更是家常便飯,在阿聰擔任他們導師之前,學校才剛開除了班上三個學生。 當阿聰第一次來到這個班級,許多學生是斜眼看他,態度非常不友善。儘管如此,阿聰並沒有對這些孩子特別看待。第一節上課,阿聰就跟班上學生說:「我是來教你們的,但我不會用處罰的方式來教你們,打就更不用說。打人本來就是不對的,我不希望你們去打架,所以我也不會打你們。」 問阿聰,如此「棄械投降」的舉動,難道不會擔心學生不聽管教,爬到老師頭上?阿聰說:「這些學生從小被打到大,對學校老師充滿極大的不信任感,而且習慣去探知老師容忍他們的底線。因此我必須表明我的態度。因為,如果他們還繼續抱持我像其他老師一樣會打人的心態來面對我,他們對我的態度還是會像以前一樣,這樣他們是無法上課,也無法學習。」 不過,阿聰心裡非常清楚:重建信任不是一時的事情,表明了老師的態度,並不代表學生會馬上相信或是變乖,他必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事件處理,來證明他是一個真心願意教他們,而不是只會打他們的老師。 有一次,有個學生在下課鐘剛響的時候,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前罵阿聰很難聽的三字經。當下,阿聰心裡很生氣,但他仍以不高不亢的聲音,問那位學生說:「從我認識你到現在,你仔細想想,我哪裡對不起你,讓你這麼生氣,當著全班同學面罵我媽媽?」學生沒有答話,阿聰也沒有對這位學生做出任何處罰,只說了一句「好了,那就這樣」,轉頭去準備下一堂課的教學資料。 對於同學的辱罵,阿聰並非不介意,心裡也不舒服,但他清楚的知道,他不能因為自己心裡的生氣而去傷害學生。 「他用髒話罵我,正反映出他之前所受到的教育也是這樣對待他,影響他看待事情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阿聰覺得,學生會對老師罵髒話,是因為心裡充滿憤怒,而這憤怒源自於之前所有對他不好的老師或是不好的教育,也包括他無法改變整個環境的無力感,但是,在打罵教育中,孩子不可能學習到:人可以透過好好的跟別人說話來表達情緒,所以,他當然只能透過罵髒話來挑釁老師。 事後,學生並沒有跟阿聰道歉,但阿聰也沒有因此而對學生另眼相看,或是放任、放棄他。但從此之後,這位同學眼中的老大,再也沒對阿聰罵過髒話。阿聰說:「我只是用講道裡的方式,給他時間去思考,去想想自己這樣對我發洩情緒是不是合理。我相信,在一個人與人相互尊重的環境下,孩子自然會知道他那樣是無理的。從他沒有再罵過我,就可以看到他的改變。」 教學是一種啟發與示範 面對「流氓班」的孩子,一般人可能以為,只要保有秩序、不出亂子,就謝天謝地了,這也是許多人認為只有「打」才能解決問題的原因。但是阿聰老師,卻總是愛跟孩子談道理、還有瞭解孩子的心情。 有一天,阿聰正興致勃勃地在課堂上教數學,卻有一個同學大聲地跟另一個同學說個不停。阿聰跟這位同學說:「能不能請你安靜下來,你這樣已經干擾到上課了。」但學生卻跟阿聰嗆聲說:「哪有,我哪有干擾到誰?」這時,阿聰選擇不在意孩子的口氣,而是心平氣和地跟他說:「因為你講話太大聲,我受到干擾,無法專心上課。」通常,孩子聽到阿聰這樣溫柔的說明,會願意安靜下來。不過,如果學生還有意見,阿聰可不會就生氣起來,他反而願意暫時放下手上的數學課,繼續跟學生對話,談自己為什麼上課需要比較安靜的環境,或是問學生是不是對上課內容有問題、覺得無趣還是有其他困難。 在這個過程中,阿聰說他從來不會為了維持上課秩序而處罰或是體罰這些擾亂上課秩序的學生。他說:「要依賴體罰才能維持上課秩序,顯示教師在專業能力上是有問題的。因為教育的方式絕對不是透過『暴力或是任何羞辱人的方式』來教導孩子,而是一種啟發與示範。因此每一種狀況或是場合都是一種教學的機會,而每一個干擾與混亂,也都是跟孩子講道理的機會,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這種狀況。」 然而,這樣一來不是就忽略了那些原本認真上課的學生嗎?還有,數學課的進度落後怎麼辦呢?阿聰笑著說:「教育是很細緻的,不可以粗糙地去劃分來看。花時間跟一個孩子講道理或瞭解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不表示就忽略其他學生上課的權益。教法是活的,看似在跟一位孩子講道理,其實同時也是讓其他同學看到並學習到如何處理這種被干擾的狀況,或是瞭解同學可能面臨的困難。」 阿聰表示,經過多次這樣在課堂上的一來一往的談話之後,許多孩子都能理解,原本上課你一言我一語的吵鬧情況也改善許多。 不放棄學生是老師應有的態度 當然,最重要的,是阿聰從來不會以分數來評斷學生,更不會因為學生成績不理想而打他或是放棄教他,阿聰一直努力在做的,是繼續想其他方法來教各種孩子,「不打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是當老師的人應有的態度。」 阿聰說:「在教課的時候,我會一直惦記著有一些同學這個地方還不太會,有機會就會回過頭來讓大家想基本的原理。每次要複習基本的東西之前,也會特別跟孩子預告,讓孩子知道,他有機會再把基礎的概念學會,而不會覺得跟不上上課進度而放棄學習。」 這麼一來,因為老師能夠掌握教學狀況,在教學策略上隨時調整,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所以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會忙著學東西,也就不會覺得無趣、跟不上而不想學習。 課堂上,阿聰也會跟學生談教育的想法,也談思考的方法,他花很多時間跟學生解釋老師為什麼不可以打學生。同時,阿聰也會去影響其他科任老師,請他們不要打學生。漸漸地,只要是他們班的老師都不會用體罰的方式來教他們。每次有同學打架,阿聰會當成大事情處理,他會找學生來談話,透過傾聽、關心與接納,孩子打架的次數少了很多;「而且,重要的是,學生相信我,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後,會想到找我幫忙。」阿聰微笑地說。 問阿聰為什麼對這樣一群「特別的孩子」能堅持不打的教學方式?阿聰回答:「身為老師,必須以身作則,而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我害怕我的學生質問我『你說打人是不對的,叫我們不能打架,那你怎麼可以打同學?』或是問我,『你說不能放棄,你怎麼可以放棄那個同學?』」阿聰還說,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本來就應該想盡辦法來教學生,但這些方法絕對不是暴力的、會讓孩子恐懼的方式。 「其實我的方法只是用人與人之間,很自然的互相對待的方式對待學生而已。」阿聰說,他只是給孩子時間,啟發他們看待事情與思考的眼光,讓他自己去找到方法,從內心自發地去調整行為。「用講道裡的方式是有用的,因為他們知道我不會打他們或傷害他們,他們不會有恐懼,我可以跟孩子自由交談,許多學生原本斜眼看我的眼神也有了轉變,我在講台上是很快樂的。」阿聰說。 之二:合作式中途班—陪伴與關心 還有一些孩子,可能是不適應學校,也可能是學校不能適應他們,因而被轉介到替代學校教育的「合作式中途班」就讀。這些孩子,更是一般人所謂的頑劣份子,然而,所有近身接觸這些孩子們的老師都知道,這些孩子是被打大的,再打他,並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 阿啟,今年小六,講起話來三字經不離口,有多次偷竊行為,常被送訓導處,也常蹺課逃學,沈迷網咖。 小文則是小四的孩子,同儕關係不佳,經常曠課逃學,對學校生活相當不適應。 他們兩個,是典型學校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因為他們除了行為偏差,還常常逃學。然而在這些偏差行為的背後,他們有著許多的問題與困難。 阿啟的爸媽離異,各自在外地工作,把他交給二十歲的姊姊照顧,長期缺乏家庭溫暖,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也有嚴重的偷竊行為。小文的爸爸酗酒,每次酒醉就會打媽媽,造成媽媽有一些精神困擾,也有吸毒的習慣。他們兩個由於父母長期疏忽照顧,生活能力低落,學校又常常用打罵的方式,讓他們不想去上學,有多次中輟的紀錄。有一次當社工員要帶小文回學校去,小文強烈反彈,還說:「我寧願跳愛河自殺也不要回學校」。因此,他們被轉介到人本基金會與教育局合作辦理的「合作式中途班」上課,希望藉由教師與社工人員的共同介入,為孩子重新啟動學習的機制。 找回孩子的人與心 雖然和一般學校的制式環境不同,但是,畢竟還是「班」,有老師,要上課。一開始,阿啟與小文也不愛來這裡上課。每當他們不來上學時,社工員兼行政老師岱真,就會打電話或是親自到他們家裡找他們。有時候,岱真還必須到挨家挨戶地到附近網咖才能找到他們。每次找到他們,岱真總會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有一群老師很關心他們,希望他們來上課。 然而,他們面對大人的防備心仍然很強,問話很少有回應。這令岱真感到很心疼,她的解讀是,因為這樣的孩子很少被關心,所以對於別人的關心,也不懂得回應。大人這時能做的,就是一直去疼他們。這樣,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慢慢地,他們知道這個地方的老師不打人,也不像學校一樣要求一些規矩,孩子才漸漸回到班上來。 不過,即使這些孩子回來了,他們也不想上課,每次都是躲起來讓老師疲於奔命地找他們。曾擔任小學老師,目前在「合作式中途班」擔任導師的水雲說,剛開始的一個半月,阿啟與小文每次來到基地就是躲起來,他們根本無法教他們。 對於孩子躲起來不想上課的行為,水雲與其他老師、社工員大都能夠理解,他們知道這些孩子仍存在著過去對學習的不好經驗,同時他們沒有安全感,因此喜歡躲在狹小的空間或是把老師關在門外。 但有時候,老師們還是有「這些小孩真是不識好歹」的心情。水雲說,他一開始會因為被孩子鎖在門外而生氣不已,還會用力捶門、踢門。後來,他發現,這是一個錯誤示範。因為他從孩子的行為發現,小孩也跟著模仿他踢門。孩子們從老師的行為上學到的是,生氣的時候可以靠蠻力來解決,但是,這不是水雲希望孩子學到的事情。 後來,水雲做了調整,他直接跟孩子說「請讓我進去,我想跟你們談談」。如果孩子還不想開門,水雲就坐在門外跟他們講,問他們怎麼了,為什麼不想上課,是不是因為什麼事情不開心?不停地猜著孩子的心情。 初期,阿啟對水雲的關心是:「幹X娘,我就是不喜歡上你們的課」。花了好一段時間,每一次鎖起來,水雲就在外面講,談到他們願意開門。有時候孩子不會有回應,水雲會一個人在門外自言自語,或者就只是在門外靜靜等著。 由於堅持不打不罵,每次上課,老師們都要跟孩子展開一場拉鋸戰,得耐著性子跟他們談。但是慢慢地,孩子開始願意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雖然孩子不太會表達,但是,孩子漸漸願意打開瞭解外界的可能性,也不會只以逃避來解決問題。「小孩感受到大人對他的關心,躲起來的次數就越來越少。」水雲說。 |
前續...
瞭解孩子的問題 時常在學校輔導室巡迴輔導這些「令人頭痛的孩子」,同時也是「合作式中途班」綜合活動課的老師麗真表示,跟這群孩子相處,不能因為孩子表現出來的情緒、行為不如預期就感到失望。因為,這些孩子身邊往往有許多問題困擾著他,這樣的孩子,從小很少被大人好好對待過,沒有機會和人發展出正向的互動關係。 那麼,要如何帶這些孩子呢?麗真表示:「對於孩子表現不好的地方,要分開看,就事論事,若一起看,會無法招架。例如,針對阿啟有偷竊習慣這件事情,這裡的老師著重的是他為什麼偷竊,瞭解之後協助他改善,而不把偷竊連結到孩子本身,一次處理一件事情,不做多餘的連結,孩子也比較能清楚對焦。」 不過,這些孩子的狀況會因為生活上的變動而浮躁起來。例如,原本漸入佳境,也很少不來上課的小文因為媽媽入獄勒戒毒品,心情大受影響。即使在媽媽入獄之前,社工員岱真就已經先跟小文談過,幫小文做心理輔導與建設,跟他說媽媽為什麼有一陣子會不在家,但大家都會幫你。但媽媽入獄的那一天,小文卻開始不來上課。第一天,岱真去小文家裡找他,但小文躲在廁所不出來,她在門口對小文說:「我知道你現在很不想開門,不想跟我們談,但我想要你知道,我們是很關心你的。」第二天,岱真又去家裡找他,但小文躲了起來,岱真只好能留下紙條,告訴他有人關心他,他並不孤單。 第三天,小文終於出現在班上,但待不到半天,就又逃學了。岱真知道小文是因為媽媽離開而不知所措,她就替小文爭取探監的機會,帶小文去看媽媽,讓小文安心。岱真當著小文的面跟媽媽說:「你在裡面表現很好,你就能提前假釋,小孩也會表現得很好。」她也轉頭對小文說:「你若表現好,媽媽也會放心唷!」。那次探監回來,小文的情況就穩定許多。 帶這些孩子,挫敗感是常常有的。但是水雲與岱真都清楚地知道,雖然他們進步很慢,可是已經慢慢在改變之中。從一開始愛來不來的無所謂態度,即使來到班上也是跟大人玩躲貓貓,現在雖然還是會躲起來,但總會故意露出一些破綻,讓老師可以輕易地就知道他們藏在哪裡。而原本有嚴重偷竊習慣的阿啟,也瞭解到偷竊是不好的行為,當大人跟他一起想辦法要幫助他戒除掉偷竊的習慣,他也會提出許多作法。從這些孩子的轉變,可以看到他們的努力。 水雲提到,曾經有社工員帶阿啟與小文去戶外教學,中午他們在麥當勞用餐。剛開始,社工員帶他們去的時候,有點擔心,因為他們不是嬉鬧、跑給人追,就是滿嘴髒話,引來旁人的側目。 當時,阿啟說口渴,很想再喝一杯飲料,社工員讓他自己去跟服務員買一杯,隨後他去付錢的時候,店員就問社工員說:「你是老師嗎?你們這些孩子很不一樣喔!」。社工員說:「對呀!這些孩子曾經中輟過。」店員說:「看得出來,這些孩子在外面打混過,可是他們剛剛跟我說話的時候,很努力地想要表現的很有禮貌的樣子呢!真是辛苦你們了!」 「你們會好好地跟我講,直到我懂。」 許多人以為,行為偏差的孩子就沒有學習能力。水雲卻表示,這些孩子一旦在情緒上獲得關心,穩定下來之後,他們的學習慾望會很強烈。例如一位教他們自然領域的老師即透過discovery的影片,以對話式教學法來吸引他們上課。透過影片,孩子注意力集中,他們對許多自然現象感到好奇,透過問答的方式,他們學到許多知識。等到下次又看到相關的,從他們的反應與問問題的內容看得出他們是認真上課,也有吸收到知識。英文老師也表示,阿啟與小文上英文課的興趣很高,已經會拼許多單字了,專心的時間也拉長了許多。 有一次,阿啟早上睡過頭。之前,他一定就不來上課了。但是那一次,他卻自己搭公車來,這樣的轉變,令許多老師驚訝。阿啟還對麗真老師說:「我喜歡來這邊上課,不喜歡去學校,因為學校的老師不會像這裡的老師這樣講話。」麗真老師問:「怎麼講?」阿啟說:「你們會笑笑地跟我們說,即使我們做錯,你們會好好地跟我講,直到我懂。」 阿啟的言語,反映出了一般校園可以輕易做到、卻沒有做到的事情。麗真說:「尤其這些學生是最需要照顧的一群。然而當這些孩子在學校犯錯,學校往往不先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而直接把他們送去訓導處,等到他們在訓導處被處罰過了,再轉介到輔導室時,孩子對老師已沒有信任感,已經錯失第一時間協助孩子的時機,也讓孩子不想來上學。這,就是我們的教育要檢討的地方。」 畢竟,慢慢地講、好好地講,是教育的最基本理念。教育,從來就不該是打或罵。唯有回歸到教育的本質,提供他們一個溫暖、關心、沒有威脅性的環境,人的學習的潛能,才會被激發。 本文刊載於2005年12月號《人本教育札記》198期 |
別將管教、處罰、體罰混為一談
◎傅伯寧 拜讀國小老師李雅文三月十日在蘋果日報(請按(more))發表的「老師看零體罰政策」一文,深覺其中充滿教育上與邏輯上的謬誤,茲回應如下。首先聲明,我對體罰的定義是:「處罰有很多類型,其中,故意造成生理不適的處罰,稱為體罰。」以下論述都以此為前提。 李老師說,教育部中教司長陳益興對體罰的定義,是有問題的,我同意這部分,只可惜,李老師沒有說清楚,陳司長到底錯在哪裡。陳司長說,妨害學生身體或心理的是體罰(如罰站半小時以上),不妨害學生身體或心理的是處罰(如罰站五分鐘),此說的毛病在,某些體罰未必妨害學生身心(因為學生體格健壯、宅心仁厚等),有些行為不是體罰,甚至不是處罰,卻會妨害學生身心。陳司長的定義固然不好,李老師亦未提出「較好」的定義。我從「是否處罰」和「是否故意要造成生理不適」兩方面來定義,即不是處罰但造成傷害的不是體罰,不是故意造成傷害的也不是體罰,沒有造成生理上的傷害的也不是體罰,這樣定義,就很清楚了。 以陳司長和李老師舉的例子為例,罰站五分鐘或半小時,是不是體罰呢?首先得問,這是不是處罰?別於請學生擔任素描模特兒,「罰站」如其字面所示,確是處罰;接著問,老師是否故意要造成生理不適?是否故意,只有施罰老師自己知道,老師大可辯稱他無意於「罰」,是要協助學生專注,但是站五分鐘可能是助他專注,站半小時或更久,就很難說不是故意令學生不適了;此外,如果罰時破口大罵,即使只罰站五分鐘,「並非故意造成不適」也很難成立;如李老師所舉之例,如果老師明知學生有病痛,還罰他站五分鐘,這也很可能是故意製造不適。 李老師先反對陳司長的說法,再提出若干「辯護」,我試歸納如下: 1. 小孩都有惰性,都會犯錯,如不管教,就會賴皮再犯,所以必須管教。 2. 如果小孩聽了就會守規矩,根本不用罰他,但不然,所以必須罰他。 3. 學生承認,如果老師不罰他們,他們就不會寫功課,所以罰是必要的。 4. 所有人都被罰站、被罵過,但只有少數人人格偏差,所以罰站和罵未必不好。 5. 少數教師管教偏差,多數教師管教適當,所以管教未必不好。 6. 許多人感謝當年老師罰他們,所以罰是好的。 7. 父母親和補習老師可以打罵學生,為什麼學校正職老師不能? 8. 一昧要求教師尊重孩子人權,令教師覺得不受尊重,連帶不想管教學生。 或許我未能窮舉李老師的論點,但這八點應已足以呈現其思路。 這八點流露出一種以「啟蒙」和「矯正」為「教育」的思想,太多教育學概論的教科書都能逐一指出其保守與侷限,我不願多花篇幅於此。我想質問的是,李老師維護「管教」、「罰」、「罰站」,乃至於「打罵」,為何獨獨不敢表示他對「體罰」的立場?如我先前分析,罰站五分鐘未必是體罰,也未必不是體罰,那麼我們不談罰站,就談大家公認是體罰的打手心吧。李老師到底贊成不贊成打手心呢?我懷疑,如果把前述八點中的「管教」和「罰」都代以「打手心」,李老師仍然是贊成的吧?依我之見,這就是現今教師支持體罰的策略,即聲稱反對體罰,再故意將「管教」和「處罰」和「體罰」三者混為一談(三者的關係約如附圖),最後以「管教」和「處罰」來掩護「體罰」。所有教師團體,以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反對體罰,但是他們非但反對任何人對體罰下的定義,同時也不肯發表他們自己如何定義體罰,這真是詭異之至。 李老師的結論是,「零體罰政策」令教師活在「今天罰學生,明天會上報」的恐懼下。我認為,教師沒有想清楚體罰的定義,覺得自己動轍得咎,所以才會恐懼。教師可以不同意別人(包括教育部)的定義,但不可以不提出自己的定義(例如:打手心和打屁股是體罰,其他都不是),而一旦提出自己的定義,就要勇敢的去反對那個已有明確定義的體罰,不要再把明明是不同概念的「管教」和「處罰」扯進來了。 附圖: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04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