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希捷WD日立結盟 共謀機械硬碟出路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02745)
|
---|
引用:
對不起 不是想打筆戰 只是覺得很奇怪 一. 目前的磁盤良率也不是100%啊 從系統下看到的定址方式跟硬碟內部的實際定址位置根本無法對應 硬碟本身就下處理過了 LBA是系統的索引表 不是硬碟自己的 以希捷為例 還私下挪一些空間當作自我容錯用 也就是在一定範圍的壞軌下硬碟自己可標記並重新定義該LBA 的實際位址 這樣可以減少保固內的小壞軌反修率 使用內部RAID0 會造成這容錯空間的縮小 假設是2磁頭做RAID0 只要其中一個磁頭發現該區是壞的 另一個磁頭也必須標記是壞的 假設是4磁頭做RAID0 只要其中一個磁頭發現該區是壞的 另三個磁頭也必須標記是壞的 導致容量上不會比現有的大 會小很多 二. 目前的硬碟每次存取正確率也不是100% 但至少在允許下 最終送出的資料是正確的 就拿SSD來說 也是內部RAID0 也設計一堆機制讓資料正確 但也不能保證永遠正確 就拿實體2顆傳統硬碟來說 其中一顆的某資料壞的 另一顆也就是壞了 但在壞掉之前 會盡量移動資料到好的磁區 這是硬碟內部的事 使用者除非查硬碟內部紀錄 不然根本沒感覺 三. 磁場強度不能衰退這要求也很奇怪 目前的硬碟都沒要求這個 為何RAID0 就一定要要求 再說了 強度就算衰減了 硬碟內部的資料 也是有CRC還原的功能 只要發現有CRC錯誤 還原後 馬上再寫入一次 那磁場強度不就恢復了嗎 除非是硬性損傷 像壞軌 那也有另一套機制來應付 反證資料CRC還原後是正確的 將這磁區標記不可用 並將資料整個搬移到容錯用的空白位置 不也就解決了 就像第一點的回答 目前硬碟都是這樣幹啊 最後 存取速度的確無法追上SSD 但可以追近 減少跟SSD 的差巨 這些廠商不是要另謀出路嗎 價位上 絕對平易近人 容量上 絕對大到用不完(一般單純的消費者) 速度上 比以往進步多多 這些不是出路嗎 以上只是心中的想法 應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謝謝 |
引用:
因為沒有簡單便宜錯誤低的方案,讓多個由機械線性拾取裝置取得的資料做融合跟疊加 最笨的方法就像是讓一台硬碟變成像是兩台的raid 0,他們除了共用馬達跟機殼電源外 需要其他獨立的元件,跟最後整合資料的元件,最後電子零件部分就是超過兩倍成本 而這樣做的意義,其實好像跟用兩台硬碟差不多 電子裝置出錯時修正花的時間,對最後輸出效能的減損,可能你根本沒有感覺 可是機械裝置的出錯次數,也許只要高於10%,性能減損就超過了一半 雙旋臂多磁頭的硬碟機,Seagate曾經有試著發展過,但最後並沒有任何成品 |
引用:
我也覺得應該可行 :ase 可能以前技術不到位,所以沒有往這方向發展,而是往磁錄密度發展 或許以後硬碟商被逼急了,就會重新思考內部RAID 0方案吧 :laugh: |
回51樓:
一、「系統看到的定址跟硬碟內部的實際定址位置不同」--> 這個當然,而且與我上面的說法並沒有違背。假設一般磁盤「單面」的可用區域有85%,若照你說的方法來「標記」,則最差的情況下:兩面只剩70%,四面只剩40%,六面只剩10%...,那還能用嗎? 二、正因為存取正確率不是100%,偏偏 RAID 0 絕不容許任何錯誤,那不就掛了!好啦,我知道你要講的是類似 SSD 的多通道機制,而非原始的 RAID 0,但如果你有跑過 HDDScan 之類的軟體,你就會知道每一個磁區的回應時間都不相同,硬要搞多通道只會讓系統變的很複雜,就算技術上能克服,那增加的成本、增加的不穩定性、增加的故障率要怎麼辦?最後倒楣的還不是消費者。事實上目前的 SSD 就是不便宜、不穩定、耐用度不佳的產品。 三、會提到磁場強度是因為就算能做到新品出廠時存取正確率均為100%,但隨著機件老化或意外斷電而產生壞軌時,傳統 RAID 0 會立刻掛點 四、RAID 0 可以倍增傳輸速度,但對「存取時間(AccessTime)」沒有幫助 |
引用:
問題就是現在硬碟的利潤,還有沒有發展這種技術的本錢 就算廠商很威風的現在馬上做出內部四片的raid 0 Seq. read/write給你算有600mbps好了 這個速度在明年單台的SSD就可以趕上去,但是在seek time上一無所獲 甚至還會比較慢,他仍然不適合當成系統磁碟 可預見的去跟SSD拼速度,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一敗塗地 去拼可靠度也許可以,但是隨著網路速度跟分散儲存越來越多 以後可能一些重要資料,你都可以藉著網路放在別的地方做另外的備份 想一想你上次用光碟機是什麼時候的事情?硬碟以後可能就會面臨這樣的狀況 只是一個偶爾使用,交換大量資料跟備份資料的東西 這種簡單的道理硬碟廠商早就想通了 |
引用:
原來如此 :eek: 了解嚕 :like: |
請問
有誰知道目前硬碟的成本分布 常常看到國外網站在講APPE 或是360 或是SP3 的成本分析 怎沒看到硬碟的呢 謝謝 |
引用:
一、本站有位會員「硬碟博士」是從事硬碟業的,你不妨PM他試試。不過他極少發言,沒記錯的話上次看到他發言時還被版友圍攻呢 二、我想你不是產業分析師吧?硬碟的成本分布對你有何意義? |
硬碟博土是Seagate 北亞洲區技術行銷經理 朱秋男先生
雙HSA 機制提高Brust Rate 傳輸速度 .我個人覺得現行消費市場沒這大需求 主要問題在於 1.如果不動外觀尺寸( dimension) ,盤片尺寸跟原HSA 尺寸都會不同. 這對供應鏈影響不小 2.做了跟原有 dimension不同的儲存媒體,跟現有設備搭配不好... 3.如果真有高效能需求.目前Raid 架構沒啥不好.當然對一般使用者空間是麻煩點 所以有SFF 這種2.5 高性能規格硬碟 4.Hybrid HDD (NAND+ 碟片 )是近期內最方便增加效能又不影響原架構最方便方式. 我個人覺得 製程 不會影響FLASH 壽命 Flash 壽命專業數語叫Endurance : 指Flash的耐操度,即Flash的耐讀寫次數 這是因為現在Nand Memory 容量越高 通常都是Cell 內能存的bit越多. Cell中 Floating gate ( 浮動閘或電荷儲存單元). 中儲存的電壓 .會隨著讀寫次數的增加變化。 原本 Vt變化由原本的(-3∼1 V)變成(-0.5∼2V),造則成讀寫錯誤。Cell 內能存的bit越多.同一Cell 讀寫次數當然變高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當在Program或Erase時,電子在穿越穿隧氧化層時(SiO2),會在SiO2介面造成電洞,因此會與氫結合,造成SiO2變質。 因此造成儲存的電壓 .會隨著讀寫次數的增加變化. 硬碟的成本分布 有空我可以說一點. 不過有些資訊不是很確定. 對硬碟架構與工廠流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本實驗室資料 http://www.osslab.org.tw/Storage/HDD Winchester HDD 方向應該是 1. 主流 dimension ,interface 不變 2. 內部零組件,motor, HSA 不變.. 3. 原有GMR 還沒到極限 三年內都還夠 4. 改換熱輔助 HAMR 或高密度磁性材料. 但是不變動原本架構. |
終於有專家現身了,感謝 thx 熱心參與討論
另想請教 thx 隨著 Flash 製程越來越微縮,穿隧氧化層難道不會跟著變薄或變脆弱嗎?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14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